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道》南怀瑾心要

 地势坤A 2023-07-30 发布于广东

续:第二部分

反求诸己

(—)君子病无能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后世留名,谈何容易?

皇帝死了没多久,连名字都忘了。历代有那么多宰相,民间又记得几个?历代有许多状元,我们知道了几个?而他们对于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贡献了什么?老百姓知道的少数历史人物,还是靠小说捧出来的。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留了名。从这里看人生,多渺小!

在目前很短暂的一段当中去争名,上台去镜头上亮一下,有什么用?

一个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对社会真有贡献。谈何容易?

求利之道也是一样,怎后怎么样?

所以说,名利之道要看通的。

真了解了人生,确定自己究竟走哪条路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一生很平实,很本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分地企求。

(二)多为别人想一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恕道,孔子的教学精神,就是儒家忠恕之道。

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对事情的处理总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别人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人,既然是人,都有缺点。

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的修养做到很难很难。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

(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四)吾日三省吾身

(五)正己而后正人(从政的人)

(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七)上不正下便歪

《易经。系辞上》说“谩藏海盗,冶容诲婬”。意思是:金银珠宝不好好保藏起来,等于叫人家来偷;把自己打扮的漂亮、妖艳,就等于教人家来谐油。

佛经上经常有“众生颠倒”这句话,人都在颠颠倒倒。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黄金珠宝,隐藏妥当,只能防小偷小盗。至于那些大盗,就怕你不把珠宝装的牢,锁的紧,才拿的方便。

因此儒家思想,始终教人过简朴生活。走朴实无华的路子。

(八)风吹草动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德,包括行为、心理、思想等。因此一个大政治家的领导,应该造成一种风气。主管品德超然,下面风气自然会好。

(九)老子的道与三宝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一个人,假使不简化自己,什么事情都过分的复杂又啰嗦,精力是有限的,能够简化,才能够广博)。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落在后面,什么也不敢说,没用人,所以要适可而止”。

“不敢为天下先”,先者,并不是开始,而是站在人的最前面,这是“为先”的含义。如果能做到“不为天下先”,就能够成长一切事物,“成其器长”,这是领导哲学最重要的地方。

现代人虽然在学佛、研究禅道、打坐,自己的欲望大的很,又想眼通,又想耳通。结果眼通通不了,耳朵也通不了,打坐入定定不了。这就是不能俭。

“俭”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就是清心寡欲。这也是“道”的一个修养了。

功德无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识,就是记、志。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紧要的。

见于师齐,减师半德

(一)止于“悟道”

“止”这个字,告诉我们一念不生全体现。止,一切妄念不生,一切烦恼不起,万法皆空,定在这里,然后你可以懂佛法了。我法妙难思。

此心难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就都从此而建立,从此而发生。所以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换句话说,佛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那个东西。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

(二)做老师的教育精神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乐之一。

教育是增上缘

老师是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为师的学问修养和品格

温良恭俭让

温,是绝对的温和,就是现代的平和。良,是善良,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这五个字又牵扯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礼记》,这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礼记》中的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婆家村都是赌博吃喝的,果然准,可惜当时不知道怎么断立决)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是中国历史文献第一部资料。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挈静精微,易教也。就是说《易经》的思想,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熏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看懂了孔子的《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为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知识渊博,知道某一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经解》接着又说:

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呆子,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方面,五经也如此。

书之失,诬。

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学问的修养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情练达,深通世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

不迁怒,不贰过。

诚敬

(一)诚者,天之道

这个诚就是佛家讲的修定,就是定的境界。定是什么境界?专一、专诚、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的境界。诚的境界是天道的境界。

怎么做到这个诚的境界?人为什么读书做学问、讲修养、甚至学宗教呢?就是修道、成道这个境界。由我们的身心,由人道而达到同天道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同形而上道合一。诚是方法,是靠人的修为,靠自己修持、修行。

怎么修呢?

不免而中,一点不要勉强,很自然的。这个清净很自然就到了。这个空就是空嘛,随时随地都在空,定在了。只需用一点深呼吸。

先求专一,使自己的思想专一而不变。抓住了,定了以后,就是禅宗所谓的大彻大悟——豁然,豁然开朗、不免而得,不思而中了。所以庙子上写的“诚则灵很难啊!

“从容中道”很从容,不紧张,不像大家现在赶公共汽车,急急忙忙大喊,一头跑啊,那很不从容。人的态度修养到昏了头,乱了,平常功夫都垮了,然后脸色也变了,忙过个几天下来不成话了,腿上功夫都垮了,这还叫什么禅呢?要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免而中。怎么样忙也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就是有道之士。

怎么样修养到诚的方法?

开始第一步要“择善而固执”。

(二)自利利人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非自成己而已也”,不是自私自利,只想我道修成功了就好!要利他、要利人,“所以成物也”,必须要自修成功了,要救世利人。

成己就是仁也。什么叫仁到仁慈?一个人对自己都不爱惜,怎么能爱仁!先把自己弄好一点,才是仁道。然后自己成功了,仁道完成了,才是大智利人,那是“知也”,大智慧。自己都没有过活的本事,怎么样去到苦海里救人呢?所以要成己以后成人。

(三)恭敬心

什么是佛?心就是佛,我心随时在恭敬中,那你慢慢不但对佛会敬,对一切人都很恭敬。他如果真的罪业深重,我们学佛的人更要慈悲、怜悯、同情他。

所以,学佛要净己念。

修持需要以最恭敬的心,所以要念“南无”,南无是返依词。

对家里人都不好,都欺骗,修什么佛啊,所以先要恭敬,修自己的心,敬一切的人。

面前有佛,心中有佛,处处有佛,这个修法的咒语一定得到感应的:得到感应是你心中所变现出来的。那么修法的时候要怎么样呢?“必有事焉”,人修道、养气、做功夫随时随地要有这个念头,一定成功。

心中无佛,你念的再好也没有用,这叫做有口无心,所以要“必有事焉”,心中有此事,恭恭敬敬,才叫修行。

所以,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修密法的作用都晓得了,主要回过来注意心得恭敬,这个恭敬心是一念“毋助毋忘”,不贪不着去念,一味地专注念去,不会不得感应的。

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知道,比如真心念一句佛,至少自己心里少生一个坏的念头,这不是感应吗?已经改正许多了。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增加你的贪欲和作恶的心思,这个要清楚。

(四)毋不敬,俨若思

这是《礼记》第一句话,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不荒腔走板。

非常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能够原谅一切,包容万汇,便是“俨兮其若容”,雍容庄重的神态。这是讲有道者所当具有的生活态度,等于是修道人的戒律,一个可贵的生活准则。

讲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没有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他在静止状态;这六个字,就是后世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状态。到了这种状态,就不需要管理自己了。

(五)不诚无敬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公门里面好修行”。自己如果多动动脑筋,别人就省了气力,同时也消弭了怨气,这就是道德。所以“居上要宽”,要求别人过严,别人没这个本事;天下无全才,不必求之太严。

为礼要敬,并不是只限于下级对上级行礼要恭敬,上面对下面的爱护,也包括在礼的范围之内。而且都要敬,就是都要做到诚恳?真挚,不真诚没有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进退存亡之道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