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的《黄鹤楼》,到底“牛”在哪里?

 依薷书坊 2023-07-31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中国有很多名楼,古代的诗人们登楼远望,往往会诗兴大发,提笔作上一首诗,描写看到的美景,也表达自己欣赏风景的感想。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得很雄浑、很大气,是古人登楼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三万里》电影中,王之涣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他的这首诗借李白之口出现了,可见它的确是唐诗中绕不过去的佳作。
不过,若要说哪里的登楼诗最有名,那就不能不提黄鹤楼。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江夏(今天的武汉)的地标性建筑。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曾经登上黄鹤楼,饱览长江的壮丽风光,在题诗板上写诗,后来的人则会观赏品评,甚至一较高下。
图片
在这些题诗中,崔颢的《黄鹤楼》当属其中的头牌!

图片

崔颢的《黄鹤楼》

到底有多绝?


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时,在这里读到了崔颢的《黄鹤楼》,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这样写李白看到《黄鹤楼》这首诗的反应:“(崔颢)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就连自信满满的大诗人李白,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也说:虽然眼前的风景很美,但我已经不能再题诗了,因为有崔颢的诗在,我是没法超过他的。
那么,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到底有多好呢?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这首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图片

明 仇英(传) 《江汉览胜图》武汉博物馆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开头的四句,其实是在讲黄鹤楼的传说:根据《南齐书》的记载,曾经有一位叫子安的仙人骑着一只黄鹤,飞过这个地方,黄鹤楼因此而得名。所以崔颢感叹:神仙已经乘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黄鹤飞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如今登楼远望,看不到黄鹤的影子,只能看到一片片白云在天际飘动。
这四句当中,“黄鹤”这个词出现了三次,但是读起来不仅不觉得重复、拗口,反而非常流畅,一气呵成。由此可见,崔颢写诗的本领很高明。
下面两句是写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是说,天气晴朗,远处汉阳平原上的树木能看得很清楚;鹦鹉洲上花草茂盛,非常美丽。“历历”和“萋萋”这两个叠词,不仅用得十分恰当,读起来也很好听,有一种音乐美。
“鹦鹉洲”是一处含蓄的用典:东汉时期,江夏太守黄祖曾经在长江中的小洲上举办宴会,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当时,鹦鹉是比较珍稀的动物,需要从西域运过来。一位名叫祢衡的文学家看到鹦鹉,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鹦鹉赋》说,这只鹦鹉的命运很悲惨,它被人捉住,送到了这里,失去了自由,所以它会经常望向西方,那是它故乡的方向。
这篇文章火了之后,人们就把当时黄祖举办宴会的小洲叫作“鹦鹉洲”了。也因此,“鹦鹉洲”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思乡”的意思。
而下面尾联则转入抒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承接“鹦鹉洲”这个意象,诗人写到,傍晚江上雾气弥漫,看不到家乡的方向,因此产生了乡愁,以此收束全篇,留下了无尽的韵味。

图片

明 谢时臣 《黄鹤楼图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总的来讲,《黄鹤楼》这首诗,既有古代传说,又有写景和抒情,这么多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仅不显得杂乱,而且非常和谐,非常流畅。
不仅李白和高适这两位大诗人看了服气,后世的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都特别高,宋代的文学家严羽评价它是唐代所有七言律诗的第一名,而清代的查慎行干脆说它是“七律之祖”,是七言律的老祖宗,以后谁再写七律,都得学着《黄鹤楼》去写!
图片
李白对《黄鹤楼》的
学习和模仿

李白在黄鹤楼上读到崔颢的诗,觉得写得实在太好了,自己是超越不了的,那怎么办呢?没关系,自己可以模仿,把崔颢的写法给学习过来。
所以,李白回去之后,反复研究《黄鹤楼》的写法。过了些年,李白来到金陵游玩,登上凤凰台观赏风景,模仿《黄鹤楼》写了一首诗,就是下面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我们会发现,李白这首诗是有意识地在学习崔颢的写法:
你写三次“黄鹤”,我就写三次“凤凰”;你写黄鹤飞走了,只剩下黄鹤楼,我就写凤凰飞走了,只剩下凤凰台;你五六两句写景,我五六两句也写景;你提到“鹦鹉洲”,我提到“白鹭洲”;你写看不到家乡发愁,我写看不到长安发愁。
不过,你可能要问了,李白也不是长安人,为什么看不到长安要发愁呢?
实际上,这是一个比喻的手法,李白用“长安”代指朝廷,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臣和小人蒙蔽了皇帝,所以皇帝不能重用自己,自己也就没有进入朝廷、施展才华的机会。
也就是说,“长安不见使人愁”实际上是一句报国无门的感叹。很多人认为,李白这首诗写得特别好,简直跟《黄鹤楼》不相上下。
其实,对于这样的两篇作品,如果仅仅去比对他俩谁写得好,那可能真的格局小了。若非要说输赢,那赢的其实是我们这些读者,因为我们拥有了这么棒的两首诗,可以反复吟咏,无限感慨。
图片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两首诗
那么,李白是不是因为比不过崔颢,就不写黄鹤楼了呢?
当然不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黄鹤楼闻笛》,就都是李白在黄鹤楼这个地方写成,在电影中也出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好朋友兼偶像孟浩然要坐船去广陵了,所以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目送着孟浩然的小船越去越远,依依不舍,直到小船消失在天边。
图片
明末清初石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图

电影中将这个送别的场面,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承载功能,李白想要入赘,问孟浩然是否妥当,而孟浩然的船已经开了,两个人用船帆写字来交流,最后李白目送孟浩然离开,自己内心也做了决定。
《黄鹤楼闻笛》这首诗比上一首稍微复杂一点,是李白晚年获罪、流放夜郎时,经过黄鹤楼有感而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迁客就是被贬谪之人,这里是指李白自己,最后一句的“落梅花”,指的不是真的梅花,而是笛子吹奏的《梅花落》这首曲调。
因为自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听到笛声也觉得很悲伤,天气暖和的五月,对他来讲就像是梅花飘落的深冬一样凄凉。李白的人生,也即将像飘零的梅花一样凋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