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个案服务中的运用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7-28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  社区康复  网瘾


一、案例背景


(一)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H先生(化名),男性,25岁,未婚。

在大学期间,对所学专业无兴趣,经常逃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考试不通过,未能升至大三,只能留级。

留级期间,服务对象独居一个宿舍,与同学交流极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在大四时,服务对象对一名女生产生好感并尝试表白,遭到拒绝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在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经学校与家属商议,暂停学业先回家休养治病,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自行停药。

服务对象自2018年下半年离校后,再无返校,一直在亲戚家寄住。

(二)接案原因

2021年6月,服务对象因间歇兴奋,病发时踹邻居家的门被报警,并被送院治疗;

再次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在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出院,跟随父母来深居住,成为社区精防社工的服务对象之一。

(三)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一家四口人,为父亲、母亲、姐姐及服务对象。

母亲基本上陪伴了服务对象的所有未成年成长过程,其次是姐姐,从小与服务对象一起长大,再次是爷爷、奶奶。

父亲常年在外挣钱养家,与服务对象交流偏少。自出院后,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呆在家中居多,鲜少外出活动。

在朋辈群体方面,服务对象上大学后沉迷于打游戏至深夜,影响舍友休息导致与舍友矛盾不断。

留级时,服务对象自己住一个宿舍,跟同学越走越远,服务对象认为同学不关心自己、不帮助自己。

(四)经济状况

服务对象一直没有收入,都是依靠父母支持。目前服务对象家庭月收入六千多元,基本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经济比较拮据。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分析

1.精神康复问题

服务对象在第一次病发进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私自停药停诊,导致病情加重,在短期内再次复发,没有认识到规律服药对稳定病情达到康复的重要性;

父母也不够重视,对病情没有充分认识,没有起到尽责监护的作用。

2.行为习惯问题

服务对象出院后整日呆在家中,依旧沉迷于网络打游戏,大部分时间均躺在床上,活动量少,体重偏重;并且穿着较凌乱,形象欠佳,言语沟通不自信。

3.支持网络问题

服务对象除了母亲外与其他家人交流少,家庭成员支持网络薄弱;服务对象鲜少外出,不与同学联系,不主动外出交友,社区支持网络不足,社会适应力偏差。

4.就业问题

服务对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却需要各种花销维持日常生活,经济上依赖于父母,自己没有打算去找工作、自食其力。

(二)需求分析

1.稳定病情的需要

服务对象出院几个月处于病情稳定期,需要按时按量服药控制病情复发。

2.构建支持网络的需要

除了家人,服务对象鲜少与外界接触,一度觉得周围的人不关心自己,情绪低落,感受不到外界的支持,需要建立社区支持网,恢复正常社交。

3.走出家庭找到工作的需要

服务对象一面有着不求人的自尊,一面却要伸手向父母索要所有的生活开支;

整日除了打游戏外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和方向,急需有份工作来发展自己,建立自尊自信,促进回归社会。

(三)理论分析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认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工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过于单薄,社工希望通过干预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网帮助其更好地面对社会,实现社会功能。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个案服务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基本假设是服务对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认为人是健康、常态、有自主能力的个体,任何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人能力的暂时缺损引起的。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协助服务对象清楚地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在此基础上社工与服务对象H先生一起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并有时限地、有目标地去完成任务。

根据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围绕稳定病情、增强社会支持、促进就业三方面确定服务目标及计划。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帮助其稳定病情,防止短期内再次复发;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恢复社会功能。

(二)具体目标

1.协助其申请监护补助和免费服药,减轻其家庭经济压力,引导其认识到按时服药对其身体康复病情稳定的重要性,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2.对其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提高自我形象,得到家庭成员认可及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支持。

3.协助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走出家庭,找到工作。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目标

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了解需求和提供支持相结合。

2.重点

社工到服务对象家里面谈,厘清服务对象详细情况、个人意愿,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现状及心理状况,以便与服务对象一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3.主要内容

社工自我介绍后询问服务对象的意愿,服务对象表示愿意跟社工一同做计划改变现状。

首先,社工通过列举类似案例让家属认识到持续按时服药对服务对象康复的重要性;

并讲授一些居家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顾服务对象,并告知服务对象需按时服药以防病情复发,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同时,社工收集服务对象的病历及相关资料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免费服药,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其次,社工按照服务对象的处方单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服药记录表,每次服药后在对应的方框打勾作标记。

一开始,社工每两个星期检查一次服务对象的打卡记录,第二个月开始每月检查一次。

第一个月的时候服务对象依旧有漏服,第二个月检查的时候服务对象还有忘记的时候,但明显规律多了,第三个月检查时服务对象很开心地对社工说每天都按时服药作标记。

至此,服务对象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社工鼓励服务对象继续保持。

(二)第二阶段

1.目标

减少上网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做家务时间,恢复良好的家庭关系。

2.重点

社工与服务对象协商,制定每日户外活动以及家务计划,以便让服务对象的作息趋向规律;减少上网游戏的时间,转移兴趣。

3.主要内容

从建立关系第二个星期起,社工和服务对象约定;

每天早上须在9点以前起床并洗漱吃早餐,然后到家附近公园或者河道等地方活动半小时以上,晚上12点前要休息。每个星期坚持的天数不能少于5天,天气不好除外。

因为以前都是十一二点才起床,一开始服务对象觉得有些为难、怕做不到,社工鼓励服务对象不要害怕,要对自己有信心。

得知服务对象喜欢在外面吃饭,社工与服务对象约定如服务对象能按约定计划坚持每周4天以上,即可以让父母奖励服务对象一次外出聚餐的机会。

在第四个星期的时候,社工要求服务对象把每次外出活动遇到的有趣的事物都记下来,定时分享给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在适当的时候跟外面经常遇到的人打招呼,尝试建立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关系。

社工引导服务对象一起制定参与家务的计划,主要内容为:在家中的时候,服务对象每天要参与做饭或者打扫卫生等,父母鼓励服务对象从简单的做起;

同时,服务对象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天不能超过3次,父母做好监督并随时与社工交流服务对象是否有按约定做到,服务对象不能因为父母监督而发脾气。

在第三个月与服务对象面谈时,服务对象看起来自信了不少,大方地与社工分享了自己近期的一些心得体会,比如公园里什么花开了,哪天遇到了一个热情的店员等。

在服务对象每取得一个进步时,社工均及时给与语言或小礼物肯定,也邀请父母一同给以服务对象鼓励,引导服务对象巩固现有的成就。

至此,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关系改善,尤其是得到父亲的鼓励,服务对象感觉到父亲虽一直跟自己交流少,但其实一直都是爱自己的。

到第四个月,服务对象作息基本调整规律,每天上网游戏时间能控制在三个小时以内,把生活重心逐渐从虚拟网络转至现实生活,偶尔能做到一天都不碰游戏。

(三)第三阶段

1.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支持网络,恢复社交功能。

2.重点

帮助服务对象发挥自身所长,增强自信心;寻求有共同爱好的朋辈,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3.主要内容

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社工结合社区现有图书馆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服务对象到图书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一方面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缓解焦虑情绪;

另一方面通过借阅设计相关方面的书籍,加强巩固自己设计方面的知识储备。

阅读完后可以做笔记,也可以写些读后感跟社工分享。当服务对象进步时,社工和父母均对其进行表扬,强化正向行为,增强其自信。

社工通过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的康复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在几次康复活动中,社工鼓励服务对象与其他活动参与者相互认识,共同探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共同进步;

在活动后,鼓励服务对象与参与者添加微信好友,以后可多交流互动,以此拓宽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

(四)第四阶段

1.目标

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找到工作,规划未来生活。

2.重点

社工和服务对象及其父母共同商议,制定寻找工作的计划和目标,鼓励其设立人生规划,使其目标合理可行

3.主要内容

首先,社工与服务对象及父母一起分析服务对象的优势及工作的可行性。

服务对象表示希望找到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但服务对象没有大学毕业证书,也没有设计类的证书,寻找平面设计类工作有一定难度。

社工建议服务对象可以先尝试往平面设计类方向去找,但不要局限于此。

其次,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找工作的途径。

一是直接从网上寻找,关注相关招聘公众号;二是到社区各公益招聘栏去看看;三是留意附近街上门店外张贴的招工信息;四是通过家人或者熟人等介绍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同时,社工协助服务对象准备了简历,在几大招聘网址注册账号,找到意向岗位尝试投递简历。

最后,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主要考虑目前疫情未结束,考虑受安全系数,避免去中高风险地区。

小环境主要考虑目前所居住的地方,周边工厂较多、写字楼较少,招聘普工的多,成功应聘到普工的机会较大,但是很多普工都是分早晚班,需要考虑服务对象是否能够适应。

另外,为与父母同住方便照顾,社工还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了周围门店的岗位,餐饮门店招聘服务员的较多且技术门槛要求低,也基本上不需要上晚班,目前来看可行度较高。

经过周全的分析,服务对象决定行动起来、去找工作,通过不断地尝试,最后服务对象在家附近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工资不多,但是对服务对象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服务对象领到了工资,并兴奋地告诉社工:“原来我也可以好好地生活,给亲人带来希望,之前一直想要请姐姐喝奶茶,发工资的那一刻,我终于实现了……”

五、评估


通过表格、面谈、观察和前后对比,服务对象在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方面均有向好的发展。

服务对象通过努力改变了服药习惯,提高了服药依从性;在行为习惯方面已经从一个“网虫”调整为把游戏当作生活空闲消遣的一部分;

在生活方面也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调整为体贴父母会共同分担家务的家庭成员;

在工作方面则成功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坚持了2个月以上,体会到自己赚钱花的乐趣和成就感。

六、结案


2022年底,社工与服务对象和家属一同回顾近一年以来服务对象的变化和成长,确定服务目标已达成,并告知即将结案。

服务对象一家非常感谢社工及时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需求,陪伴其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并送来感谢锦旗。

社工告知服务对象以后将继续以常规的服务关系与服务对象联系,有什么需要依然可以找社工。

七、专业反思


(一)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

精防社工要想服务好每一位社区康复者,不仅要懂得一般的社会工作知识,而且在服务的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

如精神疾病理知识、精神疾病患者居家护理知识等,并熟悉各项相关福利政策,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康复者服务。

(二)社区康复者在社区康复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单单社工的力量非常有限,社工需要利用好社区的现有资源,并且一定要借助家属的力量来共同协助康复者达成目标,重新融入社会。

(三)由于大部分康复者对自身疾病有羞耻感,因此更容易将自己禁锢于狭小的空间或范围以逃避面对现实,沉迷于虚拟网络也是这类康复者的一个典型表现。

对于沉迷网络的精神障碍患者,身心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融入社会,社工充当一个“良师益友”要给康复者输入希望,减轻其病耻感,转移其注意力到新的希望中。

(四)社区康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反复地督促,精神障碍患者病情易复发;

工作难找,即时找到了工作也会出现做不久做不好的情况,大部分患者社会适应力差,需要得到持续地关心关爱和理解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