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校本教研的效率?

 牵着蜗牛狂奔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有老师问我:席老师,我参加工作十几年,虽每学期都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但形式无非是听某位老师讲一节课,大家坐下来评课,说说本节课的优缺点。可是,对青年老师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和变化,这是为什么?

的确,我们多数学校的教研和十多年的教研活动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多了电子白板,教师人人使用多媒体上课。仔细想想,我们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真的提高了吗?学生学习兴趣真的提升了吗?

一个教研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参与者中高手的水平。我们会发现,一些名师一开口,往往能切中课堂要害,建议也能说到点子上。让与会者心服口服。

新形势下,我们的教研需要改变。

一、教研组长站位要高

为什么校本教研效率不高?原因在于“萝卜烩萝卜”最后还是一锅“萝卜汤”。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大家你好我好说一通废话。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都是轻描淡写说,如蜻蜓点水。要么是板书设计不合理,小组谈论时课堂交流不够热烈。

教研组长的作用,在于不怕得罪人,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开诚布公,敢于立足实际解决问题。比如低年级没有教好拼音,让中高年老师再回头补课学习拼音,这样的语文教学能提升吗?

教研组长要有大局观念,清楚本学科在各个学段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在课堂上加以落实。更要统一学科做法,包括作业的书写格式。

我的侄子上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忽然10以内加减法不会算了。我感觉奇怪,第一学期还学的好好地,怎么就忘了呢?仔细一问才知道,第一学期数学老师让学生数手指头,大拇指是1。第二学期换了数学老师,要求数手指从小拇指数起,小拇指才是1。小孩子一下糊涂了。所以,学科教研组要统一要求,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研形式新颖多变

教研形式过于单一,会让教师缺乏新鲜感。

教研交流分为讨论、分享、汇报。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基于教学中的某一主题,安排有特殊做法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外出学习返回的老师,要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汇报。

教研组听课,可以是示范课、过关课、观摩课,不同时期,目的不一样。新学期开学,要骨干老师给青年教师做示范,目的是树立课堂规范,为青年教师树立标杆,评课时教研组长要把课堂的规定动作讲清楚。比如室外体育课要设置见习生这一角色,学生活动结束要组织拉伸活动等。

课型可以是习题(作文)讲评课、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班会课等。

三、教研主题基于实际

学期初,学科组长可以在本学科组进行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征集,对问题分析归类后,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更要布置学科共读书目,也可以明确学期集中研究的校本课题。

比如针对学生书写差、数学计算能力不高、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差、学生整体厌学等问题,学科组要进行集中教研,商量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协调各学科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技能提升参照拍戏

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需要刻意训练。我们可以借鉴演员拍戏的方式,张艺谋导演往往一个镜头要拍摄上百遍。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教学研讨时不妨试一试这些做法。让教师评课后再讲一遍,不行就讲第三遍,第四遍。追踪听课,反复纠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要知道可能一个月的刻意训练后,为这位教师打下一生的基础。

有位中年教师课讲得很好,在学校和县里深受好评。可就是优质课评比在市里没有获过奖。有人说,这里面有内幕。我听完课后,发现了问题,教师的板书工整,但谈不上美观。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口音很重。这是硬伤啊。中小学教师如果教学基本功不提升,优质课很难突破。

校本教研的效率,与教研组长的认识有一定关系。也有教导处的导向有关。望各位老师对照自己的角色,认真反思,力争不走形式,不做无用功,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切实让教研发挥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