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宁县状元博物馆“科举文化展”初探科举时代的教育文化

 文化龙乡 2023-07-28 发布于河南

陈为伟

2010年11月,在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明清科举文化馆正式开馆了!展览共分,“官学私学  十年寒窗”、“ 科考规制  应考岁月”、“ 榜上有名  捷报频传”、“功成名就  翰墨飘香”四个部分,所有170余件(套)藏品均由北京大学教授、休宁籍乡贤程道德先生捐献。

从参与布展以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踏进科举文化馆,每一次驻足凝视这些历经沧桑的件件展品,仿佛他们都鲜活起来,每一次都对视感觉都是一次奇妙的对话:这些静静躺在展柜里的文物,无言地向我诉说着关于我们的过去。

一、鲜活生动的科举文化

科举文化的展览陈设思路是以科举“学子”理想人生为脉络的:从启蒙、入学、科考、登科及第到书画笔墨存世,流芳于后人。如果把孩子比成树苗和花朵的话,那么给予他们茁壮成长的第一捧肥料就是启蒙教育了。

启蒙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缺乏优秀的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等。科举文化馆展出的“清·歙西徐氏藏版《千字文释义》”、“清·歙西徐氏藏版《百家姓考略》”、“清·《御制考试五经解》”、“民国·诚交信书局《弟子规》”、“清·徐世昌行书《孝經》拓片”、“道光元年·啸云阁版《孟子大题萃》、”“清·三字经”图解四条屏”等几件藏品,让我惊叹有过去的孩子居然有如此精致的启蒙读物,他们的精致与有没有没色彩光鲜的印刷排版毫无关系。比如《千字文》,全文千字,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文笔优美,四字韵语,朗朗上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很适合儿童诵读。 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书法大家詹东图的《千字文》狂草长卷,就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科举文化馆展出有不少蕴含科举文化内涵的民俗文物,如:“清·状元锁”、 “清·状元及第银饰”、“ 清·竹编小枕”、“清·秀水书院木质印”、 “清·十里杏花一色铜挂件”、“清·状元及第银饰”、 “清·文星高照压胜钱”等等。“清·苦读圣贤书” 彩绘瓷盘,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当时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情景:学童与授课老先生或在书或在野外

这些充满的温情和情趣的展品,寄托了民间百姓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状元及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读书人”的尊敬于肯定。这些文物向我们表达了另一层意思,科举文化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而消失,它体现的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形成普遍的价值观,并影响到现在。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它首先成就了中国庞大的基层知识份子群体,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它让我们早早就形成了“尊知重教”的观念和传统,这与中世纪西方对宗教的推崇是截然不同的。

二、从课卷遥望书院

书院这种中国首创和最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教育机构,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最初是一种地方性的教育组织。我国著名的书院有宋代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休宁当地最有的名书院要数位于古城岩的“怀古书院”和位于县城的“海阳书院”。“怀古书院”已经无迹可寻,仅仅存“斯文正脉”匾额一块,存于休宁中学校史馆;而“海阳书院”,今天他被复原在状元文化公园,然而关于他们的过去,只能从道光版的休宁县志上查到一些笼统的描述,书院里的教育和生活仍然是模糊的。现在科举文化馆展出的清代我国知名书院的课卷或许能让我们遥望下曾经的书院教育文化。

课卷,又的称试卷、试草,还有更具体的童卷、会课卷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书面作业。老师会对学生的课卷进行点评和指正,并排有名次;文章写的好的还可以获得赏钱的奖励。科举文化馆展出的“清·兰山书院王树霖试卷”显示:名叫王树霖学子在这次考试中排第七名,奖励是“奖银四钱“。

课卷是今天我们研究过去书院教学理念,遥望过去教学生活,最具体、最直观的历史文献资料。书院是民间的,即使后来逐步变为半民半官的教育组织,然而他和政府投入官办教育,如国子监、太学等,还是相当明显的区别。首先,他更强调教育的平民性和文化的普及性;其次,他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更加务实求真;第三,他是将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三、保结单和执照看人才档案管理

保结单,多出现在县级考试中。旧时,学子参加官方考试报名时,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禀生保结的书面凭证。县试录取后才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

科举馆展出的3份保结单和1份学籍单:“清同治十年·河南镇南州儒学文童陈英才童试廪生保结单”、“清同治十年·河南镇南州儒学武童陈徽典童试廪生保结单”、“清同治十年·河南镇南州儒学武童陈嘉修童试廪生保结单”、“ 清光绪·武应岐学籍单”,这些保结单直观地向我们反映了清代教育体制和人才档案管理方面的情况。保结单和学籍单起码给了我们4条重要信息,其一:童试已经有文武科目的区别了;其二:不仅需要有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同样需要详尽;其三: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其四:廪生具有着审查应考的童生家清白及是否冒名顶替等的责任。

执照,通俗解释就是官方印发的文字凭证。这里展览的执照、监照,都是关于科举和教育的。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执照,做为一种行政许可是不同的,它更多的褒奖、证明、认可的性质。科举文化文化馆展出的“道光十四年·休宁学租执照”记载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洪观春户完纳当年学租银“陆钱贰分肆厘”。

四、科举时代的考场——号舍和考棚

乡试是非常严格的,对参加考试的学子来说也是非常艰苦的。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乡试分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每场考试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

科举文化馆有个场景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号舍”的场景,学子们就是在这样的小屋子里吃喝拉撒,渡过决定命运的三场九天时间的。

由于,科举考试巨大的功名利禄引诱,铤而走险,企图以作弊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舞弊行为和屡见不鲜。在众多考试作弊方法中,最普遍的要数各种“夹带”了。科举时代作文出题经常取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只言片语作为作文立意和押韵的要求,因此对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高的,笔者以为“清·《小搭探骊》”更像是一本方便学子参阅的参考书,直接夹带进考场作弊可能性比较小。

五、捷报与报捷——科举时代的录取通知书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二百多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所谓“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参加乡试以上的考试的学子,中的者是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比如乡试成绩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处身就跨入了仕途的门槛。《范进中举》对学子获得举人身份,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折后近乎癫狂状态,作了很好的描写。

捷报,好消息传来之意。“陈会荀授潞安儒学训导捷报”、“清嘉庆二十三年·陕西省王者凤准入乡试捷报”、“清嘉庆·陕西省王者凤授监生捷报”、“清光绪二十七年·闫储渊授国子监典薄捷报”、“清光绪二十九年·陕西樊振国俊秀国子监捷报”、“清同治·辛未科榜眼及第捷报”、“民国·歙县公立荷花作新高等小学胡通经毕业捷报”向大家展出的就是承载这种好消息的文书“捷报”

同登录或题名录,就是同一科考中,中的学子的名册。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府学同登录、乡试同等录、会试同登录。休宁状元博物馆库房藏有“程家柽府学同登录”,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先烈程家柽的重要史料。

六、荣誉的宣读——传胪大典

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

殿试阅卷后次日清晨,地点在太和殿前,出席人员包括皇帝、王公贵族、文武百官、新科进士。鸿胪寺官开始宣《制》:“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制》毕,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鸿胪寺官引状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鸿胪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唱第一甲第三名姓名,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后跪。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唱毕,乐奏,诸进士行三跪九叩礼。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黄伞前导,出太和門、午门。此时,皇帝还宫,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张榜。状元率诸进士等随出观榜。所有金榜,张挂3日后,缴内阁。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文化,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具体的文物来展示已经离远去的科举制度,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有助于我们对客观地看待科举制度地位和影响,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发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