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避型依恋

 伯谆 2023-07-30 发布于湖南
假如今天,你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朋友,你向他打招呼,他没理你,你是不是很疑惑,难道他没看到我吗?
碰到第二位朋友,你也去打招呼,也没理你
碰到第三位朋友,你还是去打招呼,还是没理你
碰到第十位朋友,还是如此。
碰到第十一位朋友的时候,你还会向他打招呼吗?
这就是忽视的力量,反复长期地忽视一个人,会扭曲一个人的人际体验,让她开始自我怀疑:我到底是不是有问题。
这个例子是朋友关系,那如果是亲密关系呢?
而在人的心里,有一个心里圈层,第一层是亲密关系,第二层是朋友关系,第三层是普通关系,第四层是社交关系。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恋理论,它是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经过几十年跟踪研究提出来的,其中还有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作为辅助材料,比如恒河猴实验,依恋是哺乳动物的心理规律,这套理论也是著名的EFT(情绪取向婚姻疗法)的理论基础。
在孩童与父母的关系里,孩童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的关注,需要父母有情感有回应,这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持续地被忽视,比如:吵架,或者被剥夺,甚至被抛弃,像离婚等等。
当孩子一直得不到情感的滋养,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就极容易形成一种人格,也就是要提到:回避型依恋人格。
3年前,我结识了一位姑娘,说巧也巧,平常都没聊那么久,那一次足足3小时。
她聊到了她的感情,说了一件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事,大学毕业后,她三年一共谈了三个男朋友。其实也不算多,只是她对这几位男朋友的评价是:他们都是挺冷漠的人。
我挺奇怪的,因为从这句话中,我推测她可能反思过她的情感生活。
我问她怎么冷漠法?她说有时候她搬点重东西都是她一个人,她男朋友不会主动帮她。这是她的原话。
我问她:你没有让你男朋友帮忙吗?
她笑了下随后又撇开话题。
随之聊到的她的家庭: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家里没几天消停,她一直过的非常焦虑痛苦,在中学时候,她忍无可忍,要父母去离婚。
父母离婚之后,她和母亲生活,而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
如果是这样的话,之前的一切就有迹可循,也说的通了。
为什么她会持续找三位情感冷漠的男友。
本质上是情感冷漠的人对她更具有吸引力。她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同时又不必面对,内心对真正亲密关系的恐惧。
源头就是早年与父母的依恋经历中形成的情感模式,在成年后亲密关系中重复出现。
情感模式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和态度。这些模式包括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期望、需求、反应和回应方式,其源自个体在早期依恋经历中,形成的依恋样式和情感体验,成年后继续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比如她对男朋友的日常没什么要求。因为早年的成长经历,她的内心没有感受到安全温暖的情感,相反更多的是被忽视,不被爱,时刻处于焦虑紧张中。
所以倾向于独立,且避免亲密关系。其实她的情况也称为依恋循环。
那为什么早年的情感模式,会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出现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因为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需求,这种熟悉为个人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架构。
而她的内心是:你愿意帮我我很开心,你不主动帮我,我也行。总结为两点,我很独立,我很强大!这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要讲这种人格?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单身以及婚姻问题,除了价值观的改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导致的。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她很悲观说:原生家庭问题会代代相传,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就属于原生家庭问题,那篇文章没能抽丝剥茧的把这个问题详细地阐述。
而情感模式的重复(即依恋循环),可以作为其中之一的原因去解释。当然,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变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很多事实,观点乃至说法不能一概而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