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批评 | 索莱尔斯:未来的身体

 置身于宁静 2023-07-29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

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1936- ),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与罗兰·巴特、克里斯特娃等同为法国结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并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思想先锋之一。其主要作品:《天堂》 《女人们》《无限的颂歌》等。本篇文章选自《无限颂:谈思想文化》,是索莱尔斯在其著作当中谈及思想文化的部分内容。

在文章中作者谈到,在未来,伴随着西方性爱观的倒塌,我们会看到节育和人工流产给女性带来的解脱,生殖类药品在市场得到流通,同性恋合法化和艾滋病知识得到普及。但是未来真的如上所述吗?随着防护意识的增强,新的种族主义以迥异而极端的形式爆发,人们想要与这一切和解,却可能带来技术对生物领域的持久性占领,在技术的牵制之下,人们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的身体。但作者认为,自由的身体仍然是存在的,尽管受到技术的牵制,但拥有自由身体的人们总会相遇。

本文选自《无限颂:谈思想文化》,转载自“上河卓远文化”公众号,特此感谢!

图片
图片

菲利普·索莱尔斯

未来的身体


文 | 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 | 刘成富 房美 



人的身体能够感知真实存在的血液和精液,这两者肩负着古老而神圣的使命,并以一种自由却极其危险的生命形式存在着。不过,这个身体同样清楚,应该避免受到过多言语和思想的影响,因为轻微的改变就可能给极难维持的自恋性认同带来创伤和裂痕。



的确,事情进展得太快了。距1968年有三十年了?这是真的吗?然而,这段已然定格、让人捉摸不透的时光记忆源自何处呢?在此期间,现实中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如何感知其越发零散的形象呢?

身体和感觉,二者似乎既相同又有差异。差异之处在于:技术虽然违反了某些古老的禁令,却仍然稳固地占领着生物领域。相同之处在于:宗教病毒,从早期就开始扩散,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病变。

首先,我们会看到节育和人工流产带来的解脱之道,它们解除了影响女性千百年的禁令;同时也看到生殖类药品在市场得到流通。我们会目睹发达国家的同性恋合法化,使人谈性色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以普及。一方面,上述一切代表着进步;另一面,则令人担忧。人人都能觉察到这点,但几乎没人敢想象:西方的性爱观,作为超脱人世的最后一个避风港,已然倒塌。

未来果真如上所述吗?我们可以窥其面貌。防护将成为萦绕心头的主旋律。人们在家庭、集体、邻里和民族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新种族主义爆发,因其表现迥异而极端,让人本能地产生不信任感。人们努力想要与之达成和解,却可能带来越多的化学武器或军事干预。是的,化学就是未来(而不是艺术研究中的精神分析法,因为语言和性一样将被禁止,从而变得故步自封)。人的身体能够感知真实存在的血液和精液,这两者肩负着古老而神圣的使命,并以一种自由却极其危险的生命形式存在着。不过,这个身体同样清楚,应该避免受到过多言语和思想的影响,因为轻微的改变就可能给极难维持的自恋性认同带来创伤和裂痕。技术对生物领域的占领越是持久,要坚持自我不为技术所动摇就需要更多的努力。无论何时,一旦脱离了社会狂热,消沉就乘虚而入。由于一切都与社会息息相关(脱离社会就没有出路),社会自身不再只是一场演出,因此,个体要适应这一永恒的表演;因而,要尽可能地节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实际上,性也是如此)。当然,人们还是会记住一些难以置信的暴力行为,无论这些暴力行径出现在何时何地,它们都将走向终结,只不过会有些“迟缓”,而原教旨主义会在磕磕绊绊中逐渐被融合。伊斯兰的呐喊、女性的压抑煎熬、谋杀以及局部战争,从逻辑上说,这一切都与旧神的困惑相吻合,他曾是人类快乐的竞争者。而新神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者,他不会再与人类角逐快乐。因为出现了关于性的表演,人世间的男男女女将不再彼此需要。你难道不觉得类似的表演显得低级、生硬,如同某些广告,趣味低俗吗?可能你所期盼的新神,没有那么英明,而且行事还毫无分寸。他曾经强烈禁止性,之后却接二连三通过画面来展现性,但表象一变,一切皆变。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传染病。不要去触碰,也不要恐慌,要自制,新神亦希望如此。已经有太多的杂乱无章。电影和道义依然会层出不穷。

看看技术都玩些什么把戏:首先,技术为了深入人心,需要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而且是强硬形式的);然后需要形象化的情色自由主义(该主义一切以形象至上,而不是语言表达);之后需要夸大悲怆感人面(比如艾滋病);最后,需要广泛宣传去性化。去性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一个旧梦。我们需要解决世界人口问题,这一问题十分严肃,不容小觑。此外,人们愈加意识到,为实现去性化,应尽可能让人变成目不识丁的文盲。人们考虑过这一问题,但没有进行深思。从前,上帝的诞生倒可能与性毫无关联。假如性只具有纯粹的商品功能,那它会像躲避传染病一样避开言语。我说过,西方的性爱观已经破灭(将其命运与上帝相连,这是多么明智的想法!)。上帝已死?性已灭。但上帝之躯似乎还有所动静,性好像也是。上帝是爱的化身吗?不只是爱。人人为己,每个人终有一死。如果我们能听出《新福音书》布道以外的弦外之音,它讲述的便是这个道理。

图片

《女人们》

作者:【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