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如何精准把脉孩子生涯规划,助其实现幸福与成功?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30 发布于浙江

这个假期过后,又是一年升学季,有的孩子小升初,有的孩子初升高,有的孩子将迎来的人生最关键的一年“高三”。就像动画片里唱的“走啊,走啊,走,转眼'儿子’(孩子)就长大”。但孩子长大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家长是否认真地考虑过呢?

如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迭代,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孩子成年后在职业生涯中的迷失和不幸福,所受专业教育与时代脱节带来的冲击,二次择业的困难等,无一不在提醒家长:要从小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本文提供了一些做法建议,帮助家长厘清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围绕生涯规划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孩子更好适应未来发展带来的挑战。








图片

本文共4923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周日

家教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明确生涯规划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 围绕生涯规划而进行的成长规划为何要尽早实施?

※ 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围绕生涯规划能够做些什么?

不少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嘉教授认为,就像对台风的观测从它在热带洋面上生成的那一刻开始,一个孩子刚一出生,就可以开始逐步进行生涯规划。

家长为何要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

1

生涯规划释放天赋和潜能,让孩子走上自己热爱的道路

生涯规划个人结合自身所处环境,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因素,制定比较全面、长远的计划。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嘉教授认为,生涯规划并非一件功利导向的事情,它不以通俗意义上的因素(譬如社会地位和金钱收入)为衡量标准。其目的是实现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将其天赋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围绕着你的天赋、围绕着你的兴趣来制定你将来的发展道路。”刘嘉教授说。

实现天赋与潜能绽放的孩子更幸福,而父母是孩子天赋的开发者。

图片

哲学教授周濂在他的书里这样写道:“每一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与潜能,按照潜能与实现的理论,唯当每个人都发现了属于他自己的天赋,完成了从潜能到实现的绽放过程,他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幸福的。”

例如,一个小伙子很喜欢汽车,从小就立志要做个汽车修理师,工作也确实选择了做汽车机械师,但是他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外向的性格也不适合做这类修理的工作,这种苦闷一直困扰到35岁。

他接受了心理专家对他的全面评估,发现他其实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演说天赋,会很说服人。最后他选择去做汽车销售员,而这份工作也确实更适合他,他还可以继续留在喜欢的汽车行业。



这是一个从天赋发现到潜能挖掘到所长发挥的过程。

天赋的发掘和潜力培养越早越好,当孩子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很出色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并且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这个领域,更有可能为未来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不少孩子成人后对人生感到失望迷茫,人生幸福感低的原因就包括从事的工作或者事业不是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从小为孩子做好生涯规划,开发其天赋潜能,将天赋潜能与兴趣爱好、未来发展挂钩,有更大的概率帮孩子走上一条他们热爱而有意义的人生发展之路。生涯规划能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一张最清晰、最有远见的蓝图,指导个人开创最辉煌的人生。

图片

2

生涯规划唤醒内动力,让孩子有力量地走向期望的未来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教授近年在演讲中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

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些象牙塔里的优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创伤,但在进入大学后却发现实现了“高考成功”的目标后,人生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内心无比空洞、迷茫、压抑。

研究表明,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生涯指导。许多孩子从小没有理想,或者有理想但不知如何实现。

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时,缺少目标感和内动力时,可能会被迫重视别人的意见高过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塑造真正的自我意识的机会,心理的发展受限,才会内在脆弱不堪,饱受抑郁、焦虑和空虚之苦。

生涯规划会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拥有坚实内在、充满目标感和方向感,成长路上不容易迷失,成年后也更有自我认同,更容易发现和塑造自我价值。

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在的支持可能会缺席,只有坚实的自我才能永远伴随着孩子,去面对这个到处是竞争和内卷的社会。而且一旦有了目标,孩子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此外,孩子拥有人生目标也更容易走向成功,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主题为“人生目标”的研究项目,调查发现,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目标模糊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每日为生计奔波;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则成为社会的精英人士,因为他们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地前进。

给孩子的生涯规划,父母可以做什么?

1

从孩子出生可逐步分阶段推进生涯规划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于1953年依照年龄层次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结合,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24岁之前分为成长和探索阶段,和家长教育引导关系最大,在这两个阶段,家长要引导孩子完成的任务如下:

图片

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发展并逐渐建立自我的概念,通过尝试不同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逐渐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提高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了解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具体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 10岁),二是兴趣期(1岁至12岁),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

该阶段,家长应该启发孩子角色认知,观察发现孩子天赋能力,有意识训练孩子天赋能力,引导孩子将天赋能力发展为兴趣,并尝试将该天赋领域与职业挂钩。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嘉教授认为一个孩子刚一出生,就可以围绕天赋和兴趣,开始逐步进行生涯规划。


0到3岁,观察孩子的天赋。“如果孩子喜欢把各种空间累积在一起,喜欢到处走来走去,那之后可以试着更多地培养他的空间能力,而不是强迫他学音乐或美术。”

3到6岁,发现天赋并有意识培养训练。这个阶段,可以确定孩子大致有哪方面的天赋,究竟是空间力、记忆力,还是观察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

“比如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就说,我睡觉前给你讲个故事,下周去奶奶家玩儿的时候,你讲给奶奶听好不好?可以鼓励他把一些细节讲得很清楚,这就是有意识的训练。”

6到12岁,尝试将天赋发展成兴趣。小学阶段,当家长已经知道小朋友的一部分天赋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比如通过课外班和各种活动,让天赋和兴趣保持“同频”。

中学阶段,试着将这一领域与学业挂钩。看看现阶段的哪些学科与之有关,“初中和高中就开始以未来为导向,确定当前应该如何学习。”  再之后,便是大学的专业选择与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取向。在理想情况下,生涯规划对应着一环接一环的链条式成长路径。


图片

探索阶段(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社团以及同伴的动作,对自我能力及优势、兴趣进行探索。

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尝试不同的职业选择并开始进行择业和就业尝试。具体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二是过渡期(18岁至 21 岁),三是初步试验承诺期(22岁至 24岁)。

该阶段的完成代表个体的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并且探索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家长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进行职业探索,形成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帮助孩子定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鼓励孩子以未来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与奋斗。

2

启发-探索-引导-鼓励


家长可以遵循“启发-探索-引导-鼓励”的路径带着孩子认知并做好生涯规划。

启发孩子角色思考: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职业体验,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工作”,工作是如何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如何为他人提供服务、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以此启发孩子思考自己未来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现个人的价值。

带孩子探索世界如:引导孩子通过不同的专业类别、该类别下的主要专业名称以及该类别主要研究领域与内容去认识大学的专业。通过不同职业类别、该类别下大概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去认识以后就业的工作与职业等。

引导孩子认知自己:引导孩子通过有关心理量表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进行量表数据分析,对自己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据此进行生涯目标的调整以匹配孩子能力水平,或者加强相关素养培养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鼓励孩子自主行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出发去思考当前的学习生活和人生目标之间的联系,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终点去规划学习,才能唤起学习的自发性,加强自我管理,为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

图片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涯规划意识,使孩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有明确的学习和成长目标,提高孩子对生活、学习的整体规划能力,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

3

尊重孩子在生涯规划中的自主性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嘉教授认为,家长需要了解生涯规划的目的和逻辑,并以合适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完成这场教育。家长并非通过生涯规划给孩子指定一条具体的路径,相反,家长关注的“生涯”其实是一种非常宽泛的方向引导,“实际是告诉孩子,你在这个方向会走得更顺利、更开心,但具体做什么都是你的选择。”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在生涯规划中的自主性。刘嘉教授指出,“我能够,我喜欢,有价值”是生涯选择的三个必要条件。

“我能够”,即这一领域不会超过个人的天赋和能力范围。“比如让我学数学,我肯定学不好,我这辈子穷尽所有时间,也不会成为丘成桐先生那么厉害的人,甚至连他的1/10、1/100都赶不上,因为我能力不在这方面。我有我擅长的东西,但一定不是数学。”

“我喜欢”是在讲兴趣。真正的兴趣能够让人坚持,不放弃。

“有价值”,即所选职业道路的社会意义。相对来说,前两个条件对孩子而言更有参考价值。

图片

家长尊重孩子在生涯规划中的自主性还表现在,让孩子对自己的目标做主,为自己的目标负责。

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很困惑,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着各种纯真而美好的理想,长大后,理想之火却熄灭了呢?

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的目标感,是被我们破坏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其实非常敏锐,他们能够洞悉我们的每一条指令背后的意义,只是,他们出于权威,会听从爸爸妈妈的建议。

威廉·戴蒙讲过一个故事:

女儿在看了有关人口买卖的纪录片后,想着要做些什么。

妈妈很支持:你可以在学校办一些提升人们意识的项目,还可以发起主题筹款。

停了一下,妈妈又说,你以后可以把这件事写进大学的申请信里,给招生官留个好印象。

女儿一听,用嘲讽的语气说:是啊,妈妈,我就是这么想的,对吧?

妈妈这才意识到,为了让孩子更有竞争力,她把一个“关心他人幸福”的长期目标,变成了带有私利的短期目标。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没有目标,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拥有目标的机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孩子,我们要将目标还给孩子,让他们怀揣梦想,努力前行。


图片

4

帮孩子发展目标感


生涯规划强调了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生命的热忱,要引导孩子发现自身在这个社会中的核心意义,通过自我探索,找到并激发自己的内动力。这个内动力也就是前文所讲的目标感,家长除了要注意不去破坏孩子已有的目标感,也要擅于帮孩子发展目标感。

威廉·戴蒙教授看到有目标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出少见的务实效率。

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标感的重要问题:


1.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2.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聋哑,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3.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父母应该清楚,寻找目标没有一个立即答案,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标感,需要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孩子要去尝试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从实际生活角度看,生涯规划指向长期目标,中间可以视情况转移热情、换档。父母应该做好准备培养或发展孩子的第二专长或能力。

图片

还有一点,父母要教孩子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要对孩子有期待和要求,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他要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孩子在追寻目标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挫折和挑战,这时候父母的鼓励、支持、陪伴与坚持也是同等重要的。

来源 | 综合编辑自人文清华讲坛、 领教工坊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