分享

朝花夕拾||常留柱:歌声常留世间

 悟事人非 2023-07-28 发布于北京

开篇语

在你儿时的记忆里、成长的征途中、岁月的年轮上,有没有这样一些曾给你鼓舞、力量、感动,引你前行的经典名著、重要事件、时代人物,让你常常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它们,总能勾起你对于那些特殊时代的回忆。任凭时光百转千回,无论何时何地想起,旋律一出、画面一闪、情节一现,便令你心潮澎湃!

流年匆匆。倏忽之间,无情的岁月淹埋了昨日的美好时光,沧桑的世事蹉跎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有些歌,不常唱难免忘词跑调;有些事,即便是想着,可想着想着就忘了;有些人,纵然曾经携手走着,可时隔多年,走着走着就散了,彼此早已消沉在茫茫人海中……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忽然某日,雨点轻敲开了记忆的窗口;忽然某时,风声中传来熟悉的曲调!曾经逝去的故人、曾经读过的旧书,曾经唱过的老歌,曾经淡忘的往事,曾经未了的前尘……明明已是久远了,却是那么清晰的萦绕心头、跳入脑际,清晰地映入眼帘,定格在一幅幅昔日的风景里……

本号今日开辟的新栏目 “朝花夕拾”——

翻唱老歌,重提旧事,致敬经典,焕起初心,回望来路!

“八一”马上就到了,栏目第一篇推出的是一首唱给解放军的老歌——

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

“不敬青稞酒呀

不打酥油茶呀

也不献哈达

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

献给亲人金珠玛

索呀啦索

献给亲人金珠玛

感谢你们帮我们解锁链哎

农奴翻身把家当哎

感谢你们紧握枪杆保边疆

幸福的生活像格桑花开放

不敬青稞酒呀

不打酥油茶呀

也不献哈达

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

献给亲人金珠玛

索呀啦索

献给亲人金珠玛 呀啦索……”

这首《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创作于1964年,曲兼词作者之一是常留柱

近60年过去了,但这首表现解放军和藏族人民之间深厚情谊,歌颂军民共建边疆的经典之作却历久弥新,热度不减,广为人们所熟知、传唱!

1960年,正值西藏民主改革,国家急需大批内陆干部援藏。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常留柱,毅然放弃留校任教的决定,以“上音”教师的身份来到位于拉萨的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工作。这一去就是20年。

作为在“上音”时学“洋”唱法的汉族歌唱演员,初到西藏的常留柱,迫切需要解决唱什么、怎么唱的问题。一开始,他把藏文注上汉字音标,依样画葫芦学藏族民歌,这虽然方便,也得到了听众认可,但最大的问题是只知曲调不知其意,歌唱中难以表现出自己对藏族人民的内心感受,为此他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决定从藏族民歌中吸取营养,下“海”采风,成为藏族文化的知情人、知音者。此后常留柱学习藏语,广交藏族朋友,同游“林卡”(公园),同庆婚礼,盘腿而坐,同捏糌粑,共饮酥油茶,从中探索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动听的藏族民歌。

通过和藏族人民的深入接触,常留柱了解到,藏族民歌之所以能如此受到广大藏族、汉族群众喜爱,除了它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演唱形式之外,在他们的山歌中若明若暗、忽隐忽现的真假声交替和似断非断的嗽音,“囊玛”“堆谐”中元音色彩变换和独特的装饰润腔手法,藏戏、酒歌中常用的特殊顿音——缜固等,已不只是单纯的演唱技巧,而是深刻体现藏族同胞内心感情的重要手段,是藏族民歌中的精华,也是自己唱好藏族民歌必须掌握的演唱技巧。于是他到处寻师访贤,向藏族戏曲老艺人和民歌手的学习民歌,努力掌握这些体现风格特色的演唱技巧,学会了演唱藏族歌曲。

1964年,西藏歌舞团的一些人随着军区文工团去尼泊尔进行巡回慰问演出,常留柱也随着一块去了。演出的往返路途全都走公路。当时拉萨——樟木友谊桥——尼泊尔的中尼公路正在修建中,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群山掠过,眼前是深邃的深谷,我们的解放军和藏族民工就是在这样的群山峡谷之间历经万难,修筑了这条友谊之路。常留柱有了很强烈的创作冲动。

从尼泊尔归来的途中,修路的藏族民工队献给演出队的欢迎词是:“不敬青稞酒,不打酥油茶,也不献哈达,采上一束玛花,献给你们,祖国派来的亲人。”多么诚挚的感情 ,多么纯朴的语言,常留柱被深深地打动了,他联想到解放军驻藏部队在建设西藏、保卫边疆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该歌颂的是他们啊,可爱的藏族同胞和解放军!

青稞酒、酥油茶、哈达和各种美丽的鲜花,都是藏族同胞表达心意的传统礼节,但这只是一种形式,而蕴藏在他们心底的千言万语,正是一首永唱不衰的心中的歌。常留柱回想看过的多次藏族同胞感谢解放军那欢乐热烈的场面和依依深情的流露,确定选择一首热烈欢快的“果谐”和优美深情的“堆谐”做素材,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感情。

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澎湃的艺术激情,常留柱写出了《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歌词开头直接引用了藏族同胞那首欢迎词中的语言,歌曲前段的曲调选用了一首与歌词情趣相吻合的后藏民歌“果谐”(圈舞,节奏热烈欢快)和“堆谐”(优美深情的旋律)作为基本素材创作而成,体现了藏族同胞与解放军鱼水不能分的情谊、藏族人民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常留柱倾心演唱了这首歌,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并在全国广泛流传。

在西藏工作期间,常留柱还和马倬共同修改了《在北京的金山上》等藏族风格的歌曲,演唱时他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西欧传统唱法中的歌唱要素,适度地融入藏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中,使得歌声流畅自如,吐字(包括藏、汉语)准确清晰,既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和韵味,而且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时代感,因此深受藏族和汉族人民的欢迎。演唱其他民族风格的歌曲时,也同样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979年在西藏全区藏族民歌演唱比赛中,常留柱和才旦卓玛同时获得一等奖,他因成绩突出,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一等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

常留柱为藏族同胞唱歌、写歌二十年,和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80年,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回上海休养。此后一直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全身心投入中国民族声乐事业中。他自觉运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开发中国传统声乐曲目,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不断夯实中国民族声乐根基,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多次欣然受邀为古谱诗词项目组做讲座,做指导。他先后教过十四个民族的声乐学生(包括民族班、本科、硕士研究生),许多学生毕业后,不但成为当地主要的歌唱骨干,而且在全国性的声乐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肉孜·阿木提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金奖;单增、仓决卓玛、赵勇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朝伦巴图获得文化部主办的“西部民歌大赛”金奖;巴音布拉格获得“首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和“'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比赛”民族唱法金奖;阿普萨萨获得“中国红歌会”金奖、是2012年“我要上春晚”节目选拔比赛中最后决出“直通春晚”的三名优秀选手之一,等等。常留柱还陆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族民族声乐人才,如陈剑波、李涛、张露、赵艳、晏默、梁彬、石春轩子、税子铭等,他们分别在教学和演唱中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他培养的新一代学生梁彬、陶尚兵、熊雷、张琪、陈梦涵、郭守君等已经成为小有成就的青年歌唱家,为传承民族经典,唱响时代精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3年1月30日凌晨五点,常留柱在上海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去世,享年90岁。

作者简介:

田兆广,1981年9月入伍,1987年3月入党,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历任战士、学员,军分区、团、师、集团军新闻干事,师理论、教育干事,团宣传股长,师宣传科长,集团军宣传处副处长、处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记者、编辑,中共沂水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沂水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临沂市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2012年3月退休。现定居济南。

从军三十载,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言论千余篇,作品曾在全军、全国获奖,五次蝉联原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学术论文被收入大学军事新闻写作教程,先后采写、推出了20多个全军、全国重大典型。现受聘担任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济南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宣教团秘书长,济南市退役军人红色宣讲团成员,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国际会展片区党委党建指导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