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是司马光的父亲,旅途中写下一首绝句,读后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云端书馆 2023-08-01 发布于河北

在古代交通条件很差,一次远行,多则数月,少亦几旬。

在旅途中,晓行夜宿,策马或乘船,饱受风霜雨雪之苦;一路上,千忧百感,也自会纷至沓来。因此,古人留下了许多写行旅的诗词。

有写行役的辛苦,如唐求《客行》中的“上山下山去,千里万里愁”;

有写旅人的愁情,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有写旅舍中的孤寂之状,如陆游《俶装》中的“蹇驴渺渺秋山雨,孤榻昏昏夜店灯”;

有写路途中的思家之情,如李东阳《九日渡江》中的“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也有写行旅中引起的飘泊之恨,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还有写行旅中触发的身世之感,如陈沆《兰阳守风》中的“身世苍茫双泪眼,沙头忍冻立徘徊”等等……

这些诗句中的旅况、旅思,都是可以通过情思的描述、景物的烘托使之再现纸上的。

下面司马池这首《行色》,则是汇集行旅中的种种况味而形成的对行旅这件事的综合感受,也是一种难以摄取、难以言达的感受。

《行色》

司马池〔宋代〕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

旅途中的情味,比池水还要清冷,比秋色还要淡寞。远远的小路刚走到头,前面又是一个渡口。

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是真能画成图像,怕要让人一生都充满忧愁。

司马池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安丰(今安徽寿县)监酒税,这首诗便是他赴任途中所作。

人们常说行色匆匆,但行色究竟为何物?是什么状态?具有怎样的情绪特征?却不甚了然。这首诗对此作了艺术的高度概括,读来动人肺腑。

“冷于陂水淡于秋”,说的比池塘中一泓寒水还要冷清的,比深秋时节景象还要落寞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与之相比较的,不是任何一件具体的客观事物,而是指整个行旅过程凄凉寂寞的景况。

诗人以陂水、秋色这两种人们能触摸感受的景物淋漓尽致地加以刻画,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具体感受到了“行色”的冷淡凄凉,悲愁寂寞。

“远陌初穷到渡头”,这句转入旅途行色的具体描写: 行人在田间小路上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终于看到了远处河流的渡口。

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诗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诗人以一种独特的比喻方式表达他的羁旅愁情。在司马池的心目中,任你是怎样的丹青妙手也无法将此行的行色具体描绘出来,因此你无可落笔,无可入画。

退一万步说,纵然是画出来也只能是勾起对这段旅程凄凉愁苦的永久回忆。

全篇用的是一种写意的笔致,不精细描摹旅途景色,却着意于表达旅人孤寂、愁苦的神情意态,所以清人陈衍评论这诗说:“有神无迹”(《宋诗精华录》),这是很中肯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