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部个人心理成长的史诗

 新用户5832uSSh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爱麦虞限说:“你是幸福的,克利斯朵夫!你看不见黑夜。”

克利斯朵夫回答:“我能在黑夜里看到东西。”

第一次听说罗曼.罗兰,是因为他的那句:“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这种以悲观主义为底色的积极乐观精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第二次接触罗曼.罗兰,是在茨威格写的《昨日的世界》里对罗曼.罗兰的回忆。当时列宁在瑞士,想让罗曼.罗兰跟他一起去俄国开创事业,因为列宁十分清楚,罗曼·罗兰的道德威望对他的事业十分重要。罗曼.罗兰拒绝了,他始终坚持不参加任何组织,而只以个人身份、独立地为自己愿意献身的事业奋斗到底。所以,他不要求别人追随他的思想,自己也同样不愿受到任何约束。他认为,爱戴他的人同样也应该是不受约束的人。他要用自己独一无二的例子来证明:人应该永远保持自由,坚持自己的信念,天翻地覆也不动摇。

我被他震撼到了: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要求你崇拜他,不要求你认同他,做你自己就是他所期望的。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罗曼.罗兰身体瘦弱,博学多识,他是欧洲一战时和平的坚定维护者,是一直致力于化解各民族仇恨的践行者,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真的英雄!他的光芒穿过战争的硝烟,穿透欧洲霸权主义者的贪婪,给爱好和平者以希望!

所以我一直想读读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但因为这本鸿篇巨著长达近100万字,多次望而却步。但太喜欢罗曼.罗兰了,所以小心翼翼地开始读他的《三大师传》,他冷静客观地描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字里行间对他们的命运充满同情、对他们的才气充满崇敬、对他们的斗志充满褒扬、对他们的不朽灵魂充满深情。我的灵魂也被他们这种英雄情怀搅动地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是时候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了,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因为前几天我听到了关于傅雷生平的介绍。我爱傅雷,爱他的真君子、真气节,爱他的善良和纯粹。他第一次翻译这本巨著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后来再过几年他通通销毁,因为他的完美主义。他在被外界环境压迫的困苦之下,重新翻译,带着自己对罗曼.罗兰的崇拜,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带着对贝多芬的敬意,带着在文字中找寻的慰籍:中文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又重生了。

傅雷在译者序上这样写到: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我看到这段文字热泪盈眶,捧起了这本神圣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启了他的成长之旅,敬若神明。

开篇就是“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其实,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极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而那条河在某些地段上似乎睡着了,只映出周围的田野跟天色。但它照旧在那里流动,变化;有时这种表面上的静止藏着一道湍激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

一个下雨的傍晚,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一切混沌中出生了。他哇哇大哭,仿佛预感到一生多舛的命运。父亲是个软弱的窝囊的不负责任的酒鬼,幸好有祖父和妈妈的疼爱。祖父和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赋尽力培养他,使他在宫廷名声大震,小小年纪就谋得了乐队的职位。祖父死后,家境日益贫寒,小小的克利斯朵夫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不争气的父亲在醉酒后意外身亡,从此他和妈妈共同支撑这个家,抚养两个没良心的弟弟。

年少的克利斯朵夫长大了,他横冲直撞,揭露一切不公平现象和关于艺术的谎言,敢作敢为,因此他不断地逃亡:在德国因为路见不平被通缉逃亡到法国,在法国因为无意参与一场革命又逃亡到瑞士。他的勇敢直爽也得罪了上流社会,被掌控权力的上层社会层层压制。所以他总是怀才不遇,与孤独为伍。

然而他的音乐天赋和为艺术奋斗终生的光芒太耀眼,终于冲破黑暗,在社会中熠熠发光,名声大噪。这时,他已经老了,他没了青年时期的一味否定,只有一颗平和、宁静和慈悲的心。他自己苦于青年时受到的排挤和压迫,待他功成名就时,他却是用一颗包容宽容的心去对待青年,极力帮助他们扶持他们,他成了迷茫青年心中的灯塔。他说:“看到萎靡不振的人类永远会开出鲜花来,看到这些青年人的乐天气息多么有生气,看到他们欢天喜地地去冒险,看到这些为征略世界而再生的种族:不是挺有意思吗?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物:他也被情欲所困,也被名利吸引,他也心执偏见,他也会鲁莽无理。然而,在撒旦布下的各种陷阱中,他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切人类缺点的诱惑,在痛苦中挣扎着站了起来,因为生命这个力太强大了。正如书中所言:

世界上一切的痛苦,竭力要摧毁一切的痛苦,碰到生命那个中流砥柱就粉碎了。

傅雷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篇小说,——应当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书中精彩部分很多,大量精准的心理描写和巧妙的故事框架结构让人欲罢不能,读者跟着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起起伏伏,读的过程中又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

我最难忘的是以下情节:

卷六《安多纳德》,是关于一个苦命女子的故事,她是克利斯朵夫心中的白月光。在家庭未变故之前,养尊处优,是乐观、美丽的公主。自从爸爸因经营不善负债自杀后,作为曾经贵族的妈妈带着姐弟两个逃到巴黎去谋生,落魄的他们更是看尽了人间的麻木不仁。后来妈妈因为贫困得病去世了,安多纳德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弟弟送往大学,然后在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里含笑而终。她与克利斯朵夫总共没见几面,却彼此住在心里。她送给了他最好的礼物:弟弟奥里维。

第七卷《户内》是温馨的,这卷主要是描述伟大的友谊。本来这栋楼的各个楼层阶级不同、贫富不同、阅历不同。本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但在克里斯多夫坦率和真诚的努力下,这些人物的心灵竟然走近了,互相枯竭的心都得到了友谊甘泉的滋润。正如作者所言: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决非靠言语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般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清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苏慰的气氛。克利斯朵夫所散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

卷九《燃烧的荆棘》,是克利斯朵夫因为无意中卷入一场暴乱而逃到瑞士朋友家去疗心里的悲伤。经过一阵精神的沉沦,他终于恢复了平静。可是却与朋友的妻子思想共鸣产生爱情,两人都极其痛苦想选择自杀,最后一个病了,克利斯朵夫逃到山下的农户家去堕落、去沉浮,终于又获得了重生。所有的生命,不都得经过各种考验吗?那考验是埋藏在善下面的恶,是贪欲、是情欲、是自私、是占有。涅槃之后,必获重生。

晚年,克利斯朵夫又在教堂与她重逢。她已老态龙钟,不是记忆中令他浑身颤抖的爱人。这时他心头的道德的枷锁,终于放下来了:“主啊,这就是我曾经爱过的人吗?她在哪儿呢?她在哪儿呢?而我自己又在哪儿?爱她的人在哪儿?我们的身体,吞噬我们的残酷的爱情,现在留下些什么?——不过是一堆灰烬。那末火在哪里?”

卷十《复旦》,历经世事沧桑的克利斯朵夫又重新回到了巴黎,这时候他是巴黎音乐界的宠儿。以前他痛斥巴黎上流阶层的保守、腐败,现在他却怀着慈悲的心去看待一切。至于他,坐在一个世界的拐角儿上,能够回头瞧瞧那个惊心动魄的黑夜,向前瞻望那年轻的笑容可掬的希望,对着清新而狂热的黎明体会一下那种不可捉摸的美,觉得挺有意思。他站的地位是钟摆的轴心上稳定的一点,钟摆却又在往一边荡过去了。他虽然不跟着钟摆一起动作,却非常高兴地听着人生的节奏跳动。那班人否认他过去的悲怆,他可是和他们一同希望着。要来的一定会来的,就像他所梦想的一样。

爱情和友谊是克利斯朵夫的精神慰籍。

葛拉齐亚是克利斯朵夫的灵魂伴侣。她年轻时候暗恋着他,但默默无闻。在他失意的时候,她总是暗暗地帮助他。他们再次相遇时,她已为人妇,并怀着身孕。若干年后,又重逢了,她丧夫了,克利斯朵夫想和她结婚,她说:“我们没有让友谊受到共同生活的考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纯洁的东西亵渎了,不是更好吗?……”

是啊,这才是智慧的女人。对于我们所珍视的异性知己,千万不要走暧昧的道路。一旦谈到爱,就意味着占有和挑剔。只有友谊之路,才是温馨的,恒久的。从此两人没有了爱的芥蒂,只有纯洁的友谊。葛拉齐亚带来的是最难得的珍宝:欢乐,心的欢乐,眼睛的欢乐。克利斯朵夫和葛拉齐亚相扶相持走完了余生,用彼此相爱的灵魂作为纽带。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完美的爱情:相互理解、彼此给予、共同成长。彼此都吸收了对方最优秀的部分,为的是要用自己的爱把这个部分加以培养,再把得之于对方的还给对方。

书中巧妙地安排了德国的克利斯朵夫和来自法国的奥里维的友谊。克利斯朵夫坚强乐观积极行动是至阳的象征,奥里维敏感多疑优柔寡断是阴柔的象征,但因为纯洁的心灵和对真善美的崇尚,他们终生相爱相互扶持,刚柔相济,直到奥里维意外去世。这里也暗暗表达了罗曼.罗兰的殷切希望:德国和法国能够友好相处,一切都源于对人类的爱。在文章结尾,罗曼.罗兰用克利斯朵夫的最高成就作品表达了他对世界和平繁荣的向往:德意志的那种亲切,深奥,富有神秘气息的思想,意大利的那种热情的曲调,法兰西的那种细腻而丰富的节奏,层次极多的和声,都被他融合在一起了。

这十几天的沉浸式阅读,真是幸福地甜蜜时光。很遗憾,没有早点打开这本心灵的成长史。但刚刚好,在我中年恰逢通透的时候打开这本书。书,虽不忍读完,终究是读完了。书中的那句话一直萦绕耳旁:他到了一个境界,便是痛苦也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由你统治的力量。痛苦不能再使他屈服,而是他教痛苦屈服了:它尽管骚动,暴跳,始终被他关在笼子里。

掩卷沉思,我想到了米兰·昆德拉说的那句话: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