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里的“智”(上)

 弘德新国学 2023-07-30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国学与智慧父母》(又称《<父母规>讲记》)是根据李向东老师于2021年暑期在弘德义塾国学讲座(共八讲)所讲内容整理而成,目前已印制成书。现将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内予以分享。

第五讲  传统文化里的“

2021822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李老师:开始我们的“国学讲座”,还是讲《父母宣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反正,我最近一段时间总感觉:手机里类似于诈骗的短信特别多。

听众1:有!

李老师:我还想,是不是因为我这个手机要运作公众号,加的人太多导致的?不加这么多人也有,是吧?(听众答:是!)其实,这种诈骗短信一直都有,但是最近特别多,可能是经济形势不好吧?骗子们也得过日子啊!

为什么说这个事?我想给大家举两个例子,都是我最近遇到的,也就是三、四天前的事。

第一个是前天的事。我的手机要运作公众号,所以手机里加的人特别多——我的手机是开放的,别人直接就能加上,只不过我加不加是有选择的。有一个人,不是叫徐鹤宁,就是叫陈鹤宁,据说是做销售的,挺厉害。三、四年前的时候,我刚开始做咱们的公众号,有一个据说是她的助理的人把我加上了。聊了几句,我一听是传销的口气,还给我发传销材料,我就把她给“删”了。“删”完,还给我发,我就拉黑了。前两天,那个叫鹤宁的人加我,我一看就知道是干嘛的,也没理她。结果,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特别有意思——说:“我打算改善10亿人的生活状况!”这口气多大?某某某能不能改善10亿人的生活状况?其实挺难……她说她要“改善10亿人的生活状况”!用什么方法?每天选5个人——“你今天幸运,是被选中的第三位,所以要改善你的生活状况!”我就说,这不是疯子,就是傻子!大家想一想:改善10亿人的生活状况,一天改善5个人——我们给她算一下:10亿÷5÷365,就是她需要多少年才能把10亿人改善了?我们粗算一下,就知道这个数是很大、很大的。(有听众算完,答:50多万。)那就是50多万年。50多万年前是啥时候?周口店人,是吧?从北京猿人一直改善到今天,还没改善完。这就是这帮人说话的口气,你仔细一想,简直可笑之极!后来我把她拉黑了。这里边有一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说。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比较高级。咱们的公众号,如果有人“加”(“关注”),我是能看到的,特别是新“加”的人,我能稍微有那么一点印象,但是过一两天可能就忘了。有一个人加了咱们的公众号,时间不长就“加”我的微信——这种情况以前也有过,有些人是真有问题要探讨——所以我就通过了。过了一晚上,这个人给我发微信:我们准备办一个500—1000亩的国学基地,想找一些对国学了解、懂行又比较有能力的人,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这话一说,我就起疑心了。为什么呢?其实,他们是在利用人们的心理。大家想一想:现在搞国学的人很多,大家都想把国学搞起来,但是说心里话,目前这种状况下搞国学,很难做起来。这个时候,有人说这种话,是不是很诱人?我就说:这个人不是傻,就是坏!这是我初步的判断。怎么判断的?一个人如果真的有钱——能投资一个500—1000亩的国学基地,这个人应该挺有钱。国学,在这个地方我讲过很多次,目前根本不成其为一个行业。如果说,你真不知道实情,就往这个行业里进,“大笔”地投资,这是傻子!你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行业,随便找个人问一下,也会知道。这样的人其实很少。至少,从我的经验里,我经历过的有钱人,一个个比猴都精,想让他们“弄”出点钱来投资搞国学,难死了。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忽悠”动他们,我也懂——弄个什么阴阳八卦、奇门遁甲,或者密教之类,给他们讲,他们可能会信。给他们讲传统文化,讲孔老夫子的“仁、义、礼、智、信”,能说得动他们吗?门儿都没有!让我昧着良心“忽悠”人,我不会去做。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人“坏”的可能性大,就是想用这些把我“勾”住,然后再怎么样。

我就想试探他一下: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他跟我说,要找一个这样的人咨询、咨询,我就回复他——开玩笑了——“你可以去找王财贵教授,他现在可能正缺资金。”王教授是目前做国学“读经”比较早的, 20多年了,也到了一定规模——王教授在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推广方面确实做出了贡献,时间这么长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读经”这件事不能神化,不能把经典诵读的功能吹得神乎其神,不能说让孩子们读多少遍《论语》(或者其他),孩子们就都变得好的不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是胡说八道,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也是我多说两句。王教授在温州泰顺办了一个文礼书院,我辞职做这个事之前去了解过,也见过他,和他下面的人也有过接触……很多人其实只是浮在面上,就像《西厢记》里说的,叫“银样蜡枪头”——枪头是(颜色)银子状,外表很好看,但是蜡做的,好看不中用。也许我说的不对,我接受批评,但这是我的感受。

在泰顺,县政府给了王教授一大片地,他想把文礼学院正式建起来,但是钱可能不够。我就跟这个人说:我们这里不缺钱,也不需要谁给我们扬名,这么搞就行了。如果你真要投资,可以给王教授投,他那里缺钱。他问我:怎么联系王教授。我一看,他不懂,对这个行业一点都不了解,连王教授是谁都不知道。我就说:你在网上一搜就出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可能真搜了,也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还跟我说:咱们也可以合作,我们有三、四千亩地,要建一个1000亩的国学基地,1000亩的红色教育基地,还要再建什么别的。这明显是瞎扯了,我也没搭理他。后来他又问我:认识党校的教授吗?这是骗我没骗成,要骗党校教授,我就把他“删”了。

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骗子冲着搞国学的人来?还有,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那种“诗词歌赋群”?很多人建这种群,根本不是喜欢诗词歌赋。那为什么要建?他们是所谓搞金融投资的,可能认为搞国学或者喜欢诗词歌赋的人好骗。我猜是这样!

话说回来,我们讲“仁、义、礼、智、信”,是不是真傻,容易受骗?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学国学,确实要讲诚信,就像《父母宣言》里说的——要“知书明理、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和平处事”,我们也确实在实践这些。但是,这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面。我反复给大家讲,传统文化是在做什么?传统文化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研究人性——我们要知道人性的弱点是什么,人性的缺点是什么,更要知道怎么用传统文化来克服人性中的缺点或弱点。这种人性中的缺点或弱点,如果了解之后,我们就不会那么轻易上当。我们老说“仁、义、礼、智、信”,这里面有一个“智”(字)啊!“智”,就是对人要有透彻的了解,对人性要有透彻的了解,对人性的弱点要有透彻的了解。当我们了解这些之后,再去看这个社会,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我反复给大家讲,“世界观”就是“观世界”——我们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这样一个世界。我在法院审了多少年诈骗案子,形形色色的骗子都见过。现在我们从人性最根本的地方,也能了解到这一点。我举的这两个例子,还有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所有这类诈骗的例子,他们利用的是什么?贪便宜——这种人性里的弱点。我们讲诚信,不是说把这个社会看简单了,这个社会不简单!

多说两句,为什么现在网上骗子这么猖獗?跟现在社会上的一种倾向有关系。什么倾向呢?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智年龄——不是说生理年龄——当一个孩子长到10岁左右的时候,他(她)的心智会有一个特点,就是“黑白分明”——黑的就是黑的,白就是白的,只会走这两个极端——不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我们去观察10岁左右的孩子,他(她)们跟小伙伴好的时候,比亲哥们还亲。一会儿,俩人翻脸了,恨不得马上把对方“弄死”。过一会儿,又和好如初。这就是10岁孩子的特点——“非黑即白”,他(她)们看待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去看看现在的社会,比方说手机里,现在一些成年人的心智已经退化到了10岁孩子的心智。我不讲政治,只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去分析。我们看看前几天网上最热的“阿富汗”(美国撤军),这个事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能了解、能评价的吗?根本不是!但是,你看看网上在说什么?我们不往深处说,只简单说一下:美国人为什么进阿富汗?美国人进去之后做了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要撤(军)?阿富汗塔利班要打回来,为什么打回来?塔利班里分多少派?他们的收入哪里来?谁给他们钱?谁给他们武器?他们信仰什么?阿富汗政府是啥样?里边又分多少派?他们的信仰跟旁边的伊朗有什么矛盾?跟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有什么冲突没有?跟周围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有什么冲突?跟中国新疆有什么关系?跟俄罗斯有什么关系?美国人从这里出来之后,想要干什么?我们在座的有几位了解这些内容?但是,我们看看网上的评论,都是以10岁孩子的心智评论这件事,真是胡说八道!这就是垃圾(手机)!根本不要去看它,看它干什么?!就好比两个世界级的围棋高手在下棋,结果让只会“脆丁壳”、“石头剪子布”的孩子去评价棋下得怎么样,这能评价出什么来!我知道,有人是在故意把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心理年龄往下压。这对他们有好处吗?有坏处吗?不知道,将来再说!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后果:“二杆子”多了,骗子自然也就多了!

其实,传统文化里有一部分内容,不是讲别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复杂的,不能“一刀切”。传统文化里讲“中庸”,讲的是什么意思?《老子》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是在讲什么?是想让我们认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吗?根本不是!我经常讲,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一个会变成“愤青”。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非黑即白”),而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构成。在这样一个构成里,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出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视角。

当然,对于“10岁小孩”的心理来说,世界就是围着他(她)转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为他(她)服务的。我们做家长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让孩子们走出这一点。我刚才为什么讲这些内容?跟下面要讲的(内容)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在现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点就显得更加急迫、更加重要。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这里讲课时,讲过很多次——一天早上,我到公园里遛弯,看见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早上不到6点,估计是小孩儿睡醒了,把一家三口都折腾起来——爸爸推着小车,奶奶拿着扇子,妈妈拿着奶瓶子,仨人围着小孩儿。大家想一想:孩子照这种方式养,怎么会不认为他(她)是家庭的中心?怎么会不认为他(她)是社会的中心?怎么会不认为他(她)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是那样吗?不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走向社会——不用走向社会,在幼儿园里可能就会碰个“头破血流”。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们都不会把他(她)当中心。每个人(孩子)都是中心,相互撞,撞出了问题再说。这样的人走上社会,也是这样。我经常说,现在很多孩子反复跳槽,为什么?这个地方人际关系没处(理)好,那就换个地方。为什么没处(理)好?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怎么想,从来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孩子身体上长到了30岁,心理年龄还没有超过10岁!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我们不说,就说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突破这一点,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些(的原因)。

上一次,我们讲:孩子年龄大一些,我们给他的自由空间也要大一些。为什么要给他(她)自由的空间?就是要让他(她)在社会上成长。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要自己做;应该碰的壁,必须要他(她)自己去碰。不碰壁,他(她)长不大。所有的事我们都给他(她)解决了,我们做父母的能跟孩子一辈子吗?不可能!将来他该碰壁还是要碰。所以,孩子该成长的时候,要让他(她)成长;该遇挫折的时候,要让他(她)遇挫折;该遇困难的时候,要让他(她)遇困难。这也就是“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

当然,我也不是说,像有的父母那样,走向另一个极端。前两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养孩子,怎么养?用养狼的方式去养,从小要受“挫折教育”——几岁的小孩就让他跑步,每天必须跑多少多少,最后给累死了。就是说,拿着棍棒天天训,孩子心理也不会健康,也不会正常,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三岁的孩子要承担三岁的责任,这个责任很小,也就是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这类事。孩子六、七岁的时候,给他的自由空间要扩大一些,责任也相应扩大一些——跟小朋友接触的时候,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考虑到别人。孩子们相互之间闹别扭是很正常的事,就像韩老师反复说的,孩子们自己能解决的事,大人不要参与,这是一个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孩子如果提前就知道:我做出这件事之后会有什么责任,他(她)可能会阻止自己去做。(孩子)再大一些了,应该有再大的自由空间。自由空间,也就意味着一定的责任。不给孩子自由空间,他(她)到哪里找责任感?不给孩子自由空间,父母包打天下,孩子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等他(她)走向社会的时候,一个挫折、一个困难就会把孩子打得站不起来。这种例子我遇到过,还不止一个。小姑娘小时候太顺利,一直到上班所有的事都是父母给安排,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天真得不行。等遇到第一个(大)挫折,人一下子就变了个样。

另外,还有一个角度。这种困难、这种挫折、这种逆境,对于人来说,不一定都是坏处。我们刚才讲《老子》里说的“福祸”,不就是这个意思吗?福、祸哪里有那么确定!天上掉个“馅饼”,我们认为是好事,但十之八九(“馅饼”)后面跟着的是“陷阱”。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说现代,我们说古代:武大郎长得又矮又丑,家里又穷,天上是不是给他掉了个“馅饼”?潘金莲被卖到张大户家当丫鬟,张大户老想占她便宜,她不同意。张大户的媳妇也看她不顺眼。后来,两口子就商量着把她卖了。张大户说,我不能平白无故地卖,不要钱也要折磨、折磨你,就把她送给了武大郎。你说,武大郎捡了多大个便宜,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馅饼”!但是,对于武大郎来说,这件事是好还是坏?实际上是厄运的开始!武松没有回去之前,他们在清河县就待不住了,小流氓天天在家门口转悠,实在受不了,搬家吧!结果,潘金莲看上武松了,武松觉得不行,后来才找上西门庆,最后把命给丢了。大家想一想:如果当初张大户把潘金莲给武大郎的时候,武大郎说:这“馅饼”我可承受不了,我不能要!武大郎会是什么结果?后来,武松回家找他,凭着武松的名气,他完全可能娶个普通的媳妇,好好过日子,命肯定不会丢。是不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潘金莲跟武大郎不般配,要了她,就是要了个祸根。这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变成了“陷阱”,武大郎给我们做了多么好的榜样!

天底下这种事多了!我经常说,应该让社科院研究一下:买彩票中大奖的人——5年之后什么样?10年之后什么样?15年、20年之后什么样?因为这种“馅饼”砸到人脑袋上,十之八九会“砸晕”。人们都说钱是好东西,但是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坏事。

逆境也是这样。老祖宗早就说过,困境、逆境是修行的最好时机。有一本书叫《格言联璧》,里面就有“逆境顺境看襟度”的话。就是说,无论逆境、顺境,都是一个人修心、提高自己的最好时机。君子受挫折——没有挫折,怎么能出现君子?小人好颠倒是非——不颠倒是非,怎么是小人?佛教里讲:一念是佛,一念是众生,其实就是讲“怎么看待周围的世界”。菩萨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精进!什么时候最能“精进”?逆境!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就是看逆境给他带来了什么,他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提高了自己。百炼成钢——钢,没有经过提炼,就是一堆矿石。《中庸》里有一句话,叫“素其位而行”——“素”,就是朴素、素昧平生、平素那个“素”,平时的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就要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修炼自己。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富贵的环境,我们就要教给孩子“礼义”,这是这个环境里最容易缺失的东西。没有它,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变成李某某的儿子李某一、还有前两天的吴亦凡。也就是说,富贵的环境有富贵环境的好处,也有富贵环境不好的一面,我们要把这不好的一面克服掉。贫贱的环境呢?同样是这样!贫贱的环境有让人低眉顺眼、喜欢谄媚的一面——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这些都是讲,无论顺境、逆境,都有对人有利的一面和对人不利的一面。

我们讲过很多次,传统文化里讲修身,怎么“修”?其实,“修”的就是人性的弱点、人的七情六欲。很多时候,这些是很难控制的——别人打我们一下,我们总想着还手;别人欺负我们了,我们总想“找”回来。这就是人性,我们要了解这一点!传统文化讲修养,就是要我们用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这种事。

“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如果给别人带来痛苦的逆境,一个人却能从里面学到什么,增长了见识,甚至提高了自己!我们去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的日常生活,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就是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君子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修身的过程。

这是这段话的前一半,后一半不能讲得这么详细,这么讲这一次还讲不完。

“必须学会感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太欠缺“感恩教育”!

我不是在讲政治啊!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不是在讲政治,是讲人的心态,讲我们的传统文化。

比方说:日本人确实有可恨的地方,它侵略过中国,那就是可恨,没的说,我也恨得牙根痒痒!但是,七、八十年代之后,日本人对我们就没有做过点什么好事吗?有!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给我们提供外资最多的是谁?日本人!我们当时外汇储备才1.6亿美元,日本人第一次就给了2.2亿美元,几乎是白给。后来还有低息贷款,前后一共320亿美元,占外援总数2/3。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没要日本人的战争赔款,他们给我们援助是应该的!拜托,先要弄清楚事实!蒋介石1945年就放弃了战争赔款,我们跟日本人1972年才建交。1.6亿、320亿,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一笔钱,而且这种援助前两年才停止。这几年我们听到过有中国人说这些事吗?我们感恩的心态在哪里?咱们俩以前是打过架,你把我打得够呛,我确实是牙根痒痒。但是,这个事、这一页总不翻过去吗?恨是恨,感恩是感恩,一码是一码!该翻过去的,一定要翻过去,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哪天你做了一件事,帮了我的忙,我总说你是应该的,因为你原来打过我,这关系还怎么处!拿这样一种心态“教育”现在的人,我们已经看到它造成的恶果——这个社会里有多少人懂得感恩? 

举一个我自己深有体会的例子。前些年,我们做过一些慈善和公益的事。当然,我做这些是当“修身”来做,从来没想过什么回报。但是,通过参与这些事,也通过网上看到的一些例子,我知道,现在相当一部分被资助的人不懂得感恩,更不懂得回报。他们可能认为,别人帮助他们是应该的,表现出来的似乎是一种冷漠,实际上就是没有人情味,或者是一种金钱的关系。唉,这世道人心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说的可能有点远了!我们要懂得“感恩”,这“感恩”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呢?从我们身边做起!第一步,在家庭里要懂得感恩,至少对我们的父母要感恩。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利害的角度看待我们跟父母的关系——父母老了,不能帮我们了,不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了,至多只能给看看孩子,然后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就变了?有的子女可能做得稍微好一些,但是更多的不是这样,有的父母甚至要看子女的眼色行事,这种事我见过不少。我们讲传统文化,经常说“父慈子孝”,现在整个反过来了,是“子慈父孝”。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里(“子慈父孝”)长大。等孩子长大了,再想让他(她)颠倒过来(“父慈子孝”),上哪里颠倒?他(她)还会按照这种潜移默化的模式发展下去,这样的孩子不会懂得感恩。在他(她)眼里,父母为他(她)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我们刚才说,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下来,没有给他(她)自由的空间,不让他(她)承担任何责任,结果只能是:他(她)认为他(她)对任何人——不要说对外人,就是对父母——都没有责任。

我曾经在公众号里讲过一篇“人情味”,其实传统文化里讲的很多内容是跟“人情”有关系的。人跟人之间,除了现代社会这种金钱关系之外,还有一种“人情”关系。这种关系,如果我们的孩子懂,我们的社会不会是目前这种状况!一个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会爱这个国家吗?这不是两件事!

我们的传统被破坏得太多了!我们要回归传统,回归人与人之间这种最基本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步做得好的话,我们跟陌生人之间也不会是那种冷漠的关系——对陌生人感恩,主要是宗教里提倡,基督教可能能做到,佛教可能能做到,道教里也有这种思想。儒家虽然说“爱有等差”,但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恻隐之心”——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本来是有这方面内容的,只不过给扔掉了。所以,在孩子小时候,让他(她)接受“感恩”教育,学会感恩别人,是我们现在亟需做的一件事。

下面是“学会等待,学会选择”。

我刚才讲,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心理年龄”在倒退。其实,不仅仅是“心理年龄”,其他方面也在倒退。上一次,我给大家讲过“棉花糖实验”——小孩儿能忍5分钟,就给两个;不能忍,马上吃,就给一个。按照术语讲,这叫“延迟消费”,实际上就是让人“学会等待”,因为这样会有奖励。人生也是这样,“学会等待”,奖励才会来。“等待”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等待”——看到好吃的就要吃,是服从诱惑、服从冲动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减肥。减肥之前,我们下了非常大的决心,但是一到吃东西、一到需要运动的时候,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没有学会“等待”,冲动战胜了理智。不止是减肥,其他事也是这样。本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忍受不了,总是希望马上出效果,所以我们对很多事都失去了耐心。前几年,“弯道超车”是不是喊得震天响!这是这个社会人心浮躁的反映。我们真的“超车”了吗?不翻车,就是万幸了!

实际上,这个社会里很多东西是需要“等待”的。很多人劝我:你搞传统文化,得推广,得怎么弄。不用劝我!我知道什么叫“等待”——《周易》乾卦最下面那一爻叫“潜龙勿用”。什么意思?时机不对的时候,不要去做,不要急着冒头!急着冒出头来——就跟小鸟一样,还没学会飞,却站在最高的树尖上,“啪”地一枪,就打下来了。要等翅膀练硬之后,才可以想:能不能站在那个地方?这就是“学会等待”。

“学会选择”,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处在选择当中。我们往前走——这一步是往这个方向走,那一步是往那个方向走,哪一步不是选择?我们的人生为什么到了现在?就是因为我们以前的选择。回头看一看:我们可能会后悔以前很多选择——如果当时没有做那种选择,我们的人生会不一样。但是,没有用!有用的是什么?我们从以前的选择中吸取了什么教训,知道下一次怎么做才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大脑中理性的成分胜过了情绪性的成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等待”,而不是纯粹跟着情绪走——我今天不高兴,想怎么着就这么着,明天我高兴了,又变成那样。这样的选择是一种糊涂的选择,这样的人生是一种糊涂的人生。

再下面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一句跟上面还是连在一起的。修身,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也是传统文化里最根本的内容。当然,孩子们不懂这些。一个人脾气不好,是“老天爷”给的,谁也没有办法。但是,脾气不好,表达的方式可以选择,这是理性的!生气之后,非要骂人?非要大喊大叫?非要砸这个、摔那个?脾气不好,可以有别的发泄方式嘛!为什么非要用这种不理性的方式发泄?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人心里有怨气,不能压着,会压出病来,所以要发泄出来。但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非常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可以锻炼,可以骑自行车,可以到拳击馆练拳击,可以去看电影,可以追剧——很多种方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我们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学会调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我们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就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人生的轨迹也就发生了改变。有人看过《了凡四训》吗?有!(听众答)《了凡四训》是什么书?改命的书(听众答)。对!改命的书。怎么改命?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上哪里改命?改不了!人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也是讲“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了,人生就顺着情绪,这么一路走过来。《了凡四训》就是讲这么一个道理。而且它还给我们“出主意”,告诉我们怎么去控制、怎么去改——也就是“功过格”:每天记录有多少功、多少过。其实,“功过格”里讲的那些是要做什么?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实际上,传统文化是一个体系,很多内容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候,我们讲着、讲着这一方面,突然联系到其他方面。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并不像骗子们认为的:学国学的人傻,好骗!说心里话,我审了十几年的诈骗案子,见过形形色色的骗子,我不骗他们(骗子)就不错了!如果我想骗,挽个“套儿”就能把他们“兜”进去。当然,我不是说,每一个学传统文化的人在这方面都能跟我一样。我只是说:传统文化里还有“智”!比方诈骗,大家只要把握住两点,就永远不会上当:第一,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认为天上会掉馅饼。第二,自己不熟悉的事,不要参与。骗子跟你讲的,肯定是你不懂的。你懂的,你不会上当。比方,跟我讲法律方面的事,讲一个诈骗案子,我能上当?所以,只要把握住这两点,没有骗子能骗到我们。老人为什么容易上当?老人有两个特点:贪财和怕死。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第一点。第二点,现在有太多东西老人们不懂,所以他们最容易上当。

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骗子们只看到了我们讲仁义、讲诚信的一面,就认为这样的人好骗。其实,如果传统文化真正学到家,就不会上当。我今天给大家讲了防骗的这两点,如果再有人拿这样的东西来骗我们,我们怎么可能上当!

这是我们讲这一段!(待续)

附:

德义塾《父母

:《父母宣言

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从现在起,我会努力做到: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不溺爱,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把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家庭和睦,永远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尊重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我必须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更多国学讲座内容:

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上)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中庸》要义

名物制度及风水趣闻(上)

说说“中庸”和“面相”

聊聊“因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