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氏黑散能治什么病?

 开卷有益928 2023-07-28 发布于广东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113原创内容

侯氏黑散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历代医家对本方多有阐述。我临床常用此方,几乎每天都用,而且疗效非常满意。为此,专门撰文谈谈侯氏黑散的组方以及临床应用,希望每一位中医人都能把这个古方充分地应用起来。

一、仲景的论述

《金匮要略》的原文是: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秘要》治风癫),此方主补虚以熄其风。

其方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二、方义分析

本方共十四味药,但看不到仲景常用小方或方根,显得杂乱无章,似有违仲景法度。

图片
虽配伍另类,不过药物剂量配比却很独特:菊花剂量之大,竟占全方剂量的40%。显然,菊花当为君药。按《神农本草经》所述:菊花味苦、性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菊花被列为上品,在仲景时代当不是生僻药物,其主治“风”与侯氏黑散一致。

本方中白术、防风、桔梗、黄芩剂量相对较大,而其他九味药比重较少。我们重点分析一下防风和白术。

《神农本草经》认为,防风味甘、性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可以看出,防风也是主治以头眩痛为表现的大风,可为臣药。清代大医喻昌认为:“徐嗣伯治眩十方,八方用防风,是防风风眩要药也。”

《神农本草经》提到,白术味苦、性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止汗,除热,消食。白术既佐助治风,亦有健脾以扶正的作用。

从所有药味来看,菊花、防风、白术、细辛、川芎,主治头眩痛、风湿痹疼;茯苓、人参、牡蛎、桂枝、干姜、当归、桔梗,主治胸胁气逆、惊恐;黄芩、矾石,主治泄利。

尤其是超过总质量一半的菊花、防风、白术三药,功效中其共同主治为“主风,头眩痛,恶风,主风湿痹痛”。显然,这与本方主治的“大风”病相吻合

综上条文和方药的分析,侯氏黑散的方证可概括为:主治“大风”病,表现为头眩痛、半身不遂、四肢烦重疼痛、心中恶寒不足、泄利等。

全方虽看似杂乱,但温、清、补、消四法共施,标本兼治,配伍精妙。

三、主治病症

本文是治“大风”的,那么,何谓“大风”呢?按仲景所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之所以会出现风证,源于“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又“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等。

据以上论述,本方所治的“大风”,我的理解是:可能为感受大风病邪,出现了隶属于“中风”的病,但临床表现较重者。分析其病机,因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而引邪于经络,出现以肌肤不仁、四肢烦重、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

关于“四肢烦重”,郑玄注“烦,犹剧也”,指四肢或肢体极其沉重,为肢体功能障碍和/或感觉异常的表现。

关于“心中恶寒不足者”,这里的“心中”多倾向于心、胸部和胃脘等部。“恶寒”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指自身感觉怕冷的临床表现。“心中恶寒”是本病的特殊表现,可解释为心、胸、胃脘部感觉怕冷较为合适。

本方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的首方,结合以上文献不难看出,“大风”当为“中风病”范畴,“四肢烦重”可知属中经络,故而还当有“中风提纲证”、“半身不遂”表现和或见“身痒而瘾疹”等。

暑热外蒸,火盛则上炎,火盛则克金,容易导致病情加重。注意要生活在一个凉爽的环境,保持心情愉悦平和,并注意夏日养生。

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小暑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图片



综上所述,侯氏黑散主治“中风-中经络”中的“大风”病,以半身不遂、四肢或肢体极度沉重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或感觉异常,以及以心、胸、胃脘部自觉怕冷不足,身痒而瘾疹、脉象多虚等为表现的病证。

四、发挥

我的观点是,临床应用侯氏黑散的玄机主要在于补脾胃、祛风邪。为什么这样说呢?

方中白术、茯苓、人参、干姜可以补脾胃;菊花、防风、细辛、桂枝则能祛风邪。特别重用菊花,以去内外之风邪。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桔梗、矾石降气化痰,以使风邪无所恋;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

当代中医大家何绍奇认为侯氏黑散“泻厥阴,补阳明”,也是同样的意思。

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痹证、中风、顽麻、痫证、狂证、头痛、眩晕等多种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有学者总结了侯氏黑散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值得我们临床参考。

(1)眩晕:视物旋转欲倒,目开即觉天翻地覆。

(2)头重:头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觉。

(3)脑冷:头痛脑内觉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四肢不温,称为“厥阴头痛”。

(4)颜面麻痹:半边颜面突然失去知觉,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5)眼目病:

1.胬肉攀晴:内眦生瘀肉,色黄赤如脂,日久渐厚,掩及黑睛。

2.流泪:泪下无时,迎风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难辨物色。

3.目干涩:用脑过度,感觉两目干涩,睑皮沉重。

4.目痒痛:涩痛多眵泪,羞明难睁,视物昏糊,胞睑内满布红色细粒,名为“椒疮”即“砂眼”。

5.夜盲:入暮不能见物,到天明恢复正常,名“雀目”,用本方蘸煮熟猪肝或羊肝。

图片
6.暴盲:平素眼目无病,忽然目盲不见,都属暴盲,多伴见情绪紧张,为怒气伤肝。

7.老年性白内障。

(6)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发生瘫痪,称为“半身不遂”,有名“中风”、“偏枯”。

前人以为风从外入发生瘫痪者,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论真中风、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结热伏,久病体弱,风邪得以乘之,阻碍经气,形成半身不遂。

(7)胸痹:胸痛偏左。骤然发作如针刺,伴有气闷窒塞,每次时间极暂,在受寒、劳动和精神刺激后最易出现。

脉象细数或呈结代,属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以胸骨后,心前区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憋闷,疼痛常放射至颈、臂及上腹部为特征。本病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等引起,而以年高肾气亏虚者多见。

(8)预防中风:凡人年过五十岁以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经常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皆为中风先兆,倘再加言语謇涩,唇舌发麻,中风为期不远,少则一二月,长则一年之内,如能服用本方,将息得宜,尚可防止。

五、我的几点体会

其一,我临床常用侯氏黑散来治疗头面五官诸窍病,包括头、耳、眼、舌、鼻等病,最能宣畅诸窍,祛除风邪。《内经》有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分析其机理:脾胃为中央土,中州不定,土虚生风,营卫不固,外风侵犯,而以治风之剂治之,必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其二,此方为治风之总方,尤其今时因过食肥甘厚腻,最容易生痰生湿,造成血压升高,诱发中风。故血压升高者都有服此方,一则降压,二则预防中风。

其三,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可服此方,能祛风邪,复元气;中风患者在恢复期亦可服此方,可扶助正气,预防中风复发。

其四,凡精神类疾病,多与风邪上扰于脑窍相关。故此方亦治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证、抑郁症、焦虑症等。

其五,方后要求禁鱼肉大蒜者,大概此类食物容易增加湿热,会影响祛除风邪的效果。此散既可用温酒送服,亦可用温水送服,效果都不错。中风后往往病人不能饮酒,用温水送服即可。“冷食”的意思不是让病人去吃冷饭,这样容易伤损脾阳。

其六,据报道,本方治疗以顽麻不仁、四肢沉重为主的痹证,有良效。我亦曾尝试此方,适合于久年痹证患者,可适当改变既麻且痹的症状。而且此方能治麻木。原因在于侯氏黑散功能祛风散寒、解表化痰、健脾除湿。表散湿除痰蠲,经络得以畅行而麻木得除。

其七,此方亦可改散为汤,用于治疗中风急慢性期出现的四肢不遂,或头风眩晕,或头面诸窍病,效果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