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归纳整理

 昵称65820384 2023-07-30 发布于河南

药性总义

一、五味之义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注:人工合成的味道不算。

二、五色之义

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肾。

三、五味之用

  1. 酸者,能、能

        a. 汗流不止,可收。

        b. 舌头吐出去收不回来,可收。

  2. 苦者,能、能、能

        a. 湿很重,苦药可燥之。

        b. 壮阳药,由软变硬

        c. 食物中毒,把坏的食物排出来。

  3. 甘者,能、能、能

        a. 滋补的药都是甜味。

         b. 和:当几种药药性冲突时,放点甘味的药使它们不冲突。

         c. 缓:抽筋很厉害,吃点甜味能缓解

  4. 辛者,能、能、能横行

        a. 散: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

        b. 散剂:发散,如感冒时发汗。

        c. 辛药能润’与'苦药能燥’相对。

  5. 咸者,能、能软坚

        a. 能软坚,把坚硬的东西软化,如肿瘤。

        b. 能攻下,肾结石,用咸味的药,攻下同时软坚。

  6.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a. 蔬菜都是淡味

        b. 利窍,即能利湿。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也,酸苦甘辛咸也。气为阳味为阴。

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气薄发泄散表发热与温

味厚泄降通窍、利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

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1. 气厚(阳中之阳),附子。

    气薄(阳中之阴),麻黄、青龙,气薄发散。

    味厚(阴中之阴),当归,只吃当归会下泄。

    味薄(阴中之阳),滑石,能开窍利湿。

  2. 辛药和甘药配在一起会发散,是阳药。

  3. 藏红花是淡红色,没什么味道,轻清升浮,到脑部去。所以在高原不会缺氧。川红花有点苦味。

五、药之相从

  1. 凡药清虚浮而升沉而降

      a. 辛夷花、蝉兑,很轻,风一吹就跑了,入皮毛。

       b. 熟地,很重,入肾脏,入下焦,入骨头。

  2. 味薄升而生,如春;气薄降而收,如秋;气厚浮而长,如夏;味厚沉而藏,如冬;味平化而成,如长夏。

  3. 气厚味薄浮而升味厚气薄沉而降气味俱厚能浮能沉气味俱薄可升可降

  4.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5.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

       a. 有的药根不在土里,还有金石矿石类,动物类的药,不能算在 此类里。

  6. 药为者达四肢,为者达皮肤,为者内行脏腑

       a. 桂枝达四肢,桂皮达皮肤,肉桂行内脏。

  7. 者上入心肺,者下入肝肾。

  8. 中空发表内实攻里枯燥者入分,润燥者入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a. 通草、麻黄、黄芪,中空;甘草比较密实。

        b. 夏枯草,枯燥,入气分;熟地当归,入血分。

        c. 在树顶或花顶,如辛夷花、菖蒲,能治疗鼻子。

        d. 苍术在上,白术在下。鼻子化脓,用苍术。

六、药色入经脉

  1. 色青,味酸,气,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2. 色赤,味苦,气,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3. 色黄,味甘,气,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4. 色白,味辛,气,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5. 色黑,味咸,气,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1.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足少阳。

  2. 厥阴主血,入肝经血分的药,入心包;

    少阳主气,入胆经气分的药,入三焦;

    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命门并入心包。

  3.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者不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七、五脏补泻之义

  1.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a. 肝主筋,肝最讨厌的就是拘急(抽筋)。抽筋时吃甜的可以缓解,比如香蕉、甘草。

        b. 木不能太茂密,药经常剪枝。木疏一点,太阳才能进来,果实才会更甜。疏散木,可以用辛药。

  2.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a. 心脏速度不能太慢,太慢热量不够。跳的慢了可用酸药收敛。

        b. 软是心里有很多津液,很有弹力。心不能太硬。炮附子(咸药)可补心。

  3.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a. 脾最讨厌湿,如舌头很黏,舌苔很厚。以苦药燥之。

        b. 肌肉抽痛,手不能伸长,以甘缓之。

  4.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a. 肺最讨厌上逆,正常人气应该往下沉。吸气,气不下,呼吸短促,用苦药来降气

         b. 肺与大肠表里,肺有问题,下利严重或流汗多,可用酸药收

  5.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a. 肾最喜欢湿热,不喜欢燥。津液不够会燥,用辛药润它。

          b. 治疗肾病用咸药,如牡蛎、龙骨、附子。苦药补肾,如黄连。补肾精,如菟丝子、覆盆子。

八、六淫主治

1.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a. 怎么知道风在里面?风是游走不定。比如痛的部位游走不定。

      b. 甘药让痛减缓,辛甘发散。

2.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a. 内热重的人,睡觉不用盖被子。若发烧高热,用寒药,如石膏。

      b. 若寒药治不了,用咸药。咸药都是阳药,热力强,热极生寒。

      c. 热太过汗流不止,用酸药收敛。若病在里需要发散时,用苦药发散。

3.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a. 寒湿一般在关节上,湿热一般在体内。去湿的药一般都是苦味。

      b. 苦药燥它,湿会排出,热药让湿融化,融化后排出用酸药收集。把湿从四肢末梢收集回体内。

      c. 淡味的药渗泄,通过小便排出去。

4.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a. 如何区别火与热?火在烧,为火。离火有段距离,温度较高,为热。舌苔黄而干,为火。舌苔黄而湿,为热。

      b. 火淫入内例子:大便带血。先血后便(内痔),先便后血(外痔),同时(大肠炎)

5.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a. 燥的时候要润燥,但苦药可增燥、攻下,排泄出来。

      b. 用甘药滋润它。

      c. 用辛药把燥气发散出来。

6.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苦坚之。

      a. 热药,如咸药可泻寒。

7.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a. 六淫主治有个概念就行了,临床上多看几次就会了。

九、 五行相生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入肝的药,对心肾都有作用;入脾的药,对心肺都有好处。

十、五行相克

  1.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2. 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十一、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而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㻾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a. 百日咳、气喘、咳嗽,不要吃辣的;

    b. 血得到盐会越来越凝涩,让人口渴;

    c. 阿司匹林是酸药,主收敛,会找不到血管;

     d.肾脏功能越差,越口渴,可吃甜的,比如甘蔗,不要吃蛋糕冰激凌。

十二、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十三、中药的命名

  1. 根据外形:如人参、枸杞;

  2. 根据颜色:如黄连、黑参;

  3. 根据:如稀莶、香薷;

  4. 根据:如甘草;

  5. 根据:如石膏、归尾;

  6. 根据时节:如夏枯草;

  7. 根据功能:如何首乌;

十四、中药的制作方式

  1. 用火

      a.【煨】把沙土炒熟了,药闷在沙土里;

      b.【炙】用蜂蜜炒,不放油,如炙甘草;

      c.【炒】直接炒,如白术、白芍;

      d.【煆】用火烤;

  2. 用水,【浸,泡,洗】

  3. 水火共制,【蒸,煮】

      熟地,采摘后,撒上米酒蒸,蒸完后凉了,去晒干;反复九次。

  4.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

      大黄,用酒制;姜半夏治寒咳。

  5. 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

  6. 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用童子尿制,让本身的毒性、燥性去掉

  7. 米甘制,去燥性而和中。用洗米水制,去燥

  8. 乳制润枯生血。用牛奶或羊奶,滋润枯萎地东西



附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