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畅想“明日的博物馆”?

 广州龙联科技 2023-07-31 发布于广东

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图片:Gary Sexton

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P. Campbell)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美国两大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9-2017年)和旧金山美术博物馆(2018年)——的馆长兼首席执行官。

而András Szántó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基金会、教育机构和企业提供文化战略和项目开发方面的咨询服务。他的最新著作是《想象未来的博物馆:与建筑师的21次对话》(Imagining the Future Museum: 21 Dialogues with Architects)。

“科技是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行业,当你来到旧金山和硅谷时,我们正同时经历着这两种繁荣与萧条。”这是彼得·赫什伯格(Peter Hirshberg)说的话,他是科技界的资深人士,也是旧金山非营利组织“灰色地带”(Gray Area)的主席和联合创始人。他是在首届“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Museums of Tomorrow Roundtable)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的。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为期一周,来自全球13个地方的博物馆馆长与湾区同行们参加了会议。

当然,赫什伯格指的是因最近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出现所带来的震撼性影响,它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吸引了公众,并颠覆了科技界的讨论。

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图片:Gary Sexton

我们围绕博物馆与技术的思想碰撞已经筹划了一年多。当我们在旧金山、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开会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性进展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机遇与焦虑交织的感觉,这就是技术变革剧情中的最新转折。

它将对博物馆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成为我们谈话中意想不到的焦点。最新的科技进步是否会为艺术机构带来发展的契机,为其注入新的创造力、提供强大的工具,以促进学术研究和游客参与?或者,人工智能与我们这个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中的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是否会导致博物馆慢慢被遗忘,在未来的艺术家和观众转向其他地方的同时,侵蚀了博物馆在文化领域的权威?

与会者分别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印度、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摩洛哥、卡塔尔、南非、瑞士、多哥以及美国的机构,这些讨论具有不同寻常的优势,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博物馆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但这些问题也是不可能一概而论的。博物馆的技术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运营环境也是如此。今天的博物馆领导者对技术发展的理解程度千差万别,他们对技术如何服务于他们的社区的看法也同样千差万别。

鉴于上述原因,要从我们的对话盛宴中提炼出总体观点并非易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到了几条重要的启示。

01

艺术界与技术深度联系的颠覆时刻已到来

笛洋美术馆,图片:Photo courtesy of FAMSF

我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在未来几年里,人工智能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其他许多业务都依赖于技术的行业一样,博物馆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不仅仅是边缘性的,而是根本性的。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博物馆需要对技术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有基本的了解。只需建立一个网站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就能让人觉得技术与时俱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最新数字工具的复杂性正在使它们更接近博物馆策展和学术活动的核心。如果各机构能通力合作,未来将有变革性的机会来共同展示新的艺术形式,汇集并提供我们领域所拥有的大量数据。这就要求各机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引进新的专业知识,并围绕一些内部流程(包括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开展深入合作。

02

博物馆对技术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但或许可以开展对话

斯蒂芬妮·丁金斯作品《Conversations with Bina48》(2014-)参与笛洋美术馆的展览“不可思议的山谷:AI时代中的人类”,图片:Photo courtesy of the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艺术家往往最先对新技术做出反应,而博物馆则一直在迎头赶上。艺术家、博物馆和科技公司之间的跨学科实验精神——1967-1971年的艺术与科技计划(Art and Technology program)就是一个历史性的例子——在今天的一些新项目中仍在继续。但总体而言,文化部门,特别是博物馆的动机与科技行业(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巨头)的动机有着本质区别。博物馆不应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在这个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中拥有主导权。

从好的一面来看,我们在硅谷的谈话确实涉及了一些负责任的新兴技术管理者进行双向对话的领域。博物馆和大学在确保新兴人工智能系统所提供的知识具有包容性、准确性、可靠来源和适当信用方面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同样重要的是,艺术机构可以倡导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宇宙中保护知识产权。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在硅谷的会议上也听到了科技业内人士的类似声音。

最近,科技界的领袖们对人工智能发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警告,他们似乎越来越认识到,他们的行业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管。文化机构应在政府决策和跨学科讨论中寻求一席之地。博物馆行业自身的论坛和网络——比索集团、国际博物馆理事会、亚洲博物馆发展协会、美国博物馆协会等——都需要挺身而出。

03

我们无法引领人工智能的创新

但博物馆在反思和辩论方面拥有自主权

Zach Blas作品《The Doors》(2019)参与笛洋美术馆的展览“不可思议的山谷:AI时代中的人类”,图片:Photo courtesy of the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人工智能产品推向市场的竞争热潮,而这一现象又正在引发一场道德窘境的漩涡。博物馆有机会(或许也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决定时代的技术。我们有自主权与艺术家、理论家和其他人一起,促进批判性思考,探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

自ChatGPT于2022年秋季向公众发布以来,媒体经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描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它预示着我们的整体“智慧能力”将得到深不可测的提升,或者是一种会毁灭我们的破坏性力量。墨尔本ACMI公司总监Seb Chan是本届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的参与者之一,他建议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虽然我们可能正处于量子转变的早期阶段,但我们有多重现在,多重未来。”

林恩·赫什曼·利森在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中发言,图片:Gary Sexton

艺术博物馆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为乌托邦式的东西,而是应该问: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面前,博物馆的角色是什么?它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根据其所处的特定生态系统来参与其中。就像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时代性挑战——气候变化一样,博物馆可以、也应该成为人们应对这些议题的所在——只要博物馆自身能够掌握新技术。

可喜的是,艺术家们正在不断推出细致入微、高瞻远瞩的作品,帮助我们迎接这一变革时刻。在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进行期间,我们见到了传奇媒体艺术家兼电影制片人林恩·赫什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她向我们介绍了她在ChatGPT帮助下创作的电影剧本。美国旧金山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的展览“不可思议的山谷”(Uncanny Valley: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I)中展出了利森、斯蒂芬妮·丁金斯(Stephanie Dinkins)、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等人的作品,探讨了早期人工智能模型中的潜在偏见——比当前有关人工智能的热议早了不少于两年。

04

谁来讲故事?

在笛洋美术馆进行的明日博物馆研讨会,图片:Gary Sexton

在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的最后一天,我们在斯坦福大学举行了一场公开研讨会,探讨了以下问题:“技术能否改变文化和机构中的权力系统?”Palais de Lomé是一个多学科机构,位于西非多哥前殖民统治者的宫殿内。这家机构的馆长索尼娅·劳森(Sonia Lawson)在演讲中提醒我们,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技术、一种组织系统,它可以通过故事构建和讲故事的方式与社区一起行动,并为社区服务。那么,这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数字进步呢?

古往今来,艺术代表许多人讲述故事——国王、教皇、权贵、强盗大亨,以及最近的自由精英。近来,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所讲述的故事,并在推动反种族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性别歧视的世界观方面发挥我们的责任。所有这些都是由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和政治立场的人类完成的。现在,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站在了一个风口浪尖上,讲故事的特权不再局限于有希望、有恐惧、有欢乐和绝望经历的有生命的人。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在电波中播放人工生成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人类的集体故事,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都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很令人兴奋。但令人不安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再能控制,甚至完全理解现在正在讲述故事的“机器”,那么我们是否会放弃自己在塑造根植于生活经验、至少具有某些共性的叙事中的核心作用?技术领域的专家经常提醒我们,这些“算法叙事”不过是人类创造的想法被切割成的新构型,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完全放心。

林恩·赫什曼·利森作品《Shadowstalker》(2019)截帧,图片:Courtesy of the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在技术革命的中心和这个加速变革的时刻,我们的会议有时确实让我们怀疑,我们是否正在成为一场巨大的计算实验中的棋子。但它也在提醒我们,博物馆对观众和社区负有独特的责任。我们应该利用新工具更好地讲述我们的故事。

在因对这些新技术将带来的错位感而产生的焦虑中,我们需要坚守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博物馆从根本上说是让我们跨越时间和地域探索人类成就的地方。无论我们的视角有多大缺陷,人类的阐释仍然是衡量人类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忠实标准。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东西。

明日博物馆圆桌会议的一个亮点是,随着与会人员相互了解,大家产生了共鸣、欢快和有趣的感觉。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在回家的巴士上自发合唱了艾瑞莎·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的经典名曲《I Will Survive》。我们并不都知道所有的歌词,而人工智能增强的歌唱机器无疑会唱得更加动听。不过,尽管不完美,我们的即兴表演却深刻地表达了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珍视的“人性”——这是我们的时刻,只与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情感有关。

文丨Thomas P. Campbell & András Szántó

来源:artnet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