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一”特刊 || 谢兴泉:军区比武轶事(上)

 锦绣文萃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聆百


刊首语

近日,我收到了作者谢兴泉老师发来的一篇稿子,打开文档,是一篇专为“八一”建军节而发的近万字军旅长文。我细细品读,不由得心潮澎湃,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军营生活神秘而神圣,常人可望而不可及。《军区比武轶事》,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向读者打开了一扇跨越辽远时空的大门。那些曾经朝气、青涩的面孔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逐渐模糊,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于军人而言,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家国记忆!

“抒兵情、忆军营、颂军魂、铭初心”!《军区比武轶事》全篇遣词淳朴、情感丰富、描写生动、节奏感强。再现了部队官兵当年的峥峥铁骨和特殊生存条件下的坚韧顽强,无畏奉献;道出了战友们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不服输,不气馁的拼搏精神;同时又以风趣的笔调展现了战友们另一面青春年华的纯真与可爱。

谢兴泉与他的战友们,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炽热的军旅情怀,整理出四十多年前的军中轶事。串联起一个个点,一根根线,一个个面,无一不闪耀着深沉而厚重的光泽,读来亲切感人。难怪军旅作家、本平台特约顾问张奎高老师读后大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难得的一篇军旅佳作”。

这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战争离每个人并不遥远,军人就是我们坚实的靠山,民族的尊严靠军人这座钢铁长城来守护!

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祝每一位曾经奋斗过的老兵、祝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军人;建军节快乐!健康平安!

——汤红波      

军区比武轶事

文/谢兴泉

曾经的军旅生涯中,参加比武真不多。军区级别的比武,唯松山滩这次,记忆深刻。军情火急掀比武,摆擂争霸正当时。其时,南、北方边境,同时受到外敌掣肘。北方边境,北极熊蠢蠢欲动。南方边境,我军与越寇激战正酣。时局比当今台海、南海的局势凶险,火爆很多。运筹帷幄及时点检部队战备状态,强军应战,震慑张牙舞爪的北极熊,当是军区首长们上演的“一箭三雕”戏码。

入围比武者,凤毛麟角。兵精千日练,用时拿揑准。曾任 85 加农炮营长的王世先副团长,以他超常智慧想起了 8 连。急令 8 连选择一个炮班代表 141 师,去参加兰州军区 85 加农炮炮兵大比武。有幸比武开眼界,酣畅淋漓高手来,戈壁艰辛争称雄,瞄准夺冠登擂台。历经疆场厮杀,方显血色军魂。比武结果令首长们很满意,8 连 1 班战胜所有对手,勇夺冠军传为佳话。践行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誓言。

时光荏苒岁月芳,青春历程似画廊,一帧一幅难忘却,酸甜苦辣铭心上。


此图为战友在四十多年后团聚合影

自左到右:副营长陈进展、副团长王世先、连长谢兴泉


西域掠影

PART.01

比武科目是“实战条件下,加农炮班运动中拦阻歼灭敌坦克集群”。各参赛队对高速来袭靶标发射四发实弹,全部命中计算成绩,用时最短的队夺魁。

只上一个班去军区比武,让跃跃欲试的 8 连士兵们大失所望。各班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班班想去,花落谁家?谁才是那个最后的“香饽饽”?赛事重大,好钢当然用在刀刃上。各班的请战声中,连长权衡再三,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最终挑定:由马新泉担任班长,翟广才担任副班长,夏建国、仇秀忠、刘学雄、秦占高等炮手组成的 1 排 1 班出阵亮相。瞄准手人选,则在比武打响前视技能测试结果现场定夺。力争响雷重爆,比出精彩。

敲定 1 班,被“羡慕嫉妒恨”的 1 班就成了香饽饽。战士金孝先,死磨硬缠挤破头想进 1 班。连长故意逗他:“金孝先,你是哪个排的人?”金孝先笑答:“连长你明知故问,2 排的人呗。不过,你可以调我到 1 排 1 班去比武哎!”连长又逗他:“想法很好!挤爆了 1 班,其他班不要人了?”金孝先想挤进 1 班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的老家就在松山滩下的祁连村。其二,论军事技能超棒,极想找这个机会展示一番。遭婉拒的金孝先,看样子并未死心。出征前,连队临时组建了十几人的西征组。需要补一位了解当地乡风民俗、地形地貌,又能买菜烧饭协助炊事勤杂的帮手,金孝先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连长决定补他同行,他咧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连长说:“军令如山,还能有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征组由王世先首长领衔先行,连长带队员跟进。携带“嘎斯 63”牵引车两辆:载 1 班全员与各班瞄准手,有无线通讯、卫炊给养人员,武器弹药、训练器具、油料驾乘装备。携火炮两门:一门挖驻锄筑阵地训练,另一门全连瞄准手集训。优化组合,编组列装,火车发运。1980 年初秋的一天,在全连战友羡慕的眼神中,西征队准时出发。经西安、咸阳等地,编入军区比武专列,自渭水之滨激荡西行。终点是祁连山北侧,腾格里大漠南缘的永登、天祝区地。真应了唐代诗人王维的绝佳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为昔日南泥湾的老部队,平日爬山钻沟苦练精训,此时惊喜地乘上了风驰电掣的军列。透过绿铁皮“闷罐车”狭小的窗口,聆听呼啸的疾风,欲聋的轰响,飞喷的蒸汽,尖厉的笛鸣,战士们一个个喜上眉梢笑逐颜开。每到停歇站点,顾不上出罐透气赏景观亭,就抓紧查看火炮车辆固定状态,紧定装备,忙得不亦乐乎。不断高攀西行的军列如行龙飞驰,掠山城林海越崇山峻岭。越西行山越高,沟越深,坡越陡,桥隧长。盘山穿坡的军列喘着粗气全力爬升,哼哼唧唧咣当不息,笛鸣似乎也显得更加深沉。

四十多年前的大西北,古朴封闭。喝小米粥吃白馒的关中,与吃青稞面啃洋芋蛋蛋的河套地区相比较,简值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车过美丽的天水、兰州地段后,画风突变。没了半边盖的秦味古宅,没了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林海俊色,大自然将此处剃成了秃山土岭。贫瘠,成了主打色。


此图为古老的收麦作业

兰州近郊的火车道两侧,还能见着春种秋收的油菜麦子。老农腰拴砍麦大扁篓,拽一根粗绳拉动棍子前扁篓边框上锋利的镰刀,扭动腰肢,以最古老又省力的斫麦方式奋力秋收。向西行,荒山秃岭外加雹灾频发。稀疏的农作物不等秋熟,就被鸡蛋大的冰雹无情砸烂,东倒西歪七零八落。灾重时,秋收的难抵春种的。民间发明的土火箭,成为除雹消灾保收的唯一利器。

荒山野岭伴云飞,人烟稀少鬼见愁,村无房舍树无影,唯缺绿色炊烟微。再西行,这里的百姓竟然居地坑而生存。地表向下深掘几米方形坑穴,由坑壁沿水平方向开凿成窑,供起居作息。荒芜的地下村落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就踩着了“房”顶。地宅冬暖夏凉,省却空调风扇,不用担心房漏,倒也省心。下雨时,将地坑内的宝贝积水收集起来,保存到地窖之中,用于日常洗漱饮煮。三分荒地一头牛,婆姨娃儿热灶头。戏说的是这里的男人缺少抱负,会过这种小日子。

未出阳关的永登、天祝地区广袤无垠,又生另一番风情。满目沙丘沟壑,鹅卵石滩涂,骆驼草戈壁,成了飞沙走兽的世界。未见圆鼓鼓的蒙古包,只见由片石垒叠地基,“胡基块”竖起的高墙,青稞草黄泥巴糊就土壁的宅子。缺砖无瓦无人字梁的简宅,由外地购入的小小杂木棍棒着横担,枯萎的骆驼草糊成平顶。防水处理也很奇特:露天平顶不抹水泥,只撒一层薄薄的观音土就成了。这种微绿色的粉末采自山腰间,晒干后饥馑之时可度饥,下雨之时作防水。雨水下大了,观音土会被冲跑,防漏效果就很差。房间的内饰,由陈旧报纸粘连而成。远望简陋宅子很微小,似土黄色的大号火柴盒子拉风、骨感。

恶劣生态下,百姓依原始状态自然生存。天赐鹰隼猛禽,滩养马牛羊畜,地植青稞洋芋(土豆)。以雄鹰、马儿最出名。雄鹰“吃人”,马儿能跑。著名的“飞马踏燕”文物,就是在河西走廊这片兵家必争之地考古发现的。沙漠嵌夹着鹅卵石的戈壁滩,不适宜种植“三麦”。即使种了也因旱涝雹灾频发,难出苗,难长熟,难收割。只能在黄沙鹅卵石缝间播撒些耐高寒,耐干旱,抗洪灾,耐冰雹的青稞、洋芋类作物,成熟后刨拔食用。就这状况,当地人还存在些许优越感,自认为甘北比甘南还强些。甘南一些穷困地区锅盖难揭,青稞面都吃不周全。编制人员薪资难发,政府每月配给洋芋加外地采购来的地瓜干,扺算薪资回家糊口。一个公社,只有政府一部带摇把的电话机可使用。民间有“蛋之谣”说:“滩上铺满石头蛋,戈壁拣些畜粪蛋,贴墙晾就干蛋蛋,灶堂烧着牛粪蛋,铁锅煮着洋芋蛋,炕洞燃着马粪蛋,炕头坐着红脸蛋,怀里抱着宝贝蛋,身旁挨着老蛋蛋。”牛粪蛋较臭,烧锅用。马粪蛋次之,燃炕用。掠影四十多年前的西域,穷山恶水限制了人们的想像。古丝绸之路的脆弱生态,荒芜贫瘠,让人心寒。

邓小平曾经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党的几代领导人持续关怀下,走过改革开放短短四十多年的河西走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随着政府加大扶贫减贫帮困力度,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消除了绝对贫困。贫瘠的过往,被如今的兴盛一步步取代。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渐渐建设成为了旅游胜地,打卡热点。


意外赠馒

PART.02

西行军列经过一夜奔波,抵达兰州站时已近中午。士兵们列队下车,进入兰州兵站就餐。

虽不像顺口溜“一个公园两只猴,一条马路两幢楼,路土溜马又牵牛,一个警察看两头,管了这头管那头”夸张戏说银川市的袖珍。沿黄河而建,东西狭长的甘肃省会兰州市,加上云集西固的石化产业园,也不算太大而且污染明显。站在古老的黄河大铁桥顶西眺,石化产业园区内烟囱矗立,烈火赤焰日夜喷发。城市晴空也觉得日月无光,色调灰暗。一件白色衬衫,从洗净晾晒到收回可见淡淡晾衣架灰迹。

紧挨铁道边的偌大兵站,简陋质朴得没有一张桌椅板凳。士兵每班围成一圈,蹲在地上用餐。主食是无馅白馒,外加咸菜小米粥。虽然伙食一般,但各路将士情绪饱满。餐后洗刷碗筷正要离开,兵站站长手提电喇叭,亮开了嗓门:“各位战友们大家好!欢迎去西北边陲比武勇士们在此用餐。兵站祝你们好运连连!午餐虽简,不能吃好,可以吃饱。筐内剩下的馒头,不是战友们饭量太小,而是兵站加量多蒸了很多。再西行,你们要艰辛比武,还要学会过苦日子紧日子。白馒没得吃了,青稞、土豆会陪伴你们。特地多蒸的这些没吃了的馒头,兵站将作为赠品赠予南泥湾老部队的战友们,请打包带走。”站长一通真情发言,让将士既感动,也倒吸了几口凉气。

进兵站大门时,门口空无一人。出得兵站大门,忽然碰上事儿了。误以为是欢送士兵的人群,哪知十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一拥而上,围住行进的队伍不肯离去。一位骨瘦如柴,杵着拐棍的领头老者,饥饿的目光中伸出脏兮兮微微颤抖的双手,干咽着口水反复哀求:“解放军叔叔行行好,能给两个白馒吃么?”见这群食不裹腹的人,过惯苦日子的士兵们哪能不管不问?急忙停下脚步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地从提着的行军锅中取出余温尚存的赠馒,逐个分发开来。松开愁眉的流浪汉,个个狼吞虎咽吃的很香。有士兵低声说:“唉,这些人好可怜!”兵站门外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听后大声嚷嚷:“不要怜悯这拨人,他们都是老常客。知道军人心善,每日这个点,都会成群守在这儿讨吃讨喝。咋就不自食其力,去找点儿事做做?”有士兵回说:“穷困得吃不上饭的人,更应当关爱。”也有人叹息:“哎,国家啥时候能富强到人人有饭吃,个个不愁穿就好了。”

离题的事儿,还在后头。

登车后的军列一路西驰,被劈开的光山秃岭两侧,荒凉冷嗖。荒山枯河、丘陵残壁、人烟稀缺。偶尔发现半坡上或蹲或立,有衣不蔽体的娃儿对着呼啸而过的军列频频招手,不停的呼喊着什么。有调皮的士兵,还以为娃儿向军列致敬呢,兴奋中不忘回敬个军礼。被暴晒得皮肤油黑的娃儿,嘶声力竭喊啥?因列车相对静止的人一掠而过,没人听清看懂。自城镇入伍的董建新、文和建几个士兵,似乎从娃儿的面部表情与手势中猜出了几分。找到连长说:“道边娃儿怪可怜,定是饿坏了,喊着要吃的吧?把兵站赠送咱的白馒,送点给娃儿?”连长点头:“你们城市兵,脑瓜子贼灵,应该是娃儿饥饿了的叫喊声。”

士兵们立即行动。飞速的车窗口,有人忙碌着取馒,有人探出半个身子窗外搜索前方。偶尔发现娃儿了便高喊:“发现一个,发现两个!快扔,快扔两馒!”挨近娃儿扔出的馒头随着列车的惯性,斜刺里飞落在娃儿前后坡地。见到飞来之食的娃儿“嗷嗷”大叫,拼命追逐抢拾。拂去尘土,张口就啃。瞧着娃儿远去的身影,头脑精明的马新泉班长发话:“这样乱扔不行。飞出的馒头漫无准头,掉落地上滚成个泥球,娃儿们拣吃了不卫生。选一位测距感强的瞄准手,看准位置测好提前量再扔,说不定娃儿立在原地伸手就能逮着馒头,省却了奔跑,接手就吃更好。”一番提醒,兵站所赠白馒,被以这种奇特的接力方式,默默转赠给了饥肠辘辘守在铁道边的山里娃儿。

夜到永登站卸载,改成摩托化开进前往宿营地。本来留着当晚餐的赠馒已所剩无几,士兵们毫无怨言。改在就地挖坑,架起行军灶。熬了一大锅小米粥,将就了一顿。作为一名亲历者,对士兵们表现出的大爱善举,至今仍存由衷敬佩。8 连的兵,都是好样的。


作者简介
暮色存童真,黎明拮露晶,云端品百态,乡客拙文萃。本名谢兴泉,别称天外客,江苏如皋人。闲涂“豆腐块”,偶尔见报端。天外作看客,与世本无争。
//


未完待续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温馨提示:

4、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赞赏金额70%归作者,平台留30%,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赞赏皆留于平台。朗诵作品赞赏金额70%归作者、朗诵者均分,平台留30%。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平台所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