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了才知道,越是有出息的儿女,越容易断掉家族香火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当中,传宗接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背负在肩上的家族使命感,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似乎无论子女的个人价值有多么出类拔萃,
如果在延续和传承家族香火这一关键任务上掉了链子,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约等于零。
但事实却是,在当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
越是有出息的儿女,越容易断掉家族的香火。


对于老一辈的父母来说,理想和现实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割裂。
昨天在咨询室内我还听到已经年过七旬的周大爷和我吐槽自家儿女:
“老大不小的人了,也不结婚也不生孩子,天天就说工作忙,要我看都是瞎忙,赶紧结婚给我生个大胖孙子,这才是正事!”
周大爷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们都早早地结婚成家了,
但是周大爷的儿子却迟迟没有结婚的打算,这让周大爷心急如焚。


因为自小受到“重男轻女”思维的影响,周大爷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可谓是“下了血本”,
一直希望儿子能够有出息,光耀家族的门楣。
儿子也不负所望,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高考之后去了一线城市,并一直读书读到了博士,
目前还是处于深造的阶段,每每说到自己的儿子是个博士生的时候,周大爷都会感到十分自豪,喜笑颜开。
但唯一让周大爷头疼不已的事情就是,儿子已经三十好几了,还仍旧是孑然一身。


没有结婚的打算,甚至也没谈过恋爱,哪怕是周大爷一再催促,儿子也只是应付了事,
到后面甚至每次周大爷说起为家族开枝散叶的话题,儿子就直接挂断了电话。
根据民政部在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
自2019年至2022年的三年期间,我国的初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在上一年度仅813.1万对,
与此同时我国的一孩生育率也从0.7下降到了0.5,
一孩的平均生育年龄则从25.4岁推迟到了27.4岁。


这些数据也足以表明,与周大爷的儿子有相似想法和观念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生育和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都在逐日增长,
年轻人在生育和结婚方面的意愿普遍呈现一个低迷的状态。
但在这些调查数据当中,我们并不意外地发现,在大龄单身男女当中,
拥有硕士或以上学历的人占据了69.77%,月薪超过一万元的人则占据了72.15%,


这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学历越高、在事业上越有发展前景的年轻人来说,
他们越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和生育的意向也就越低。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我们能够得知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 生理的需求
  • 安全的需求
  • 爱和归属的需求
  • 被尊重的需求
  • 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繁衍后代作为最低层次生理需求的其中之一。
当年轻人们思想境界得以提升、眼界和学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之后,
就不会再将自己拘泥于那些未竟的浅层面的需求。
转而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内心情感的富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但对于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父母来说,子女的这种思维和做法都是很难令人接受的,
当子女成年,正处于事业、学业的上升阶段和黄金年龄。


父母和周围的亲戚关心的却是子女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
却不会关注年轻人在事业上的建树或者是学术上的成果。
无疑,这样的思维的差异会在父母子女的关系中间撕开一道难以弥合的口子。
年轻人在完成自我独立的分化之后,会对父母以爱为名,
实为控制的过度干涉感到本能地排斥。
更进一步他们就会通过“情绪阻断”的方式迫切地想要逃离父母的道德绑架和情绪纠缠。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断亲现象”。
而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有些情况下的“催婚”、“催生”确实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但有些却是为了满足攀比的心理需求。
但不管这个出发点是好是坏,要知道,那些从小被寄予了厚望,
承载了家庭的期盼的“有出息”的孩子,有朝一日也会想要去找寻自己人生的道路。
去为自己活一次,别让本该是微不足道的隔阂最终发展成为难以挽回的“断亲”,


血浓于水不假,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终有一日也要“解绑”。
- The End -
作者 | 孙荣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