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井离乡闯世界,数百万闽粤人“下南洋”的秘与辛!

 沐阳说 2023-08-01 发布于四川

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史上,曾有过五次悲壮而雄伟的人口大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蹚古道、赴金山。

在五次大迁徙中,数以千万的人背井离乡,抛家舍田,踏上一条布满荆棘、生死未卜的路,只为了奔一个福祸难测的前途。

说完闯关东和走西口,再来说说下南洋。

上述五次大迁徙中,下南洋可以说是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

而和闯关东和走西口不同,下南洋的目的地并不明确,笼统的说,主要包括当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几乎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

而”下南洋“最集中的地区,当属福建和广东。

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走出国门闯荡世界,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选择去异国,一向安土重迁的国人,为何敢于远赴南洋闯荡生活,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若要细究其渊源,则需要更认真地追溯和回望,在一些枝叶末节的片段中,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罗剔抉,或许能帮助我们驱散所有的迷惑,既而一片粲然。

其实下南洋并不仅限于明清时期,早至汉代,便已有端倪。

但当时下南洋人数极少,大都是因为官事和商贸。

到明末,下南洋才成为风潮,开始盛行。

洪武年间,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朝廷开始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到永乐年间,随着倭寇之患的加剧,民间私人出海的限制却愈加严格。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倭寇,但对沿海百姓的影响也很大。

沿海人民向来依海而生,靠海而活。“严交通外藩之禁”,几乎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除了反抗,聪明的沿海人找到了另一条谋生的手段:逃潜海外。

张煊《西园见闻录》中曾写道:“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 。谈迁的《国榷》中也有类似的语录:“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

当时南洋,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殖民者们正兴奋的大搞开发,南洋不缺资源和财富,唯独缺的是劳动力。

对于殖民者来说,从遥远的欧洲带去劳动力显然不现实,而原住民显然也没有足够多能供使用的劳动力,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国漂洋过海而来的”华工“出现了。

这一契机,让中国闽粤地区的居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南洋诸国的殖民者们为吸引华工,不断推出各种诱惑政策,如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就是在这个时候,闽粤各地掀起一阵南洋热潮,无数人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

当然,促使国人下南洋的因素,诸如上述一类的外部因素只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国内自身的地缘因素。

明朝过后,清朝以来,是一个人口大爆炸的时代,国内人口从6000万飙升至四亿,人口骤升,但耕地却有限,再遇到天灾,天下便民不聊生,并且在清末年,国内战乱不休,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们暴力打开了中国国门,列强入侵,水生火热,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下去,许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所以,那一时期才会广泛的引起闯关东和走西口这样的移民潮,而下南洋,也在这一时期,达到第二波高潮。

特别是西方国家入侵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尤其是《厦门条约》的签订,让厦门成为了闽南地区出海的集散地。

彼时中国东南部满目疮痍,而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

公所巧言令色引诱贫民签订契约,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华工们因生活的需要,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迁移了大约200万华工。

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时南洋开发程度并不高,百万华工进南洋,虽然能得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一切,都需从零开始,修建住房,落下脚根,再建立社会。

其中艰难,不异于开荒。

南洋的气候生态于闽南相差甚远,不少人初来南洋陷入各种困境,热带的传染病肆虐,人们对霍乱、疟疾缺乏防治手段,加之当地人迹罕至野兽横行,前去开荒的华工们时常面临巨大的恐慌,不少聚集点一旦爆发疫病,往往死尽死绝,个中艰险,不足为外人道。

当然,巨大的风险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机会,不少人到南洋,以手艺或生意谋生,从而形成产业,实现了阶级跃迁。

为了谋生,聪明而勤劳的闽南人在当地发展出各行各业,他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硬生生在异国他乡打出了一片天地。

华人在改变当地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如黄奕住,从一个剃头匠起家,最后成为印尼的糖业大王。

又如林梧桐,在马来西亚具有极为深厚的政商资源,在马来独立后拿到了唯一一张赌场牌照,成为名副其实的马来赌王。

一直到今天,东南亚的许多富豪皆是华人,如连续第八年蝉联《福布斯》菲律宾富豪榜首富席位的施至成,就是一名华人,他名下总资产达到144亿美元,堪称富可敌国。

回望那段布满秘辛和辛酸的历史,远赴南洋的不仅仅是那数百万华人,还有背后厚重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南洋落地生根,南洋各国孔子学院遍地生花,成为新时代下传播中国文化的全新阵地。

马来、新加坡、印尼等国仍有很多地名、街道名,带有明显中国印记,华语汉字占据重要地位,华人社区、社团、商会、乡民组织比比皆是。

如今,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所在国的认可与认同,但历史与现实纠葛的阴影并未消失殆尽。

在当地被歧视、被政治势力盘剥的经历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激发了无数华人更强的国家认同和乡土意识,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华侨又选择衣锦还乡,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国内建设,为家乡和祖国做出贡献,成为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