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生活的哲学观

 与春天同行 2023-07-30 发布于青海

深度好文,阅读全文预计10~20分钟.

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如何审视生活,便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审视生活,首先便要审视生命,审视存在。人的目的为何?人的意义为何?

如果要探究生活的本质,在宏观上来讲,生活本身是无意义的。之于世界,之于宇宙,都是如同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一般的无限的循环。但从微观上来讲,个体生命的意义应由自己发现,自己赋予。我们以个体赋予的意义,去对抗生命的,宇宙的无意义。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不值得的生活来反抗宏观的无意义。像西西弗斯一样没有意义地推动巨石,将无意义视为唯一的意义,以行动直面荒谬的人生,通过反抗把巨石、山坡乃至日月星辰变成自己命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最后,为宇宙这层黑白底色的虚无点上一点微弱的色彩

那如何把意义赋予人生?依我拙见,人生是一艘迷航在汹涌海浪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驱散迷雾,航向未知的领域。通过去不断探索和发现,才能知道“我”的目的和意义。

正因为因此个体生命的意义由自己发现,自己赋予,所以每个个体的追求和志向也各不相同。追求意义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会让你搁浅甚至沉没的礁石,有会驱使你偏航的暗流,也有试图颠覆你的风暴。虽然人生航程最终的目标仍是失事沉没,即无可避免亦无可挽救的整体性破灭——死亡。但其中比死亡更危险的,却是航行过程中的孤独丢失了自我

图片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始终有新的人参与到你的生命,也始终有旧的人离开你的生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会从始至终的陪伴在你身边。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陪你走过一段路而已。即使有,那也不可能完全的对他感同身受,个体的感情和思想,永远不可能为任何人所洞察。正如青春期的孩子与母亲和相伴几十年的夫妻,母亲觉得“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你”,孩子觉得“你压根不懂我”。即使两人相处十几年,母亲占据了孩子生命中所有的时间。但是因为个体经历的不同,两人在感情上也并不相通。而几十年的夫妻也会有相顾无言的时候。因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永远的挚友。这就揭示了我们人生的第一个本质——孤独


马斯洛的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孤独即可归纳为归属与爱的需求当中。如果做不到时时有人陪伴有人理解,那我们就需要学会与自己为伴。而在这里所谓的“自己”,即是“孤独”。


尼采认为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弱者的孤独,我的意义依托他人给予,社会承认。他人和社会一旦不给予、不承认,我就感到孤独。另一种是强者的孤独,他做自己的主人,他的价值不依靠社会的给予和承认;他自我主宰,自我发挥,他不理睬大千世界的诱惑,入世而不为世所累,在创造中提升自己,到达一种宁静与充实。即去寻求最高等级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娱自乐,自我享受,去获得思想上的充裕和灵魂上的满足,一种不借助外物获得的精神享受,如同庄子一般。


每每谈起孤独,就有很多人避之不及。在很多人看来,孤独是痛苦的根源,孤独是要逃避的,孤独是要诟病的,孤独是要痛斥的。因此,他们对孤独是排斥的,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的欢愉,希冀时时刻刻在人群中找到存在感,获得归属感。然而,他们从未想过与孤独共处,学会享受孤独,并与孤独融为一体,成为孤独本身。正因为他们穷极一生都在想办法逃避孤独。所以他们摆脱不了孤独的桎梏,一生都为孤独所累。


诚然,人是群居动物,也是社会性动物,有社交的本能和必要。但我在此处并非反对社交。社交会占据一个人生命中的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但也就是越离不开社交的人,也越容易感受到孤独。当我们处在一个群体中时,并非所有人都与你拥有同样的三观,学识和思想。因此在群体中我们只能去努力达成一个最低的共识的目标,这会拉低所有人的思想水平。群众在某种程度上将个人的光芒所遮掩。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抹杀。


适当的孤独是有益的。普通人的孤独即使在群体中造就,把感情寄托于他人,渴望从他人身上得到正反馈,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在此情况下,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举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恋爱中的双方,都会觉得对方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热恋的时候,对个体产生正向的感情引导。而在冷战甚至分手后,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就是典型的从他人身上获得承认和给予,但这种情况下不稳定性极高,极易达成对个体的负面的影响。

图片

而尼采所谓的强者的孤独,即是我所提倡的,达到精神,感情上的自给自足。不需要依靠他人或者社会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提升,自我主宰,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当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以后,所有的情感需求可以从自身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超脱和满足。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就越好,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因此,学会独处,学会享受孤独。是人生航程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还有的人,在航行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古希腊神话中有一艘船名为忒修饰之船。忒修斯的桨船被雅典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也逐渐腐朽,雅典人便将新的木材换上去。而这便引申出一个哲学问题:这艘船还是原本的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有些人在航行的过程中便会逐步失去自我,面对各种名利,金钱,权利的诱惑,丢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些珍贵的品质,从而堕入了欲望的旋涡,粉碎了原本的自我。


一如最近热播的《中国奇谭》中的《鹅鹅鹅》,你在送两只鹅(理想信念)去隔壁村(理想之地)的路上,路过鹅山(社会),碰到了一只狐狸(名利欲望)要求你带它去鹅山的山顶。当你奋力爬上山顶的时候,却发现你的两只鹅早已被狐狸吞进了肚中。你感到些许失落,但随即狐狸递给你一杯酒(金钱和权利),你喝下酒后顿时感到了无比的畅快,纸醉金迷的生活令你着迷不已。而你,早已丢失了最初的理想和信念。你失去了自我,完全沉浸在权钱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欲望如同高山滚石一般,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偶然间,当你再次回想起年少的悸动和梦想时,再次遇到一只鹅时,它要求你带它走出鹅山,去往本该到达的理想之地时。你犹豫了,你见识过了太多的纸醉金迷,你怕眼前的鹅也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图片


最终,狐狸意味深长的看了你一眼后离去,你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偏航,前两只鹅是狐狸吃了,但是第三只鹅,却是你亲手扼杀的,也扼杀了年少时一腔热血,一身正气的你。终于,你彻底抛弃了年少的理想和信念,偏离了原本的航道,在错误的路上越行越远。你知道自己错了,但你已经不能回头,也无法回头,你再也走不出这鹅山了,也走不出这片迷雾了。你签订了浮士德契约,出卖了理想换得了金钱和权利。欲望如同附骨之疽一样让你无法摆脱,又像毒品一样令你上瘾。


但是,无论是去忍受孤独,还是保持自我,终究还是你个人的选择。当你能把二者都做到的时候,便可以去寻求自我实现的精神价值了。此时的你拥有成熟而稳固的三观,坚定的信念和波澜不惊的心态。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一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清楚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追求。因此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


但是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是野兽。神明离群索居是因为神明能够精神自满,野兽离群索居是因为野兽桀骜不驯。一面是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一面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同时二者也是理性和欲望的交锋。独行的野兽是不可捉摸,不可预估的。如果不能抑制自己兽的欲望,那终将成为兽。而成为兽,便也象征着偏航和迷失,象征着自我的丢失。


在独行时享受孤独,感受世界;在人群中,在名欲中保持自我。自身的欲望尽量不依托于外物,而是自给自足,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本期投稿人:泠,一个努力看清世界,认识自己的普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