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段历史,因为生活在明代的罗贯中根据当时的时局,用时政的思路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界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直到今天,对于这本小说的分析研究依然在继续,前些年各大名家的品三国层出不穷,网络上三国的各种搞笑段子也是层出不穷,频频引爆三国迷们的巅峰笑点。 但是这一个时期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中间还是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曾经在这三个军事集团中间,还出现过另外一个国家,那么罗贯中为什么没有写成四国演义呢?这是为什么呢? 在多次翻牌的《三国演义》中,很多讨论性的镜头中基本都是有酒的出现。所以在后来的三国品论中,解读专家和学者也试着用品酒的方法来去品三国。 这些英雄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一般的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而是用人生最后的归宿,展现了英雄光芒的一生。 后人认为白脸曹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的奸雄,在官渡之战中通过以弱胜强的战役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局面,这不仅让他雄霸一方,还能够携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经常玩一些推诿扯皮的战争游戏,把错在天子的笑话演绎的活灵活现。 甄洛不仅貌若天仙,而且琴棋书画也是颇为精通,曹丕网络美人为他日后的荒淫无度的死去埋下了伏笔。 在曹操确定北方霸主前,辽东军阀公孙度分析形势之后投靠了董卓,做了太守。公孙度眼看天下形势风云突变的时机即将来临,因此投靠董卓后不断的悄悄的壮大自己的实力,工作也是非常的卖力,得到了董卓的赏识,自然也是成了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 官渡之战袁绍被曹军打败,袁绍部将准备投城公孙康,公孙康二话没说就砍了两人的瓜,献给曹操之后,被连升三级成了左将军。 公孙康在朝中有了一些名头之后,并没有因为有了虚职而狂妄自大,而是更加努力的开始发展控制区域的经济。 但是公孙康也是没有再实现进一步额突破,死后幼子无法继位,弟弟公孙恭继承了爵位。这个时候曹丕已经继位,公孙恭被册封为平郭侯。 可惜的是被封侯的公孙恭驾鹤西去前也没有留下个一男半女,最后被自己的侄子,公孙康的儿子取代了。 但是魏明帝不以为然的认为一个小小的辽东也起不了什么大浪,但是让魏明帝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小国,竟然开启了反魏行动。 公元237年的时候,公孙渊实在是忍耐不住了,他以为自己积聚多年的财富和常年的战斗演习和演练,绝对能够打败任何的来犯之敌。按照他的防御力量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也没有太大的漏洞。 当公孙渊瞅准时机自立为王的时候,他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曹魏大营中一直有一个赛诸葛的司马懿,他没有正面的领略过他的本事和能力。所以公孙渊自立为王还是显得有一些仓促,缺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时政分析能力。 一听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前来讨伐,公孙渊在心理上就已经落到了下风,公孙渊本以为司马懿系曹魏忠臣,不可能被这么快派出来讨伐自己新建的燕国。 但是曹睿恰巧派出了司马懿,司马懿看来这一场胜利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为了以更小的代价换取胜利。 在一年的消耗战中,公孙渊的军队彻底的崩溃,饥不择食的官军最后都到了食人的绝境。 公孙渊相比较于司马懿的部队不仅战斗力不在一个层级上,加上濒临死亡的饥饿,很多的官兵都投靠了敌军,城中的士兵也大部分成了饿死鬼。无奈之下公孙渊准备弃城逃亡,在逃亡过程中,战斗力尽失的燕军悉数战死。 燕国存在了一年的时间,在历史上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同魏蜀吴进行过全面的正面战争,因此就算是写入三国也没有三国鼎立是数十年的历史相媲美。 这样一来罗贯中抹去燕国写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跨越深度的考量,这给予了小说描写以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公孙渊建立的燕国,虽然是几辈人的努力形成的一个相对富饶的区域,但是这个区域的全面发展还是有很多的薄弱的环节,新建的小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没有步入正轨就太死腹中了。所以罗贯中在些三国演义的时候,抹掉燕国是及其正确的一个选择。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