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

 教授的拐杖 2023-07-29 发布于北京

刘东瀛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养分,经过长期钻研与学习,掌握了传统工笔、写意、没骨,以及西画的水彩、素描造型等多种绘画表现技法。通过以下作品,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刘东瀛: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祖籍辽宁普兰店。1955年考入东北美专附中,1959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分配至大连工艺美术厂从事绣花图案设计工作等。1969年落户辽宁农村插队。1972年调入大连印刷三厂从事装潢设计工作。1981年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任教。

作品《园边即景》和《谢穗的玉米窝窝》分别入选第六届、八届全国美展,《农院》《塞北秋情》《虞美人》等入选全国性美展,《秋情》获1998年“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大展”铜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刘东瀛工笔花鸟画创意》《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东瀛》《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国画名家教学画稿·工笔花鸟》等专集和专著。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一直面临怎样开辟新途的困境,工笔花鸟画也不例外。面对传统艺术的高度和明清以来花鸟画程式、题材的成熟固化,后人的施展空间似乎并不大。然而,二十世纪画家的优势在于身处时代洪流的交汇口,既能在纵向上回望传统,也能在横向上比较东西,从而在立体的坐标系中寻找突破的方向。刘东瀛便是众多求索者中的一位。

20世纪50年代,刘东瀛在辽宁金县八里庄等地体验生活。1964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大连工艺美术厂和大连印刷三厂从事图案设计和装潢的工作。刘东瀛先后在东北美专附中和鲁迅美术学院接受了长达九年的系统美术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她既有兼及中西的学习条件,也得以在赵梦朱、钟质夫、郭西河等先生的指导下亲炙传统。兼以个人兴趣的导向和勤奋好学的态度,刘东瀛以宋人花鸟的雅正灵动为宗,广泛吸收,博取众长,临摹过赵佶、林椿、吕纪、陈老莲、恽寿平、任伯年、于非闇等多位古今名家的作品。

1969年,她又在辽南农村插队,得以返归并亲近自然,度过了一段与花草禽鸟相伴的时光。通过研习前人,刘东瀛掌握了传统绘画中经典的语言程式,并将其应用到对自然、生活物象的表现中,学以致用,取法创格。

1981年,刘东瀛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任教,但是她并没有停留在学院式的教学框架之中,她喜爱描绘生活中常见的虫、鸟、花、草等田园景物,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984年的《园边即景》即是她的风格发轫之作,通过多种技法结合,以形写神,以情动人,书写出了平凡质朴的生命和谐之美。工笔、写意、白描、没骨,以及西画的素描、水彩等多种技法的融合,使刘东瀛的作品流露出沉稳的书卷气和深厚的底蕴,既能写出物态的真趣,又较客观自然更加优雅清正。

2009年的《溪谷鸣禽》营造了一派生动浪漫的溪谷野趣。精勾细染的禽鸟姿态各异,花草描绘用笔松弛、设色清丽,树上垂下的红果又以没骨写就,全画技法多变、构图饱满,显示出古朴而单纯的装饰美。

刘东瀛的工笔花鸟画始终强调以意趣为宗,以真情真感为所求,表达自然的妙趣和淡泊宁静的生命态度。她的作品总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入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女性本身的柔婉和清丽。布局饱满,色彩优雅朴质,具有装饰意趣,仿若身边物象褪去烟火组成的一曲诗意小调,拥有天然去雕饰的浪漫情怀。

刘东瀛的创作是她人生轨迹的延伸,作品中柔软又硬朗的生命力即源于作者在与生活“和平”相处中的真感真悟。刘东瀛天性淡然却不失坚毅,即使在“文革”下乡插队的艰苦年代里,她也能够将身心投入自然真趣当中,发现平凡生活的美感。情之所至,性之所适,她对生命的无限热爱皆化为了创作中的天然与纯挚。改革开放后,刘东瀛的艺术再次起步,并于世纪之交达于高峰,陆续创作了《没骨习作》系列、《处暑》、《暮》等神形兼备、“意”态万方的作品。

近年来,东瀛老师的创作更加大胆肆意,至情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