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做事,先想着“准备吃亏”,为啥?

 扫地僧一一 2023-07-28 发布于江苏

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方法。

教员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

1934年前后,教员在江西苏区的日子很不好过,他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了,被弄到后方专做政府工作。

博古等人处心积虑的排挤他,六届五中全会都没有让教员参加,给他晾在一边,冷落他。

就算如此,教员也没有摆资格,撂挑子不干了。

1934年1月初,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没几天,紧接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也在瑞金沙洲坝召开了。

在这次大会上,教员代表政府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教员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你注意教员讲这个话的时间,这段时期是教员的人生低谷期。

博古他们在五中全会上大批特批教员,主要议题就是研究教员的错误,研究怎么跟以教员为代表的所谓的机会主义作斗争。

然而在隔壁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教员并没有发牢骚,也没有把情绪代入工作中,而是很认真的跟广大干部们,讲工作方法的问题。

可见,教员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教育干部们要注意工作方法,不是口头上说一说,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在解决自身处境问题时,没有被情绪和困境所影响,各种表现都很成熟老练。

图片

当教员发现自身的主张无法在政治局会议上通过时,当情况急剧恶化的时候,没有被一连串打击的失去方向他立马拿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积极做团结工作。

正因为有这样的调整,教员才能团结张闻天和王稼祥,才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

教员没有让自己的主张,变成一句空话。

他解决了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最后成功让自己过了河,也带领红军过了河。

01

教员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对于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具体的问题要具体的分析。

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自然是不一样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套万能公式供我们使用。

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提炼工作方法的方法,能在工作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召开的七大上,抗战多年终于要胜利了,代表们都很激动,表现的很兴奋。

这个时候教员坐在主席台上,对台下的众人讲:“有一个问题要讲清楚,叫做'准备吃亏’......有些同志希望我讲一些困难,又有一些同志希望我讲一点光明。我看光明多得很......都是光明。

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

随后,教员一口气讲了17条困难。

教员是一名意志顽强、信仰坚定的革命家,不消极、不悲观是他的基本素养。

但教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先把各种坏情况都想到,不是说要把每个估计到的困难,都弄出来一个备选方案。

而是要在思想上要做好吃亏的准备。

“准备吃亏”就是教员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思维工具。

换句话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制定计划和工作方法的时候,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政策。

这不是悲观主义的体现,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员讲得很明白:“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

历史无数次证明,有没有这样的估计,结果大不一样。

我们就拿党史举例子。

1927年上半年的时候,北伐军势如破竹,吴佩孚、孙传芳败局已定,各地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似乎革命胜利近在眼前。

然而党内被这种假象欺骗了,没有对困难和危险,做出足够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隐秘战线的工作准备严重不足。

结果老蒋发动政变后,革命党人根本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短的时间里,损失了大量党员。

图片

顾顺章叛变,如果不是钱壮飞及时截获了消息,如果周恩来下决心的时候稍微迟疑一点,整个核心团队就要葬送掉。

一个人的叛变,影响如此大,搞得这么惊险,其实就是工作不到位,对最困难的局面,估计不够充分。

1930年的时候,中原大战,各大军阀混战,趁这个时机,红军打了不少胜仗,7月份的时候甚至乘虚攻入占领了长沙,革命在一省或省的首先胜利似乎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等国民党内部矛盾稍微平息后,回过头来就给了红军一个重创,长沙占领了11天就丢了,还损失了很多生力军,吃了大亏。

后面还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错估,1938年—1940年的骄傲自满情绪,都让红军吃了大亏。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一个事:制定政策的时候,有没有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结果大不一样。

古人讲,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02

好的思维方式,不需要多,但要足够深刻。

没有做好最好的情况打算,真出现了最好的情况,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但你要是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困难,那影响就大了。

在最坏的情况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制定计划,好处在哪呢?

说穿了,就是预期和成本的问题

所谓预期,是指主动降低自己的预期。

对自我的低预期管理,能让一个人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保持情绪稳定,进而能让自己在冷静理智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提高成功率。

一遇到点事,就一惊一乍的,这样的人干不成事,好事也要变坏事。

所谓成本,有是说事前防范,能用很小的精神和物质成本,尽可能降低预料之外的高额损失。

拉长时间轴来看,如果每次都用事前防范的小成本来规避大损失,便能有效降低你的人生风险。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用“准备吃亏”的思路来为你的工作方法保驾护航,它能让你在最坏的情况下,依然有继续来一次的能力。

换句话说,它能让你的一条命变成两条命 ,甚至是三条命。

成功就是反复的尝试,如果你尝试的机会只有一次,那等待你的大概率就是失败,彻底的失败,没有翻身机会的失败。

的确,我们可以失败无数次,但只要成功一次,便足以改变命运。

问题是,你的家世,你的做事方法,允许你失败几次?

差不多的资源,你能比他人多尝试几次,多抗一段时间,那你就是赢家。

在解释为什么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时。

教员曾给将领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的军队差不多有一百万,我们还要发展,到将来蒋介石进攻我们时,我们可能有一百五十万,被他搞掉三分之一,还有一百万,搞掉一半,还有七十五万。”

图片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不管情况多么恶劣,我们始终有一战之力,不至于一下就被彻底干趴下了,又回到辛苦的东奔西走的游击战时期。

很多人,都明白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无法做到。

为什么?

其实就是对困难情况的认识不够深刻。

不晓得,用小的成本,来对冲大的风险。

被好的形势蒙蔽了头脑,不做风险控制,反而一次又一次的梭哈,把自己所剩不多的资本,全部压上。

自己还安慰自己,反正也一无所有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这样的做事思路,导致大部分人,不要说去做事了,原始资本积累都无法完成,长期缺乏做事的能力。

哪怕机会像雨点一样落下,也不会有一滴落在你头上。

这里的原始资本积累,范围不仅仅是攒了多少钱和资本,个人技能也算。

在形势还比较不错的时候,保持冷静头脑,充分估计困难,是很重要的。

就比如说买房,前几年经济情况比较不错的时候,很多人的工资很高,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很高,换大房子开好车。

结果被裁员了,公司倒闭了,降薪了,紧接着就是还不上贷款,人生出现巨大波折。

可能有些人会反驳,那谁谁都说了,胆子大一点比什么都强。

胆子大不等于不做风险控制,不等于不对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

反而,正是因为对危险都充分估计到了,胆子才能大。

不然,那叫傻大胆。

03

个人在时代大势面前是很弱小的,一点波折,就足以毁灭普通人的生活。

出现问题后,很多人会习惯性的把问题归结到外部,社会有问题、人心不古等等。

世界上最讨人厌的一种话就是失败者的理由。

社会有问题,政策不能让所有人受益,人性黑暗等等,讨论这些问题没多大意义。

因为不解决问题。

古往今来,谁能解决人性的问题?谁能让社会不存在任何问题?谁能制定一条让所有人都受益的政策?

没有人能做到。

把自己的安危,全部都交给他人,交给社会,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要学会先从内部管理风险,要让自己的政策和方法,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发挥作用。

一个人最高的本领就是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谓适应,就是扛造,逆商高。

困难,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你还年轻,你是弱者,就放你一马。

你不适应就淘汰,没有人给你时间成长

第五次反围剿后,红军如果不及时转向,教员不能重回领导层,那红军在那个时期的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时。

底线思维,准备吃亏的思考方式,能显著提高你的生存率,降低你的试错成本。

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教员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重大问题的时候,始终坚持这条原则。

图片

制定政策的时候,会估计事物发展的好、中、坏几种可能,一方面要尽量争取好的发展前途,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把不利局面想得足够充分,在这个坏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物资和行动上的准备。

比如说国共内战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一战略的制定和构思非常精彩,甚至跟教员最经典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理论是相反的。

以前是可以丢地但要保生力军,但这次是不惜主力大残,也要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有机会的时候,我们详细讲一讲这个事。

对于这一战略行动,教员提出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三种前途都要付出代价,其中两种前途都是站不稳脚,可见跃进大别山的行动,是十分危险的。

但由于提前做了最坏的打算,刘邓大军为了站稳脚跟在各方面都做足了准备,尽管如此,大别山的困难情况,还是超出了预计。

可因为心理准备非常充分,最终还是在大别山坚持了下来,基本完成了教员布置的战略牵制任务,得以让其他解放区的军队尽早转入了进攻。

04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手”是很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其目的,在于应对复杂的情况,最重要的给自己划出一条底线出来,并据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谓底线,就是事物朝倒退或坏的方向质变的临界点。

底线之所以不可逾越,就是因为当事物发展跨过了这个临界点,整个事情的本质就发生变化了。

就好比是做生意,一瓶水成本是1块,售卖价格在1.1、1.5、2元都行,都是赚钱的,但是售价跌破成本的时候,只能卖0.99元的时候,那这个事的本质就变了。

从赚钱的生意变成赔钱的生意了。

“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

这个生意赔钱了,跌穿低价了,该怎么办?

你在开门做生意的第一天,就要想到这个事。

这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古人讲:“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教员也讲过类似的话,“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教员这话的意思有两方面,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准备,就是说,当这个最坏的情况出现后,要有应对措施,要有B方案。

实行B方案的时候,要采取完全不同的应对方法。原来要进攻,情况恶化后,可能就要改为撤退了,行动上要有一个根本上的转变。

其次,做这样的考虑,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利局面带来的影响,换言之,消灭不利局面出现的条件,就是在为局面向好的方面发展,创造条件。

1934年前后,教员的做事思路就开始转向了,从对抗转为寻找共识点。

从进攻姿态,转为包容姿态。

只有从态度到行为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才能把以前的对手变为帮手,才能让你陷入生死危机时,真正找到生存机会。

这种改变,就是底线思维在发挥作用。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不管啥情况都能掌握主动权。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很实用。

人这一生,不需要懂那么多大道理,掌握一套能做事的成系统的方法论。

便足以让你的人生发生质变。

而我的建议是,带着实际问题,多读读毛选和唯物辩证法,便足够了。

(全文完)

PS:星球里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及唯物辩证法基础都讲完了,有兴趣的,也可以加入星球一起学。

提醒一下,我讲唯物辩证法,不搞高大上的理论灌输,建议的不要加。

但我会用通俗接地气的例子,用大白话把基本原理讲清楚,举的案例也是经常能碰到的,力求学了之后能解决现实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