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法秘要

 进易之喜 2023-07-29 发布于广西

《功法秘要》

引序:

吴图南大师告诫人们:“你是想推手赢人,还是想活的长久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己;讲柔化,得养。”

“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可知,练太极拳的目的不只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不只是技击对抗,更重要的是为了修道,为了养寿,长生之视,技击乃是兼用,为末。

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进程,有入境而无止境,在修炼的进程中,往往由于松的不透,身上很硬,臂、手很僵,不得其法而解,有人中途放弃,有人误入歧途。互联网时代,手机太极“大师”满屏飞,各说其理,各行其道,这给一些初入者造成一定困惑,甚至懵圈。其实“大师”们说的都对,只是师门传承有别而已。

怎样才能综合太极功法,使其能够灵活掌握,我尝试着用含蓄又比较好记的语法,把太极功法用八句话概括并加以简述。肯定不够完善,待后续补缺。功往深处走,语言难表述,有些功法非得口传心授,望行家给予斧正,不胜感激。引经据典如有冒犯,请见谅。

吴式六代传人:王岭科

癸卯年六月六日于烟台阳光海岸

《功法诀》

耳后听雨牵着喉,

神敛气聚吊木偶,

玉枕倚着三角走,

心窝折叠腹股沟,

脚底呼吸气通透,

三点四点龙虎斗,

脚踏浮萍披行头,

虚无缥缈无中有。

简述:

《耳后听雨牵着喉》。耳后听雨(语),凝神专注,驰颈,静听窗外绵绵细雨。也可喻为在身后不远处,有人小声细语好像在议论你,而你又很想听到在议论什么?那你就得静心,竖耳聆听其语。牵着喉而非带着喉,被“牵”者是被动的服从而不是随同。喉找大椎,喉找玉枕为主动,则会出现僵滞之势。

拳论中有“虚领顶劲”、“顶头悬”,“百会上领”等讲法,近代也有大师讲“后脖颈蹭衣领”。若是以耳后听雨,颈项松直,牵着喉头,微微旋动着向后驰颈竖项,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姿亦会自然中正,在达到中正的一瞬间,周身会忽然“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自然神清气爽,轻松舒适,恍如无我之境,头部轻松令心中舒畅,而内心舒适又会自然流露到颜面上,现出微微启唇笑意,周身内外处在恬静、平和的意境中。

“喉头永不抛”是保持人体“中心线”中正不偏的需要,喉头如同鼻尖一样,同样是人身上部的一个准星,在行拳走架时,其喉头、尾闾能以意相对的话,将有利于其“中心线”中正不偏也。倘若喉头不能被牵着而是漂浮着,甚至是摇摇晃晃的话,那么极易引起自身“中心线”的倾斜移位。倘若自身“中心线”倾斜移位了,劲势也必散!“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神敛气聚吊木偶》。神敛自然做到视而不见,但并非凝滞,牵着两耳也听而不闻。神之敛放自然与心意相通,使神气产生开合变化。神之放必定伴之以敛,神之敛必定随之以放,如此敛放相间,循环有致,才能真正做到阴阳相合。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神敛则气聚,气聚则推于背,推背至劲源,也必然推动脊柱上拔,神入泥丸,顶吊木偶,接天之气,天地人和。

吊木偶也称提线木偶。1、悬浮感。好像顶头悬的感觉,有根细绳在头顶拽着,其实,这不准确,人体的提线木偶是头上两个“三角”的作用(三节中讲),看提线木偶是很类似的,不仅头顶有绳,四肢甚至每个关节都有绳提着。2、被动感。木偶的动全是被动,练拳也要被动,叫做“拳练人”。3、松沉感。如果不是提线提着,木偶就瘫下去了,拳里叫懈。木偶每一节是沉的,每个关节又是松的。4、用意不用力。有人说,打拳要动,不用力可能吗?木偶动了,可木偶确实没用力。木偶的动是外力作用,这个外力,拳里叫做意。当然,人毕竟不是木偶,所以,拳练对了出现的状态要比木偶多。比如,全身被动、松沉久了,慢慢会产生内气在体内流动的感觉,会感受到被外气托着,就像脚踏浮萍,从松沉到松轻。

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肢百骸,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功法不可废矣。

《玉枕倚着三角走》。玉枕,三关之上,九窍之神,是人体平衡之要窍。倚着是仗着倚势而为,而非依从依附也。头上有两个三角区,上三角,自百会至两耳后(正三角),下三角,自喉头至两耳后(倒三角)。两耳后之点是虚拟的,随神意而变。行拳时,下盘阳腿动,头上阳面耳后虚拟点动,阳腿好比称盘,耳后之点就是秤砣。耳后两点虚拟一线,构成上下三角共用边。上有神意引领,下牵喉头走,是“牵着喉”、“吊木偶”的第三道保险。推手时,来力为阳,引化为阴,未接来力之手为阳,阳手之上耳后就是虚拟点(秤砣),随来势而延伸虚拟空间。发放时,耳后虚拟空间则为零(实点)。不管是听、化、拿、发,玉枕始终是倚三角而走,才能起到三重保险作用。

《心窝折叠腹股沟》。拳谚曰:“出手不离鼻子”,是指出手不离中线,上下三田一线,鼻子好比导航员,领着三田合船首(脚尖),即顾三前,眼前(鼻)、手前、脚前。“出手不离口”,是指胸口(心窝),是中线之中,是行拳及推手要领中的关键一环。两肩平正,身体不会倾斜,故有“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和“运用在心”之说。无论手的开出与合回,其意都要由中而发,其间,开意、合意皆经心窝往返贯穿,手上之意随之与胸中心窝之意相互应,此开则彼开,此合则彼合。这就是手从口(心窝)出,手从口(心窝)收,而非指手的开合之形而言。当手欲开时,手上的开出之意要与心窝相呼应,以心窝之意气催促手势的开出方能顺遂。合亦如此,惟方向相反而已。这样才能做到“往复须有折叠”,“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梢”,使躯干与上肢在运动中感到舒适、平稳、开合自如。

所谓折叠,或开合,或屈伸,目的只有一个,自我搜寻窍中筋劲膜劲,刺激经筋力线,激活经络运转,达成周身一体,循环畅通无阻,来提高生命能量。

腹股沟,连接大腿与小腹。这条沟槽,有条粗大的筋,能摸到,要把它练出来。腹股沟连着小腹斜肌,腹内筋膜,腹股沟动则一掖一填。掖,收腹股沟,往回抽拽。填,向外腾起。刺激到了小腹,会相当敏感,有助激发丹田。内裹腿,后撑大转子,下盘内角支撑。力往丹田吸,丹田收缩,去拽腹股沟韧带,这种劲很强韧。筋粗劲韧,骨力不缺。腹股沟牵动腿部旋弹发力。行拳、推手多留意腹股沟,不经意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心窝折叠腹股沟”的第二层含义是中丹田与下丹田的内转。“心窝”位于中丹田下端,是人体中盘的灵活点,中丹田依托着心窝才能内转。腹股沟位于下丹田下端两侧,是下丹田的灵活点,腹股沟的收放带动着下丹田的内转,反之,下丹田的内转也带动着腹股沟的开合。

中、下丹田的内转非常重要,注意胸、腰部的旋转变化,以外动带动内动,虚实分明,连贯灵活,刚柔相济,内气充盈后,内动开始,内气在人体中旋转,如有一部分气向前掤挤,必有一部分气向后补撑,上下左右都一样,牵动周身气流形成强大的漩涡,循环不息又向四面八方膨胀。丹田内转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必经之路,练到极致时,全身处处是丹田,“有形归无形,物我两相忘”。

《脚底呼吸气通透》。用意念放松身体,感觉在蓝天白云间。调整呼吸频率,按照深、长、细、慢、匀开始呼吸。吸气时,意想自脚底地下三尺采地之气,经涌泉,沿内脚踝、膝内侧、大腿内侧达会阴(下鹊桥)至丹田,气推背到命门尾闾关,上脊柱过夹脊关,爬玉枕关过百会前下至上丹田,而后至舌抵上腭(上鹊桥),腰臀部力量可沿脊柱直线上传,减少力量的损失。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随即“一定”,呼气经喉,气吞俞口经中丹田入下丹田,经会阴(下鹊桥),填腹股,向外腾放,经大转子,沿外膝、外脚踝至涌泉入地三尺为一循环。再次循环,气在地下三尺要折叠,不能间断。脚底呼吸能使血液循环通畅,内脏功能增强,使体内细胞活性化,身体更强健。因为气通透,还能发挥潜在力量,甚至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三点四点龙虎斗》。先要明白脚底区域的划分,脚底划分为四个点区。一点在大脚趾跟处,二点在小脚趾跟处,具体点位的确定是:抬起脚后跟,脚掌撑地,支撑脚掌里外有两个支点,就是一点和二点。三点在脚跟内侧,四点在脚跟外侧,具体点位的确定是:翘脚掌,脚跟里外有两个支点,就是三点和四点。

龙虎斗,进则虎跃,退则龙腾,其变化就在脚底四个点区。虎跃,虚起三点四点,以一点二点推动身体向前,裆走下弧上扬,虎跃起后,四点微虚,其余三点着地。龙腾,用前脚掌一、二点把身体往后推,裆走下弧涵胸,龙腾起后,前后脚一、二、四点着地,三点虚起。

化则蟠龙,发则卧虎。蟠龙化劲,前后脚三点虚起,涌泉上溢,足弓起,圆裆开胯,上溢之气,经前腿内侧上行,入丹田分流,一部分推背上行,一部分沿腹股外行至大转子,顺后腿外侧进入涌泉入地。卧虎发劲,前后脚三点着地,四点虚空,两膝有内扣之意(无形),撑裆,后胯开,得势瞬间“一静”,“一定”必发之。

中土守位,动非站定,缓急如磨,变转周旋,圆畅倜傥,犹如龙蟠,从云从龙是谓言圆。腰顶后前,比肩进退,倚身变式,支架立势,清刚大方,风姿绰然,立异讳同,犹如虎踞。

《脚踏浮萍披行头》。脚踏浮萍是高手的分水岭,全身松透之后,你只要脚一落地就可以再次启动,无需下蹲,因为你的脚到胯根的筋能接住全身的重量,这个力量是直接落地的,从而可以快速转换移动,而且无论脚落在哪里,甚至脚在空中时都是稳稳的,因为有水中浮萍在托着你,有空中云朵在托着你,支撑脚和空中脚随时都是稳稳当当,随时都可以相互转换,这个双脚转换的过程对上身没有任何影响,这才是到了真正的火候,也就完全避免了双重,不是初学者认为的任何形式化的东西。当你到了这个火候的时候,身体的重量是可以通过上肢的挥舞,腰胯的提纵来完成高难度动作,处处是蜻蜓点水,如蝶采花,谁能捕捉?

“行头”,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

师父原乐志老先生再三强调,“脚踩鸡蛋,戴着行头打拳”。师父要求戴的“行头”有四个: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气沉丹田。由于各门派传承有别,“行头”也有所不同,而今也可以用泛指一切拳之要求均为“行头”。杨式的“基本十要”,吴式的“基本九要”,还有“九松十要一虚领”等等都是“行头”。初学拳,老师都要求你戴着“行头”打拳,从很不习惯,到慢慢适应,再后来就可以随时披挂上阵,随心所欲。练到这一步就要体会踩“鸡蛋”了,就是怎么能从松沉到松轻,再到松散、松通、松空。所以我在师父“踩鸡蛋、戴行头”的基础上,再引深一步,“脚踏浮萍披行头”。“戴”受约束,“披”则顺手拈来。

《虚无缥缈无中有》。太极明师黄震寰老先生用“漂、飘、缥”表述了无中有。“推手不用手,脚下飘着走。推手不用手,两脚空空走,打点丢掉面,没有便是有。”“漂、飘、缥”关系到桩和根的问题,“桩无桩,根无根,有根无根是真根”。有根才能稳定,松沉得根,沉稳而后轻灵,松沉到最后应该符合虚无的要求。肢体松柔软,体内松空通,全体虚空无,形回无,身返空,神还虚,心归零。此过程便是“漂、飘、缥”必经之路。

漂,浮在水面,如浮萍。飘,风的飘,轻灵飘荡,如树叶飘,气球飘。缥,虚无缥缈,虚幻无常,神秘莫测。

漂,有根似无根,漂在那里,能舍己从人,但摸不到真根,既有根又如无根,这个漂,是脚底下漂,为“形漂”。

飘,行拳潇洒飘逸,表现为飘动的根,而不是沉重之根。飘动的根比轻灵的根还要活泼。

气是具有能量的。炼气松沉,可使形端正而得“气中定”,这比“形中正”更上一层楼。松沉是为了得稳根,气松沉才是真正的松沉。浊阴下降之气得稳,清阳上升之气为轻,为虚,这个至轻至虚之气的升阳谓之“飘”。这就进入气虚身空阶段了。

缥,是最高层次的,形容云的虚无缥缈,变幻莫测,似有实无,是神的层次。返空了,还虚了,谓之“神缥”。

炼气化神而转为炼神还虚,可称为“神缥”。神还虚、形回无、身返空、气如清之后,方能步入“全身透空,无形无象”的上层功夫。

“缥”起来很难,但学会脚底呼吸就容易了,而举形归无极桩态更难。起手是有形有象的,如果把手丢了,摸着就空,心里就怕,明明见手,又感觉没有手。“有手不见手,举手手会空”,这很可怕,到了这种状态,怎么打都有,这就是无中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