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为何「秘密立储」 史学家揭1事 雍正太早死

 霸兔斋 2023-07-30 发布于上海

  

  古代封建社会相当重视血统,「嫡长子」通常是继承的第一人选,且「嫡出」比「庶出」的地位还要高上很多,然而到了清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皇位继承人选全凭皇帝个人喜好,打破了嫡庶的秩序关系,大陆历史教授指出,清代之所以出现「秘密立储」,主要和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夺嫡」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表示,康熙年间皇子们为了夺得皇位,引发了一场「九子夺嫡」斗争,最后由康熙帝下诏书传位给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继位以后,雍正帝对继承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该采用什么方式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才能不引起皇子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能将储君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召集群臣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已经选好了,但是这个人选不会公开,他亲手写下皇位继承人选,再将纸张密封藏于盒子内,接着把盒子放在干清宫正中间挂着的「光明正大」匾额后,也是整个宫中最高的地方,虽然这个盒子可能一放几十年,但当他过世后,就可以将盒子内的诏书取出,宣布继位人选。

  毛立平指出,雍正帝的行为主要想告诉大家,立储的行为是公开的,但立储的人选是保密的,且当时雍正帝对自己的寿命相当乐观,没想到在位仅13年就去世,不过这个「秘密立储」制度也由此确立。

  而在「秘密立储」的制度下,继承人选嫡子或庶子全凭皇帝个人喜好,任何人都无法干预,像以前群臣向皇帝力争,要皇帝遵守祖制家法、立嫡子为太子的场面,在清朝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清朝皇权加强的一种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