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门口台岭老街记忆

 鄂中京山 2023-07-29 发布于湖北

独轮车

——台岭老街儿时记忆(1)

朋友,你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家的交通工具——独轮车、马车和拖拉机吗?
我是50后,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最早认知的是独轮车。
我出生在台岭庙枣树巷子,从记事起,每天凌晨就会听到一阵“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一阵轱辘声滚过门前石板路面。
一天凌晨,当这种声音再次从门前滚过时,我好奇地问父亲:“叔子(因二姐钱英2岁生病夭折,我小时又常生病,不好引,请算命的银宝先生排了我的八字后,叫我改口喊父亲为'叔子’,名字还要带猪呀,马呀,牛呀、狗呀等字,说这样泼辣,好引”)这是什么声音?”
父亲告诉我说:“牛儿,这就是你每天下午看到的从门前推过去的独轮车”。
“为什么回去时不响,来时吱呀吱呀响不停?”
父亲告诉我:“回去是空车,来的时候车上装满了一车货的,才这么响的。”
父亲还告诉我,说这种车古时叫“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创造的,就像现在的拖拉机汽车能自动行走,不仅能走山路,连我们农村的田间小路都可以走,如果在田间小道上遇到田口子,只要用一块小木板搭桥就可以过去。推这种车,很讲究技巧,不然你就推不好,保准你一推一个倒。说完这些,父亲叹了口气说:“要是诸葛亮的这项技术不丢失,流传到现在那该多好呀。”
一天晌午,我去正街与几个大哥哥玩,看见经常从我家门前推过的独轮车主人将车停在街心旁,走进“勤行”中去了。我就对同伴说:“这种车你们谁会推?我叔子说,推这种车有技巧,不懂技巧一推一个倒。”说完,我从荷包里掏出几块酱洋姜,向大伙晃了晃又说,“谁会推,这几块洋姜就给谁。”
玩伴们早就想过把推车瘾,见有酱洋姜吃,纷纷上前去推车。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一推就倒。就连比我大上十岁的利卫幺叔、“热包”胡三叔也不例外,全都是一抬起车把手,一步未行就车翻人仰。不仅把车上主人的菜篮子全压扁摔烂了,连驻车的车脚也摔断一只。车主人逮到我们几个小不点儿后,免不了一顿“栗包”和“板子”。
后来我问父亲推车技巧时,父亲告诉我说:“推独轮车,说巧也不巧,只要屁股扭得好”。还像模像样给我做起了推车扭屁股的示范,惹得我捧腹大笑,直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马车

——台岭老街儿时记忆(2)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看到的交通工具除了独轮车,再就是马车。当时,别说拖拉机、汽车、小轿车,就连板车也没有。
当时,台岭庙是台岭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岭国营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各类百货和杂货都是靠马车从钱场区国营供销社运回来的。公社运输队有三辆马车和一帮驮队。这三辆马车分别由台萌大队二小队的王落义,蔡耀中,团结大队三小队的黄凤鸣,四小队的蔡耀兴、胡世庭、胡世华驾驭。每辆马车一个车把式,一个跟车,由一匹骡子驾辕,另套有2到3匹马在前面拉。每辆马车和马的佩饰件有:马笼头、马鞍子、马套、夹板子,搭扣、套包子、肚带、秋盖、坐记、大挑等。这是我小时看到的最大的大型运输工具。运输队每次在供销社门前卸完货,马车就停到街北头空院内,驾辕的骡子由车把式带回家喂养,其他的马由马的主人牵回家饲养。当时牛、马都是集体财产,分散在各家各户喂养,集体记工分,一头(匹)全劳力牛(马)记1100工分左右,繁殖一头(匹)牛犊(马儿)奖现金40元另记工分600分。
一天早晨,我去正街玩,看到每辆车前有一人守在马前喂马(煮熟的大麦),不一会儿,又有几人从“勤行”抱来一堆油条喂骡子。呵,油条,当时一支油条6分钱,这一大抱油条得多少钱呀?一年上头,不到过端阳节,我们是难得吃上一支油条的。看得我们周围几个小屁孩馋得直流口水。喂饱骡马后,车把轼套上辕马,等副手套好其它马后,车把轼跳上马车,松开车刹,手中马鞭一甩,鞭哨在空中一声轻响,三辆马车便缓缓驶向街口,我们小屁孩也随着马车跟到街口。当马车完全驶离街口,跟车也全跳上马车后,领头的车把轼又是一甩马鞭,鞭哨在空中发出一声爆响,所有的马都扬起四蹄,飞奔起来,不一会儿,三辆马车便消失在扬起的尘土之中……这就是我小时最早见到的三种交通运输工具之马车。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回忆于深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