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跟后带/先给后要

 思明居士 2023-07-31 发布于河北

先跟后带沟通技巧,可以理解为七分跟,三分带,也可以换个角度说叫:先给后要,先给,会打开对方的心门;后带,门开着,就好要。这符合人性,符合心理学,符合脑科学。

在现代社会,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以沟通的人或事情,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先跟后带”沟通技巧,并提供详细的实用方法。什么是“先跟后带”?

“先跟后带”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这种技巧主要原则是:通过先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增加对方的信任,即给到对方人类所共有的潜意识信念所渴望的需求,就可以打开对方的心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心门开着,深层次的关系就容易建立

具体实用方法1.

先跟:建立良好关系。

要想让别人愿意与你合作并达成共识,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表达关心和理解:在与别人交流时,要表现出自己对对方所处的环境、情境、感受等方面的关心和理解。例如,在工作场合中,你可以问问同事最近是否有什么困难或需要帮助的地方。

(2)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在与别人交流时,可以适当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这样可以增加对方对你的信任和认同原理是对方对你了解越多越有安全感,信任自然就增强了。例如,在与同事讨论工作时,你可以分享自己之前处理类似问题时的经验。

(3)表现出诚信和正直:在与别人交流时,要表现出诚信和正直的态度。这样可以让对方相信你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并愿意与你合作。即对方感受出你诚信和正直的信念,对方就会获得安全感,建立连接就可以顺理成章了。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你应该遵守承诺并不做出虚假承诺。

2. 后带:引导达成共识。

建立良好关系后,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对方达成共识:(1)请教并倾听对方的意见:在与别人交流时,要先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理解他们的立场。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并增加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2)提出自己的建议:在理解了对方立场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说明为什么这个建议是有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并尽可能地给予解释和说明。

(3)寻找共同点:在与别人交流时,要尽可能地寻找共同点。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你们是在一起工作,并增加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例如,在讨论一个项目时,你可以强调大家的共同目标并提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建议。

(4)尊重对方的意见:在与别人交流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如果对方不同意你的建议,也要尊重他们的决定,并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先跟后带”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通过先建立良好关系来增加对方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具体实用方法包括表达关心和理解、分享自己经验和观点、表现诚信和正直、请教倾听对方意见、提出自己建议、寻找共同点以及尊重对方意见等。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运用这些技巧,才能更好地与别人进行沟通,并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

先跟后带是《NLP简快心理疗法》很实用的对话交流技术。

先跟就是先附合对方的观点(跟/给),然后带领来访者到你想去的地方(带/要)。先跟后带的前半部分是先附合对方的观点,后带有三个方向,即取同;取异;全部。

先跟后带只有三点两步:

第一点,不否定,不批评,不对抗;

第二点,找出对方的价值观;

第三点,

用复述、感性回应去“跟”;

用对方在乎的价值去“带”(这也是唯一要做的两步);

怎么跟?

1、点头赞同,或者不时的说“是的、嗯”。

2、适当的重复对方的话,或提问确认。

3、尽量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而不仅仅是语言部分

4、肯定对方语言中的正面动机。

怎么带?

1、看看也许这样是否可行……?

2、有没有可能……

3、……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4、我听别人说……,你觉得怎么样?

5、还有…….

6、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

7、如果….., 是不是也可以兼顾你的需求?

下面讲讲后带的三个方向,即取同;取异;全部。

取同是把焦点放在与对方观点相一致的地方。

取异是把焦点放在与对方看法不相同的地方。

全部是先接受对方全部的信息。

以主任与一名职工的对话为例:

主任说,只要坚持标准作业,安全才会万无一失,因此,每名职工必须坚守标准化作业。职工说,我年龄大了,完全坚持标准化作业有些困难,因此不可能全部做到。

回应:

回应一:主任取同地说:现在的作业标准越来越高越严,对年龄大的职工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难免有些压力感。你是名老职工了,有丰富的经验,你感到有什么办法来克服这一困难呢?

回应二:主任取异地说:你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工作起来有些吃力,可是这两年你的工作一直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回应三:主任全部先接受地说:不止你这么说,其他老职工也有这样的反映,我也感到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对此,院里也有许多跟进措施,如健康体查、心理疏导,办班培训等,这些措施你感到对你有帮助吗?

先跟后带另一个例子:

丈夫说:我出差期间,你要好好地照顾好孩子和我父母。妻子说:我又不是你父母生的,干嘛要照顾好你父母。

回应:

回应一:丈夫取同地说:是的,你不是我父母生的,你没有负责照顾好他们,可是我出差又不能照顾父母,你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回应二:丈夫取异地说:你不是我父母生的,因此和我父母的感情没有跟自己的父母亲,照顾他们你会感到委屈,可是我出差不在家,你不细心照顾我的父母,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回应三:丈夫全部先接受地说:你和我的父母没有你跟自己的父母亲,这一点我很理解,因此,这些年来我也没难为过你。你知道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吗?感情是在别人最需要你帮助的情况下你帮助了别人,在帮助与感激之间就产生了感情。你感到是这样的吗?

这个方法要在生活中慢慢体味。

………………………

核心框架:先跟后带三步法-最小核心框架

本篇为介绍“回应的艺术”的核心框架第一篇。这里的核心框架简单易用,它是可以独立存在,即使你只学会了这个框架,也可以很好地应对很多沟通场景了。

这个框架的名称就叫”先跟后带“,这个说法本身来源于NLP(即身心语法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所以我选了李中莹老师《重塑心灵》来对它进行讲解。

李中莹老师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 NLP大师”,《重塑心灵》的封面提到书的愿意是“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学习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认识到自己的头脑和潜意识的运作原理,并且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去“重新编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善自己的情绪,追求更成功快乐的生活。

“先跟后带”就是书中很重要的一个沟通技巧,它可以极大地改善沟通过程,帮我们顺利达成沟通目标。其中的第一步“先跟”就是首先附和(本文中和“跟随”同义)

方法:如何“附和”别人

附和对方说话的技巧既可以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你与他一致的部分,

又可以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语言中与你不同的部分,

还可以先接受对方全部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

你说:“我认为吃早餐的习惯对健康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只鸡蛋。”

对方:“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的早餐绝不会有鸡蛋。”

回应1(取同):“噢,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觉得吃早餐对一天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吗?

回应2(取异):“你觉得鸡蛋的胆固醇对身体不好,当然你不会以它作早餐了,那么,你的早餐吃什么?

回应3(全部):“不单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直至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之中也有好坏之分,而且鸡蛋给我们的胆固醇好多过坏,有一些营养更是其他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方法:先跟后带三步法

而“先跟后带”的沟通方法,是指我们与别人谈话时,先与别人同频,表达理解和倾听,然后再引领谈话,达成沟通目标。

大部分人在和别人沟通时,只顾着自己的真实意思的表达,却对沟通对象的同理和互动会容易重视不足,这样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

举个例子,上个星期我和同事小张的一次沟通是这样开场的。

我说:“小张,这一周你都迟到两次了,是怎么回事呢?”

“唉呀,闹钟响了,”小张回答我说:“但我起不来。”

我听后却是不能接受:“那说明你根本没把准时上班当回事啊,这样怎么能行?!”

小张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怎么没把准时上班放心上了?你以为我想迟到啊!”

话说到这里,气氛就有些僵了。

回顾这个沟通过程,本来我本是想问下原因,再找解决办法,但这样“直来直去”,完全不考虑对方的说话很容易尬聊甚至冲突。

但如果使用“先跟后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轻松和互相尊重的氛围里面达成沟通目标。具体来说分三步:

1.跟随-复述关键

我们首先留意对方言语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是表达事实、评价、情绪、需求等词语,我们去复述这些关键词复述可以让对方有被倾听和被尊重的感觉,同时对方也可以回顾他的表达是否准确和充分。

2.迎合-选择同异。然后我们基于刚才的重点词去有意迎合。这种迎合可以取与对方相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有两种方式:有一种就是同意对方的关键词并且给出细节补充,或者不同意对方的关键词并且给出细节补充。

3.带引-引领确认。一次有效对话需要双方参与贡献信息所以我们通常用一个问句来结尾引导对方分享更多内容,可以邀请对方确认理解是否正确,或者激发对方进一步沟通的兴趣等。

如果按“先跟后带”三步沟通法,我和小张的谈话可能是这样的:

我:“小张,这周你都迟到两次了,是怎么回事呢?”

“唉呀,闹钟响了,但我还是起不来。”小张说。

我继续说:“定了闹钟还起不来啊(复述关键词),那说明你也想办法了。早晨起床确实不容易(这是取同),那你有想过什么办法吗?(带引)”

小张说:“我已经把闹钟声音调大了,这两天我再试试,应该可以准时起来的。”

我听这么说,感觉还不够稳妥。我继续说:“调大声音,确实也是一个办法(跟随)。但因为之前没效果(求异),你还有什么办法保障吗?(带引)”

小张说:“嗯,那我争取头天晚上11点准时上床睡觉,另外让我室友出门的时候也叫我一下,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你看行吗?”

我笑了:“嗯,这样肯定可以,小张加油!”

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小张也觉得我一直在倾听和理解他。

“先跟后带”沟通法是一种增加亲和力,建立信任,让人非常舒服的沟通方法。在双方有不同的观点,较易冲突的沟通场景也是适用的,普通的对话场景中效果更佳。

………………………

一、什么是先跟后带?

先跟后带是一种说话方式,即:避免否定或批判对方所说的话,代之以认同和肯定的话。

图1 先跟后带

先跟后带/先给后要

如图1所示,两个人的对话就像踢球,如果能用认同和肯定取代否定和批判,对话的双方都会积极互动。反之,则可能变成一个人的游戏。

二、先跟后带的五个锦囊

先跟后带的精髓,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也就是通过认同和肯定对方,获得积极的互动。

那具体如何做呢?

本文提供了五个锦囊,如图2所示。

先跟后带/先给后要

其实是五个角度:话所表达的内容、动机、情绪、对方的角度、承认开拓性可能。

图2 先跟后带的五个锦囊

下面就来看看这五个锦囊如何运用吧。

1、肯定对方的话

肯定对方的话指的是:从对方说过的话中,找出可以接受的部分,加以肯定。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两个人的谈话中没有交集,相信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正反案例】

对方说了10句话对方说了10句话。

正—你只认同其中1句,你说:“我很赞同你的这句……”。

反—你认同其中的9句,你说:“我不认同你的这句……”。

2、肯定对方的动机

我们说话、做事,都源于动机。就像忠言逆耳,虽然有些人说话不中听,但可能是为了你好。

或者好心办坏事,有人很努力地去做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时,我们的肯定,就如雨后的彩虹,让对方的心情豁然明朗。

【正反案例】

老婆觉得孩子贪玩,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盯着​孩子。作为老公的你说:

正—“我知道你这样整天盯着孩子,是担心他贪玩耽误了学习。”

反—“你这样整天盯着孩子,不要说孩子,我都烦了。”

3、肯定对方的情绪

肯定对方的情绪也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先融入到对方的情境中,感受对方的情绪,并让对方知道,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既是一种态度-- 专注、投入、重视,也是一种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感知?

【正反案例】

孩子被老师误会,伤心地哭了,你说:

正—“当时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吧?” ,让对方觉得自己被人理解了。

反— “男儿有泪不轻弹,有什么好哭的?!”他可能哭得更凶了。

4、从对方的角度去肯定

同样一件事,一句话,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误会就是由此而生。角度互换,对于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反案例】

同事在会议中被领导批评,很不开心。你说​:

正—“你是说,他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你,让你觉得很没面子吧?”

反— “谁让他是领导呢,不开心又能怎样?!”

5、承认总有新的或未曾想过的可能

大到这个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会如此深入人心。

小到我们每个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先经过大脑的思考,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大都取决于自己的定势思维。

我特别喜欢与人交流,因为大家的经验、阅历和知识体系等均有差异,这样的碰撞,会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

所以,我的格言是: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要翻开,就会有收获。

【正反案例】

在培训现场,作为培训师的你说有三种方法,学员说还有一种,你说:​

正—“你是怎么想到的,我居然没往这方面想过。”

反—“你这种跟我说的第二种类似,就忽略不计了。”

综上所述,先跟后带是一种避免否定或批判,代之以认同和肯定的说话方式,包括了五个锦囊:肯定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动机、肯定对方的情绪、从对方的角度去肯定、承认总有新的或未曾想过的可能。

善用这五个锦囊,可以帮助我们在对话中获得积极互动。

三、后带:使用对方在乎的价值去引导对方(一般用问句),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先跟后带/先给后要

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改善沟通效果,帮助我们顺利达成沟通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