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富莲:做科研,我就抱着这样的信念——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国家给的任务,一定要去完成

 茶道新生活 2023-07-28 发布于广东

到虞老家采访,远远地就看到高高瘦瘦、面容清矍的虞老,80多岁的老人家怕我们找不到地方,早早在小区等着我们。

走进虞老家里,面积不算大,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两老早早准备好新鲜的水蜜桃已经放在桌上,虞老的夫人则忙着冲泡西湖龙井招待我们。

招呼我们坐下,还没开始访谈,虞老就先谦虚地说:“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多讲,我的一生平平常常。我就抱着这样的信念,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党的任务,国家的事情,一定要去完成。”

虞老长期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1957年虞老考入浙江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初入茶科所

“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想得比较多,那时候我们比较单纯,国家给你读书,把你培养出来,给你分配工作,那你就好好干嘛。”虞老一直认为该做的工作做好了,该付出的付出了,自己工作有了成绩,有了成就,国家也不会忘了你。

虞老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工作后只需要在研究室舒舒服服地做科研,事实上,他一毕业进入茶科所工作,就经常要到处去茶山、茶乡实地考察。“那时条件差,哪有什么汽车、旅馆,基本上都是靠走路的。”虞老说当时去茶山,经常都是自己一个人背着背包、包里装着干粮走。

从1961年进入大学,到1999年退休,虞老在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一直从事茶叶研究。

虞老进入茶科所时,有三个研究室,分别是做栽培、加工以及生化3个方向。当时,茶科所在选育一个新品种,即现在大名鼎鼎的龙井43号,刚毕业不久的虞老就参与到选育的工作。

1966年以后,有段时间,茶科所不分什么岗位,大家都要开始务农,茶科所单位所在的地方,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产区,所有人都跟茶工一起,采茶叶、炒茶叶。讲起这段往事,虞老平静地说自己做茶不一定有多好,但做绿茶的工艺是全部掌握的。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支援南茶北引

虞老告诉我们山东人喝茶的群众基础也很大,在解放初期,山东青岛曾引种了一些茶,但成果并不好,山东纬度高、相对干旱,冬天气温低,引种的茶树根本过不了冬。

但当年南方的茶叶实在是供应不上,当地就想在山东试种茶叶,1972年,山东启动了南茶北引的工作。那次,山东派人到茶科所寻求帮助,而虞老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与到南茶北引的工作。

6年间,虞老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要到山东工作。团队在山东日照引种了福建、湖南、浙江、云南的茶树,发现都不行,最后还是在安徽黄山找到比较耐寒的黄山种,引种到山东,茶树终于在山东成功存活。

虞老回忆当年山东对引种茶非常重视:“我们南方叫茶山,那在山东就应该叫茶园,他们像花园一样精心管理茶树。” 直到现在山东日照的绿茶,主要还是黄山的茶种,滋味浓醇、耐泡度高。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调查全国茶树资源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部给茶科所下达了一个任务,要求把全国茶叶、茶树的品种、资源调查清楚。茶科所从茶树资源多样性最明显的云南开启这项工作。

1981年到1984年,虞老连续4年到云南省考察,他说:“一般从9月份开始,12月初结束,为什么呢?”虞老说鉴定植物品种,不能光看叶子,要有花、有果。当年的云南,大部分山区都不通车,虞老他们要考察的地方,很多交通条件还停留在马帮时代,而看虞老的《云南古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散记》 所记载的经历,可谓历尽艰辛:

考察高黎贡山“一个多小时后,便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这里古树参天,树木葱郁,路狭坡陡,光线黯淡。老蔡不时用户撒刀 “披荆斩棘”,后来连路都消失了,大家只得沿山溪涉水而上。傈僳族同胞吃苦耐劳,爬山如履平地,尽管我们走得气喘吁吁,还不时掉队。”

考察老君山“大家找老陈样抓藤攀枝,但时不时还是有人率倒,有的滑到几米远开外,小矣打了补丁的裤子又开了天窗。”

考察独龙江“从巴坡去有 15km,先要过独龙江。原来江上架的是藤篾桥——桥面是用宽不到三个手掌的竹片或木板铺搭而成,两旁繫以铁丝,人走在上面,上下晃动,望着咆哮的江水,令人头昏目眩,手脚发软,不敢挪动一步,但当地学童过桥如履平地……这里没有一条平坦里的路,有几处陡壁千丈,稍一失足,便成“千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滚带爬,终于来到了密林深处……”

4年间,虞老和考察队对云南全省15个地(州、市)61个县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和征集。正如虞老在散记中总结的: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考察,不仅摸清“茶树王国”的家底打下了基础,也为以后的考察树立了样板。

几十年下来,虞老基本把国内产茶的省、产区都跑了一遍,足迹遍及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还亲自深入到云南无量山、金沙江等地考察,他主持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征集保存了各类资源3000余份。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虞老为中国古茶树资源之丰富而感到自豪,但他并不认同动辄就把发现的古茶树树龄定为2000年,甚至3、4000年的做法。虞老认为鉴定树龄要尊重科学,一般来说茶树3到4年时间能长出1厘米的年轮,半径50厘米的茶树大约就是200年左右。

这些年,古树茶的炒作越演越烈,好像树龄越老越好,越老越贵。虞老认为一款茶是否好喝、品质高低,跟它是不是古树没有绝对关系,相而是和茶树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加工技术、仓储条件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不应该仅仅以茶树是不是古树来判定。

然而,令虞老最为痛心和愤怒的是,随着古树茶的价格连年攀升,古茶树成了很多人中的摇钱树,掠夺性采摘、古树茶原生环境的破坏,让许多古茶树走向死亡,虞富莲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我强烈建议还古茶树一个生存的小环境,古茶树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不要擅自改变,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茶树。”

对于古树茶的炒作,考察过全国茶树资源、对古茶树资源了如指掌的虞老坚决不掺和其中,在虞老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古茶树》中,他在“说明”页的第一条就注明“本书对古茶树树龄不作评述”。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当吴垠主编希望虞老对中国茶产业提一些建议或者忠告,虞老认为其中一个核心应该是“把价格降下来,将品质做上去”。

在他看来,现在品质稍微好一点的茶,随随便便都达到4位数,很多老百姓都消费不起。从供求关系来讲,我国的茶叶产量已经严重供过于求,可是现在很多茶叶价格越炒越高,质量却参差不起。要做到“把价格降下来,将品质做上去”,要茶农、商家、相关监管部门共同的努力。

茶农种植时要施肥打药要严格按照标准;商家要讲诚信,保证品质稳定;而相关部门也要不定时抽检,加大监督力度,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

——[ 虞富莲(左)《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采访的最后,吴垠主编问虞老更像哪一个品种的茶?虞老略加思索,谦虚地说到:“大概是一杯中等偏上的绿茶吧。香气并不高扬,有一点点醇厚,又有一点苦涩。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

在我们看来,虞老就像一棵令人心怀敬意的老茶树。他做事脚踏实地,不事张扬;做科研实事求是,积淀醇厚;而对于不符合科学的同行观点,他敢于坚守科学,敢较真、敢讲真话,自然也会让一部分人感到苦涩。而对于那些只是求真的人来说,虞老就是一杯略带苦涩,但迅速回甘的好茶。

虞富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我国权威古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专家。长期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数十年来足迹遍及滇、黔、桂、川、鄂、湘等地考察和征集了大批茶的野生资源和近缘植物,掌握了大量的古茶树第一手资料。主持建设国家种质茶树长期保存圃,征集保存了各类资源3000余份,数量和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通过多学科的鉴定评价。建立了古茶树资源系统,历时多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古茶树专著《中国古茶树》。先后编著了《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作物品质育种》、《中国茶经》、《茶叶大典》、《茶树良种》等10余部作品。

茶人精神奖——“大地奖”:

由茶道新生活平台联合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组委会共同发起的首届茶人精神奖——“大地奖”,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进行了评选,并在人民网同步直播的茶人春晚上进行了发布和茶道新生活公众平台进行了公示。自评选信息公布以来,受到了茶界的普遍认可,未收到任何异议,现正式发出该奖项,表彰为茶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倡导茶行业的正能量,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茶行业,引导茶业行业朝着蓬勃健康的方向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