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也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诘屈聱牙的历来注解 此句向来难解,争议也颇多,即使按照历来注家的解释也不大好理解。 主流注家多认为,“阕文”就是空缺的文字,“史之阕文”即史书中残缺、空缺的文字,不过这种残缺和空缺是主动性的,即记史的官员主动要这么做,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上古时候的史家记史都很谨慎,生怕一旦写错,以讹传讹最后导致历史的真相会变的面目全非,所以即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字把握不准的时候,也要先空在那里,等待将来有机会向懂的人请教之后,然后再补上。这是史家的一种谨严记事的精神和对于“文以载道”这件事极其慎重的态度。 而“有马者借人乘之”,历来注家经考证多认为是上古时候马欲行于大路前必经的一个程序。即马匹要先经过调习,然后才能上大路。这类似于现在考驾照,目的则是为了“公共安全”。这在古籍中也是有佐证的,比如《荀子·礼论篇》中就说:“故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那么这种对于马匹的调习,重点的对象就是马匹,是要让“马”这个对象经过训练以后能够符合在大路上的奔走的规则。 这与现代车辆考取驾照还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考驾照主要是考人,谁也不会没事去考个车,因为车是死的,它构造的原理也都一样,怎样行动,完全操之在人。但马匹可不一样啊!马匹是活物,是有生命的,甚至于每匹马的个性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马匹要上大路,先要经过调习。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马不适应大路环境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导致的经常性受惊或发飙而失控,这样就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所以这里体现的是对于人(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之生命与财物的一种尊重。 所以我们连起上面所谈到的这两件事情来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某种共通之处:一个是谈文章方面的,是说史家对于文章落笔的慎重,这是为了不误导后来读书的人;一个是谈马匹的训导方面,是说这种制度和行为保护了自己、他人的生命与财物,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避免伤害别人。这两者共同体现的,都是一个对于“公”字的尊重和对保护他人的重视与自觉践行。所以这两者之间是一种有共通之深意的比类关系。 那样的时代是好的,是令人神往的,因为每个人都自觉的为他人着想,甚至为将来的后世之人着想,而且人们都慎重于自己所承担的事业与责任。但回看现实的话,孔夫子不禁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今亡也夫!”现在就没有了呀!什么没有了呢?这两种行为“现在”都没有了,都看不到了。 当然我们肯定也会理解,其实夫子要说的并不单单是这两件事情“现在”看不到了,没有了,主要要说的是这种“公”心和审慎的态度“现在”人都没有了。那么其他的事情做的什么,做的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礼崩乐坏”下时代的现状正是这样——公心丧失,私心益炽,以至不择手段为达成自己的欲望!这也正是夫子所至为感叹的地方。 2、经典于人,有助于心行最重要 上面是历来注家一种比较公认的解释,然而历史上对于这种解释也曾有人提出来了不太满意,比如《四书章句集注》中就有注家明确标注:“此章义疑,不可强解”,即认为此章如果按照上面的那种解释,比较牵强。而事实上,因为历史年代太过久远,加之文言本就比较从略艰涩,所以《论语》中难以确定下来最确切本义的绝不止这一处。但这也正是读《论语》的妙处所在,如果我们读《论语》一头就扎在文字的训诂和所谓“真正确切”释义的求辨上,可能就出不来了,以至买椟还珠。 因为《论语》教我们的是个人修养至真至切之理以及天下平治之道,重要的是心之所悟与现实之行,所以我们只要不偏于夫子的核心思想——“仁”,并能细心体悟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与践行,那么在一些有争议的章句上有自己能够说的通的理解完全是可以的,反而可能更有助于自己对经典的体悟。(此为笔者自以为是,也算不得一家之言)。 比如上面我们所引的这一节章句来说,如果真的按照上面所解释,虽然意蕴深长,但读之不免感觉很艰涩,不通畅而又弯绕很多,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似乎要烧掉许多脑细胞才能相互搞通,然后才能弄清夫子所言的目的和深意。如果整部《论语》都是这样、夫子平日说话也是这般艰涩难懂,那实在是太不可爱! 3、连贯简易的新读 其实“阕文”除了有“空缺之文字”以外,还有“散佚之文章”的意思,但散佚并不是说一直都是散佚的,可能在夫子读到某一段记载(指“有马者借人乘之”之事)的时候,那份史料还是有的,只是战乱频仍之下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史料散失掉了,那么在夫子说这段话的时候因为丢失了所以成为了“阕文”,也就是散佚的文章。这从夫子所说的“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中的“犹”字也能体现出来,“犹”,就是“我当时还能看到”,当然现在则看不到了。 那么这里夫子所说的“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或许不必看成是一种相互烘托说明的比类关系,而可以看成是具有连续性的连贯关系,那么此一章句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在一生中还有幸能够接触到古代一些散佚的史料文献,上面说,在当时有马的人可以借给别人骑乘”。这样来理解的话,就简单的多了,因为意思很连贯,就是说的一个当时被认为是“散佚”的史料文献中所记载的事,孔夫子之前见到过这份文献,并记住了这份文献中所记载的一些事,这些事情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当时孔夫子所处时代的风气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比如自己有马的人他可以将马借给别人骑乘,这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夫子说这个例子的用意是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不像现代一样,到处都有摄像头、有监控,一些高档车上还有GPS卫星定位系统,车子开到哪里了,调出监控一查就可以查到了,那如果你偷个车的话估计很快就被抓到。古时候可不一样,古时候你如果偷了别人一匹马,只要你能骑着它跑开,山高林密、道路险阻的,试问,丢马的人上哪去寻找呢?估计大部分情况下是根本找不到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马匹的人他却可以将自己的马借给别人骑乘,甚至可能借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马者借人乘之”用的是一个“人”字,不是“友”、不是“朋”,就是一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人”字在《论语》里面大部分的意思都是指的随机的某个人,并不是一定要和自己关系很熟络的亲戚、朋友之类的人。 4、令人感叹的古之民风! 所以,由此,我们或许也可以体会到孔夫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感叹了。 那是怎样一种令人神往的时代和社会氛围啊! 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人们不分彼我、相互关爱,我的财物,哪怕是比较贵重的(在古时候家里面有匹马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应该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了吧?),但只要同在这个天地间的人他们有需要,哪怕我不认识你,我也可以将这件东西借给你用。 我为什么敢借给你呢?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会还回来! 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上,我所接触到和听闻到,还真没有人借了东西不归还回来的! 这是怎样一种人们对于“信”与“义”的坚守与捍卫啊! 而这,就是孔夫子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先民的淳朴与胆魄和他自己的称慕与赞许! “今无矣夫!”是啊!这个时代,真的是,再也看不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