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慢性肾炎论治

 上池汤液 2023-07-31 发布于山西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病,在成人中慢性肾比急性肾多见。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中年多见,虽然急性肾可以发展成操性肾炎,但大多数肾炎开始就呈现慢性肾炎的过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为基本特征,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范畴,其中医诊治论述如下 

 中医证候

本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浮肿,纳少或脘胀。次症:大便,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②肺肾气虚证

  主症:颜面浮肿或肢体肿胀,疲倦乏力,少气懒言,易感冒,腰脊酸痛。次症: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润、有齿痕,脉细弱。

③脾肾阳虚证

  主症:全身浮肿,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腰膝酸痛),纳少或便溏(泄泻、五更泄泻)。

  次症:精神萎靡,性功能失常(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苔白,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或口干咽燥,腰脊酸痛。  

  次症:遗精,滑精,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⑤气阴两虚证

  主症:面色元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腰痛或浮肿。次症:口干咽燥或咽部暗红、咽痛,舌质红或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标证

①水湿证

  主症:颜面或肢体浮肿。

  次症:舌苔白或白腻,脉细或细沉。②湿热证  

         主症:皮肤肿、疮疡,咽喉肿痛,小溲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面目或肢体浮肿。次症:口苦或口干、口粘;脘闷纳呆,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③血瘀证:

  主症: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次症;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脉象细涩。

④湿浊证:

  主症:纳呆,恶心或呕吐,口中粘腻,舌苔腻,血尿素氮、肌酐偏高。次症:胀或腹胀,身重困倦,精神萎靡。  

治疗方药:

  1.本证

  (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

  方剂:异功散加减。

  药用:党参10g,生黄芪15g,生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苡仁15g,杜仲15g,淮牛膝15g,泽泻10g,炙甘草6g。加减:若属脾虚湿困者,可加制苍术、藿香、佩兰、厚朴化湿健脾;脾虚便溏加炒扁豆、  炒芡实健脾助运;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猪苓利水消肿。

(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方剂:益气补肾汤加减。

  药用;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20g,山药20g,杜仲10g,川断10g,炙甘草6g,大枣2枚。加减:兼有外感表证者,宜先解表,兼风寒者可用麻黄汤加减,兼风热者可用银翘散加减;若头面肿甚,咽干咽痛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若水气壅滞,遍及三焦,水肿甚,尿少,大便干结者,可加生大黄(后下)5-10g、商陆10g;尿蛋白多者可加芡实、金樱子;尿中红细胞多加白芍、白茅根、茜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剂:济生肾气丸加减。

  药用:制附子10g,炙桂枝5g,党参15g,白术10g,生黄芪30g,茯苓皮20g,车前子(包)20g,泽泻10g,干姜6g,炙甘草6g。加减:若肾阳虚甚,形寒肢冷、大便薄明显者,可加肉桂、补骨脂以助温补脾肾之力;水肿明显者,可用实脾饮合真武汤以温阳利水;伴有胸水而咳逆上气,不能平卧者,可加用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

  药用:熟地12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丹皮9g,茯苓9g,枸杞子20g,菊花10g。

  加减:肝阴虚甚者,可加当归、白芍以加强养肝阴之力;兼心阴虚者,可加柏子仁、炒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兼肺阴虚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以养肺滋阴;兼有肝阳上亢者,可加天麻、钩藤、僵蚕以平肝潜阳;兼有下焦湿热者,可加知母、黄柏、石韦以清热利湿;伴血尿者,可去熟地,加生地、大蓟、小蓟、白茅根以清热凉血止血;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生大黄以泻热通便。

(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剂:参芪地黄汤加减。药用:党参20g,黄芪30g,生地12g,山药20g,山茱萸10g,丹皮10g,泽泻20g,茯苓20g加减:若大便干者,可加玄参、柏子仁、生大黄以清热润肠通便;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小便短赤、大便干者,可改用百合地黄汤加减;若咽痛日久,咽喉暗红者,可加沙参、麦冬、桃仁、赤芍以活血养阴;若兼见纳呆腹胀者,可加砂仁、木香以理气和胃;若兼心气虚者,可加麦冬、五味子以养心气;若肾气虚甚者,可加菟丝子、覆盆子以养肾气。

2标证

  (1)水湿证:治法:利水消肿。方剂:五皮饮加减。

  药用:生姜皮6g,桑白皮15g,陈皮10g,大腹皮15g,茯苓皮30g。加减:若腰以上肿甚兼风邪者,当加防风,羌活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为水湿下注者,加防己、生苡仁以利水消肿;兼寒者,酌加制附子、干姜以温阳行水;兼热者,酌加通草、滑石以利湿清热。

(2)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方剂:柴苓汤加减。

  药用:柴胡6g,黄芩9g,泽泻12g,半夏10g,车前子(包煎)10g,银花10g,石韦30g,猪苓10g,茯苓15g,炒栀子9g,炙甘草3g。加减:湿热蕴积上焦,见咯吐黄痰甚者,可用杏仁滑石汤加减;湿热中阻,以痞满腹胀为主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热蕴结下焦者,可用八正散加减;热结咽喉,咽喉肿痛明显者,可用银翘散合玄麦甘桔汤加减。

(3)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柴胡10g,当归10g,生地10g,川芎5g,赤芍6g,牛膝10g,桔梗5g,积壳6g,甘草3g,桃仁6g,红花6g。加减:病人虚实皆重,可按正虚辨证中加入丹参、赤芍、泽兰、红花活血化瘀治疗;若兼气虚、阳虚者,可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以益气活血。  

3附外谈

①关于水肿的治疗

慢性肾炎水肿,多因脾肾亏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随着脾肾功能强弱而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反复消长。由于正虚邪实,故治疗宜祛邪不伤正,补气不碍邪,邪正兼顾。如若病人以水肿为主,此为标急,从水湿的多寡和部位遣方用药;如若水肿不显著或消退,从脏腑本身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遣方用药。但如若慢性肾炎因外感引发水肿,则又应当从急性肾炎论治。

②关于蛋白尿、血尿的治疗慢性肾炎各型中均(或)可见蛋白尿、血尿。西医认为是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血浆蛋白渗出所致。中医责之脾肾均虚。脾主统摄,肾主封藏,脾肾虚不摄不藏,致精华外泄,从溺窍而出,见蛋白尿、血尿。所以调节脾肾是关键。同时蛋白尿、血尿作为一个局部症状,还要结合各型辩治。全身症状改变了,蛋白尿、血尿自然减少或消失。对血尿、蛋白尿还可选择针对性单味药加入方药中使用。如黄芪,有明显免疫促进活性,可使血浆蛋白提高,尿蛋白减少到消失;山药富含蛋白质,可补尿中丧失的蛋白;白茅根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缺血,从而加快肾小球基底膜损害的恢复;丹参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或释放,改善微循环,提高肾脏血供,保护肾脏功能和促进肾脏修复。阿魏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小管钠的再吸收,从而改善缺血性肾脏肾功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