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还在等小米、百度和华为新车

 新用户5657qPkI 2023-07-28 发布于北京


都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尽头是造车”,然而,消费者对科技巨头造车的热情,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尤其,当市场上的新汽车已经琳琅满目,又有多少人非要选百度、小米或者华为造的车不可呢?
2023年7月下旬,在集度和问界位于北京中心商圈的门店里,再难现刚开业时的盛况,即使是周末,也门可罗雀。“刚开业时,店里都忙不过来,上下两层挤满了打卡的人。但过了那段时间,客流大幅减少。”一位集度销售顾问说。
 
不断有逛街的人从集度三里屯店外走过,店里只有工作人员

时间回到两年半前,2021年一季度,百度、小米、华为分别宣布,以不同形式进军整车制造业,再次掀起一股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潮。
2021年1月,吉利控股宣布与百度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3月,两者以合资的形式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有了百度打头,小米与华为也迫不及待开启造车路。
同样是在那年3月,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以全资的形式,对智能电动汽车项目进行开发,包括但不限于独立造厂、独立开发设计,以及创建渠道卖车。
而华为采取不同于前两者的手段,与小康股份(赛力斯前身)达成合作关系。双方采用智选模式,于年底成立AITO问界品牌。华为扮演的角色是——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
互联网科技巨头接连入局,多次引起全网沸腾,各家粉丝尤为兴奋。一个直观表现是,集度开完元宇宙发布会后建立粉丝群,不到一个小时就建立了十余个粉丝群。这种盛况,难以在传统车企身上见到。
粉丝在狂欢,但业内却充斥着不友好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企业未能抓住造车风口,等第一辆车交付时,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能否与深扎根的车企相竞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转眼已来到2023年7月。此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超过2000万辆,迈入规模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前景下,3家巨头造车走到哪一步了?人们能否推翻其成立之初的偏见?

华为最早交付合作量产车,在2021年4月就推出赛力斯SF5华为智选版。华为虽然多次宣称不造车但很多消费者会下意识将问界视作华为的品牌2022年,新品牌问界带来超7.5万辆的市场表现。2023年,问界逐渐降温,今年上半年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靠后。

2023年三季度,注定是“多事之秋”——集度和小米汽车都将迎来造车重大进展。前者首款车开始上市和交付,后者首款车的工程样车即将亮相。
不过,许诺三季度交付首款车的集度,目前暂无音信,北京首家体验店里的工程样车在7月底还是未能启动车机的状态。官微上,近期也没有公布任何信息。
至于小米汽车,是3家中计划交车最晚的品牌,首款车计划2024年上半年上市,最新状态是报价完毕,正进行零部件采购阶段。在渠道铺设方面,暂时未见明显动静。
目前,汽车行业全面进入新能源发展期。大浪淘沙,卷走了不少根基不稳的新造车,如威马、天际、自游家等,不过部分企业也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另一头,主流传统车企已进入深度转型期,合资车企、中国品牌都在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
站在奔涌的时代洪流前,3家互联网科技巨头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一家在努力走出低潮,两家尚未推出量产车。
很多人不禁猜测:两年半前百度、小米、华为官宣进军汽车业,会不会是经典失败案例的开始?
01.
失声与湿身
3个汽车品牌虽然顶着科技巨头的光环出生,但现在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同于诞生时的高热度,集度汽车早已远离话题中心地带,官方账号失声数月。
集度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最后一条推文停留在今年的2月24日;官网上对合作伙伴招募信息的(定期)更新也止步于2月。官方微博更新速度快于前者,最后一条博文是今年6月22日,一张端午节的海报。
集度CEO夏一平也减少了与外界的沟通频率。他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5月,在社交平台也一改以往活跃形象,自今年2月起开启闭麦模式,不再与网友大谈汽车相关话题,截至目前只发过一条祝福母亲节的博文。
至于集度官方APP,与汽车相关的信息数月未更新,体验中心显示的是最初的三家门店,北京、上海、深圳各一家;不过汽车之外,集度的周边产品一直保持高频率更新速度,如水杯、衣服、手提袋、飞盘等。
 
集度怎么了,汽车造到了哪一步?
2022年6月,其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ROBO-01亮相。4个月后,ROBO-01探月限定版发布,售价39.98万元。
2022年12月的广州车展上,ROBO-01标准版携第二款车ROBO-02亮相。夏一平表示,ROBO-01大规模交付的节点是2023年三季度;2023年,集度计划进军国内46个城市,开设100家线下体验中心,初步完成服务网络的全国布局。
虽然官方账号难觅量产车的消息,但在线下,集度并没有落下造车进度。7月25日,帮宁工作室探访位于北京三里屯的集度体验中心,这是集度在北京开的第一家门店。
目前,北京开了3家集度体验中心,分别坐落在三里屯、合生汇、华熙live三大商圈。其中,三里屯和华熙live店面积最大,一楼是迎宾和车型展示区,二楼是艺术展示区。最新开的门店位于合生汇,7月下旬开业。
三里屯体验中心摆放的ROBO-01属于早期工程样车,消费者不能体验车机交互功能,最新版本的工程样车将于7月末更换,届时车内将安装车机系统。
“公司已经在开展试驾专员的培训工作了,过不了多久消费者就能试驾ROBO-01。”销售顾问王伟(化名)告诉帮宁工作室,ROBO-01一定会在今年内上市交付。
在渠道建设上,集度成立了多家销售公司。据企查查,7月下旬,集度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多地成立服务公司,经营范围均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等。
与此同时,6月下旬以来,集度开放了体验中心店长、产品专家、交付专员等终端职位,招聘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有业内人士表示,集度还在按计划造车,今年会有新动作。界面新闻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集度汽车相关人士表示,集度汽车目前一切顺利,并且很快将有新的进展。
对于官方失声一事,另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造车资质带来的影响,“集度能解决造车资质,但不意味着现在已经解决。在此之前,它都不能大声宣传造车一事”他说。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表态是佐证之一。从宣布造车到去年8月的集度汽车机器人生态大会,李彦宏的每次演讲内容都提及集度最新进展,甚至是话题主角。在这之后,李彦宏态度大转变,集度不再是他的讲话重点,甚至从他口中消失。
小米方面几乎闭口不谈造车进展。自打造车以来,小米始终未明确回应是否拿到造车资质。有相关人士曾表示,小米汽车的难题不是造车资质,而是第一款车的竞争力。
小米有近一年的时间未向外界公布造车进展,与雷军的决策有关。2022年8月,他在年度演讲上表示,未来两年不准备再辟谣和介绍关于小米造车的任何新进展,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向大众定期汇报。直至现在,官方未公布任何造车信息,至于小米汽车的每个进展,都来自合作伙伴或媒体爆料。
7月4日,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汽富维)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小米汽车进行业务沟通,多家子公司已经进入到小米汽车的采购组当中。目前,小米第一款车型报价完毕。
不直接造车的华为倒是不必担忧造车资质,在问界品牌营销上显得格外高调,尤其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一度成为话题制造机,为问界带来多次热搜,也带来短暂的高光时刻。
对于汽车业务,华为共有智选、HI(Huawei Inside)、零部件Tier 1等3种模式。其中,华为在智选模式上掌握更多主导权,不仅要对产品设计、体验层层把关,还对整车负责。目前仅有赛力斯采取智选模式,与华为在2021年末推出问界品牌。
华为与问界的关系还在加深。今年6月,华为成功受让21个问界商标;不久,问界在一封内部信中称,赛力斯与华为共同决定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自7月1日起全面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在问界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为、赛力斯联合陆续投放了AITO问界M5、M7、M5纯电版等3款产品,2022年销量超过7.5万辆,数次月销突破万辆,产品推出速度和销量数据不断刷新行业成绩。
短暂的辉煌之后,华为光环不再那么奏效,问界在2023年发展速度放缓,陷入了数据低迷,湿身前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半年问界共交付2.59万辆,月均4200辆。今年问界的销量目标是15万辆,半年过去完成率仅17.3%。在标有华为的问界门店里,难现昔日拥挤人流。
看来,问界要想破局,还必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靠“华为”的光环远远不够。这对后面的集度和小米汽车,都是一种警醒。
02.
高难度开局
造车本就不易,遑论跨界造车。
余承东似乎正在改变“炮仗”形象,构建靠谱形象,“吊打特斯拉、新势力”“遥遥领先”“超越百万豪车”……今年下半年,他开始慎用这类词语。有分析认为,这或许与问界市场下滑表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调侃:“听到老余讲,问界M7要超越百万豪车的体验,我心里就拼命地看周边,估计很快都是鞋子扔上来,我心里也想把这个鞋子扔上来了,下次我等老余讲第三款车的时候,看他用什么形容词。”
7月初,余承东在问界M7改款车型上市前,与渠道商、供应商做了一次交流。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问界的销量时,他首次正面回应了该问题:“销量只是某一发展阶段的结果,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过去一年多,问界成为发展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时也因为经验不足和阅历不够,走了一些弯路。这个时候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要有定力,坚持做极致的产品。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积累,始终保持研发高投入。”
接下来,问界会快速改进,今年会在零售、服务、交付等领域全面优化,同时优化机制,增加门店暗访等手段,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余承东也更加谨慎了。在交流会上,有人提到,李想自曝,理想ONE曾被问界M7打残,让理想亏了十几亿。对此,他只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卷才刚刚开始,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他开始正视对手。有媒体报道7月初,问界M7发布会前晚,余承东穿着凉拖,在深圳前海理想卓悦体验店体验理想新品L9,在现场仔细研究四十多分钟后,“笑嘻嘻在走了”。
余承东态度的转变,反映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问界后劲不足问题上,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分析认为,主要是今年问界产品未能与竞品拉开差距。疫情期间,问界凭借优秀的人机交互能力,俘获大批消费者芳心。但在后疫情时代,车企芯片问题得到解决,此方面各家水平参差度越来越小,问界优势被大力削减。
6月中旬,在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最好的技术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他认为智能驾驶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智能座舱,“这方面我们投入巨大,华为在车BU端将70%到80%的研发经历和费用都投入在智能驾驶领域”。
但华为的这一卖点,越来越难以做成差异化优势。当新能源消费狂潮回归理性,消费者对实用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多家行业机构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智能化是中国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但在智能化配置普遍搭载、特点趋同的2023年,消费者更看重续航、安全等实用因素,智能化不再成为购车首选。
问界的困局,也是小米汽车和集度的难点。对于小米、百度、华为而言,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光环有时间限制,如果他们不能推出更有竞争力的车型,那么高光时刻将会昙花一现。
雷军曾说过,第一款小米汽车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近期,疑似小米汽车铭牌的电池包参数在网上曝光,额定电压726.7V,额定容量139Ah,电池包容量101kWh,重642kg。
不少业内人士以此推断,小米首款车或支持800V高压快充。按照现行电池容量,超过100kWh的已上市电动车售价都在30万元以上。从曝光的路试车谍照来看,小米汽车首款车为四门轿跑。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首款车定位在中高端。而集度的ROBO-01定位为一款中大型SUV,竞争对手无疑将是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ROBO-01探月限定版39.98万元的售价,也注定ROBO-01不会是一款低端车。
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中大型纯电SUV市场,还是中型或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今年已经卷出新高度,主流新能源品牌都在上述细分市场有所布局,新势力有蔚小理等,自主车企有埃安、飞凡、长安等,合资有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
小米汽车和集度还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消费者购车需求不旺。加上资本市场投资新能源车企的收缩势头,“他们都面临高难度开局,能否成功尚需努力,”张君毅说道。
回顾百年汽车发展史,不断有企业加入造车行列,其面临的市场压力各不相同。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国内最早抓住风口的“蔚小理”等新势力,第一款车上市时,鲜有直接的竞品。不过,形势发展到现在,市场情况大有不同,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在打造新汽车。
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和集度的产品既要特别贴近用户需求,又必须给出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足够明显的差异化,才有机会在市场分得一杯羹。
这又是新的难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