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交量不足,所以没有牛市,真的是这样吗

 心翔PN 2023-07-30 发布于广东


  •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谅解,我会尽量努力写文章,弥补大家在阅读体验上的缺憾。

  • 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是我继续坚持的不竭动力!


股市的成交量因为涉及到筹码的供求关系,历来是市场参与者们所最为看重的一个指标,甚至在纯粹的中短期交易者眼中,无论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趋势如何,最终都要服从于资金面的实际状况。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2015年的时候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股票共计2581家,而当时全年两市成交量为255.05万亿,到了2022年12月份上市股票总数变成了4991家,但是全年两市成交量却只有224.5万亿元,显然池子里的资金只有这么多,可嗷嗷待哺的企业却变多了,难怪股价始终不涨,因此一切都是扩容的错,只要再这样不停的融资抽血,市场就不太可能有太好的表现,到了2023年6月份,上市股票总数已达到了5105家,资金量根本就跟不上,压根不存在再度牛市的可能。

图片

听起来逻辑似乎非常清晰,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大家明显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经常会抱怨二级市场的股价太贵,羡慕那些有机会在一级市场买入的人,甚至觉得股票市场处处是溢价泡沫,实在太难寻找物美价廉的投资品种。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有买的低才可能存在足够的上涨空间,从而收获高卖这一结果。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成交量大、标的少有利于投资就明显是个悖论,交易越活跃、追捧资金越多,就必然造成市场恒久高估,根本就找不到合理乃至低估价格买入的机会。只有以更多的股票供给,稀释市场的资金量,以至于抢筹没那么激烈,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好机会,现实中一级市场之所以显得比二级市场划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流动性不足,没有太多的对手盘互相抬价。
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2013年由于“四万亿之后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我国为了应对通胀压力不得不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资产配置进行去杠杆”,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著名的“钱荒”事件,股市的成交量也随之陷入低迷。按照看空者的逻辑,该节点股市明显是缺钱的,而新股扩容依然继续(实际上股市从诞生以来,其目的就是为企业融资服务,快速扩容就一直是一种长期的主旋律),市场不可能会出现牛市,但是到了2014-2015年,新的牛市却在不经意间悍然拔地而起,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图片

其实这一切非常简单,因为成交量是动态发展的并非一尘不变,现在池子里水少股价压得低,不代表下一刻不会出现大水猛灌,真正能推动股市上涨的是场外的钱,而不是场内的钱。甚至紧缩财政政策和停发新股一样,从来都只是暂时的,长期的主旋律始终是宽松及扩容,2013年的“钱荒”到2014年又变成了宽松,无资金驱动的问题自然变得迎刃而解。反观今年,其实所遇到的情况与2014年上半年非常类似,股价被压得非常低(意味着成交量低),而场外却并不缺钱。
事实上,成交量是否支持牛市只是事物的果而非因,真正衡量资金量能否支持牛市的标准应该是股票市值占GDP之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巴菲特指标。根据这个指标,总市值  /  GDP在70-80%,表明市场处于低估区间,当 总市值  /  GDP达到130%- 190%,意味着泡沫已经来临。 其中的道理就在于 GDP其实代表着整个社会场外潜在的资金实力,总市值则代表对资金的潜在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扩容带来的真正压力是总市值的膨胀,而不是个股数量的多少,10个100亿盘子的小块头顶不过一个1100亿的大块头,仅看数量没有意义。总市值  /  GDP在70-80%之间,说明场外的资金实力足够充足,只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理由,牛市自然会水到渠成,而2023年7月中旬A股的总市值  /  GDP正好达到了70%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