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三)-北朝石窟艺术

 大能猫的天地 2023-08-01 发布于北京

前情提要:(一)序言

前文提到,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为北凉(397-460年)洞窟,北凉是十六国最后灭亡的国家,之后北魏(386-534年)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敦煌属于西魏,东魏和西魏分别变为北齐和北周,敦煌属于北周(557-581年),直至581年隋统一南北。在南北朝时期,敦煌属于北朝,第一单元即北朝石窟艺术。

挨着的268、272、275窟被称为“北凉三窟”,从上图可以看到268带4个耳窟,即是上面北朝简介展板提到的禅窟,小窟仅能坐人,用于僧人坐禅修行,来自古印度毗诃罗窟。

(268窟 窄小 两侧有四个小禅室)

有人认为这三窟早不到北凉,但这三窟是早期洞窟是没什么争议的。敦煌研究院说做了C14测年,一直认为是北凉的。

莫高窟南区现在唯一出的一本考古报告就是《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樊锦诗和彭金章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学,老师宿白是希望他们搞学问。后来彭金章从武汉来到敦煌研究院,主持了莫高窟北区的发掘,而樊锦诗做的更多是行政工作,所以宿白说“你瞎忙,老彭不错。”在《我心归处即敦煌》一书中,樊锦诗提到,南区考古报告一直是她的“心病”,终于出了一本,根据南区洞窟数量和复杂程度,可能是百年大计了。

272窟展了临摹壁画听法菩萨:

它位于该窟西壁龛外两侧,右边还有一组,可圈可点之处即每位菩萨动作不一,甚至有人说是气功图、瑜伽图。


275窟是莫高窟的一个大名品特窟,我之前就写过。

(275窟)

上图两壁上部开龛造像,中间分别画的是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佛教故事画常见题材有:

佛传故事,即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

本生故事,即佛前生的故事,可能是王子,可能是动物,比如九色鹿又叫鹿王本生;

因缘故事,佛救度众生的故事,这种故事情节离奇,表现因果报应思想,应该也融入古印度很多流行民俗故事。

(实拍图都比较暗 都是临摹图或数字喷绘 ,网上都可找图 ,包括有的还有数字窟能看的更清楚。)

↑ 275窟北壁中部的本生故事,左起:
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

(可以看到绿色楔形钉子)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

(剜身的人手持灯,是用身油点灯)

尸毗王割肉贸鸽(最为知名)
↑ 尸毗王面不改色,旁边是秤在称鸽子和人肉的重量,由于怎么割都不足一只小小的鸽子,最后尸毗王整个人坐到了秤盘上。

月光王施头:

这几幅本生故事画上部都画有飞天赞叹,这时候飞天是裸体、V字形飞,双足露出。

这壁画右边还有一个快目王施眼故事,这都是一类表现自残式肉体布施的本生故事,佛教早期宣扬忍辱、牺牲精神;而且主人公都是王,王名不用记住,但都是王,为什么是国王布施?我们前面提到印度四种姓制度,国王是国家管理者但不是拥有者,最高等级是宗教人士,刹帝利要向婆罗门供养,反映了非常尖锐的阶级矛盾。
当XX王决定完全奉献的时候,帝释天就会出现表示你通过考验了,和圣经中上帝对以撒的考验如出一辙,是宗教大忽悠的手段。
这类故事诞生于犍陀罗地区,佛陀生活的时代古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王朝,较大的国家有十六个。

其中最强的是摩揭陀国和憍萨罗国,之后统一王朝孔雀王朝就由摩揭陀国兴盛而来,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该国即为另一个大国憍萨罗国的附庸。佛经中常说佛在两个地方说法,王舍城衹园精舍(也称给孤独园),王舍城即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外耆阇崛山(qí shé jué shān)(即灵鹫山),舍卫城即摩揭陀国首都。

图中还有末罗国,前面158窟(不好意思,还没写)提到末罗族最后供养,佛陀涅槃在末罗国境内,八王争舍利等故事也发生在此地。从地图看,佛陀本人主要在中印度地区活动。

图北有地名“乾陀罗”即“犍陀罗”,佛陀本人是没有踏足过该地区的。但犍陀罗地区是佛教的飞翔之地,公元前后,佛教在犍陀罗获得了革命性的发展和再造,例如佛像出现、菩萨信仰兴起、救世主理念加入、书写佛经的文本成型,在犍陀罗形成的新佛教。其中就包括佛传和本生故事的增加和再造。正因为佛陀本人没有到达过犍陀罗,这个地区要如何弘扬佛教,就是“编造”出佛前世来过。再比如希腊神话中宙斯多情好色,不仅有希腊宗教人性化的元素,也是希腊各城邦为了都跟宙斯沾亲带故,宙斯一个原配来生孩子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给他创造更多的情人和私生子。      

凹凸晕染法:西域凹凸晕染法,起源仍在古印度,所以也叫“天竺遗法”。在描绘人物裸露的肌肉时,使用由深到浅层层叠晕的方法,最后再在眼、鼻处涂白色以表示高光点,便给人一种活生生的立体感。

在人体肉白色的地色上,用浅朱红色粗笔沿人物头面,身体四肢外形勾画出粗壮的轮廓“线”,沿着粗壮轮廓“线”的内侧用笔晕开,使浅朱红色轮廓“线”与肉白地色相交融合,使两色之间形成一个过渡色(渐变)。

北凉时候的晕染线,并不去十分仔细地把它完全晕开,致使每个部位都成为一个个圆环状。
这一组本生故事对面、275窟南壁中间画的是出游四门的佛传故事,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出游四门,分别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和修行者,更感受生老病死,体会人间诸苦,加速了出家的决定。

图中的老人和僧人,这幅壁画没有表现病人,也有可能不是出游四门。
然后是北魏时期,北魏崇佛,可以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莫高窟北魏时期共开凿10个洞窟。
我们先看254窟,254窟里故事也特别多,主要绘制在南壁和北壁的中间。
北壁也绘有尸毗王割肉贸鸽;

(兰州敦煌艺术馆拍摄)

相比272窟,尸毗王整个坐在天平上,仍然没有鸽子重。婆罗门宣扬四种姓制度,人有高低贵贱,而佛教就提倡众生平等,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六道轮回,今生是人、来世可能就是畜生。
尸毗王头戴三珠冠,来自中亚。

(右侧白胡子老头就是婆罗门形象)

南壁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降魔变。

前几年专门有一本书就叫《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主要就是讲舍身饲虎图,这里不再赘述了,有一个舍身饲虎的短片网上可看,本展二楼也有放映。

(兰州敦煌艺术馆拍摄)

(蓝色喷溅状是净瓶洒出来的水)

(里面还有一只白鹿)

254窟降魔变,佛陀在群魔中坚如磐石,魔军奇形怪状,有裸体的,有腹部长五官的,有手持各种武器的,包括举山、射箭、持蛇,攻击佛陀,也有穿盔甲的士兵状,最后俯地臣服。魔王还派出三个女儿勾引佛陀,被变成了三个老态龙钟的婆婆。一般会在佛陀旁边塑造一个年轻人拉着长者的形象,这是魔王波旬的儿子阻止魔王。魔众是象征贪嗔痴等心魔,表现的是天人交战的心灵境界。
佛陀内着僧祇支(三衣里面的内衣),手结触地印。魔王干扰释迦修行之际,佛陀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终使魔王惧伏。

(从背面看僧祇支)

北魏257窟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数字敦煌”上有。

这是257窟平綦图案,类似天花板的位置,这图案画在覆斗屋顶上就是藻井。

忍冬纹:
忍冬纹流行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时兴起,忍冬就是中国的金银花,但不用把这种纹样与实际花对应上,忍冬纹和西方的棕榈叶、茛苕叶有关。
我们熟悉的九色鹿故事,绘制在西壁,也就是柱子后面,所以今天去莫高窟参观,是把这一部分复制了一块,让观众视觉范围能看到全部情节。

九色鹿故事莫高窟中仅一幅,中国人认为人就是人、畜生就是畜生,不是很接受。

(古印度原始精灵崇拜,《佛本生故事选》中有各种动物的本生故事)

↑ 九色鹿不是九色,而是白鹿,颜料不同一只变成了黑鹿

南壁中段绘有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

↑ 这是一个阙形建筑,然后还有帐帘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这首歌就取自这个故事,在石窟中画这个也是为了修行僧人破除淫戒。
北壁中段绘有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
(网络图)

具体可见其他文章,除了以下几点就不详细展开了。

这个城墙上还有堆堞,城内的花比墙还高,都跟我小时候学画画一样。房屋的墙上有壁带,既增加建筑承重也作为装饰。外道坐在连坐胡床上。

背着大釜、水壶,辎重部队先行

↑ 这个也是凹凸晕染法

↑ 画中“以一当百”,用五只孔雀表示五百只,像后面的五百强盗成佛图也是一直画五个强盗。特别的是上两图右侧的白鸽、大象都画了六只(头),应该不是不识数,就是为了画面效果。
还从里面看一下早期两种典型袈裟,通肩式袈裟和袒右肩式袈裟。
最后力士抬着佛陀、众弟子跟随隆重出场。让我想起《神雕侠侣》里杨过给郭襄在丐帮选帮主的大会上,也是先行好几个节目作为二小姐寿礼,然后才翩然出现。

这幅画有常书鸿的儿子常嘉煌参与临摹,常书鸿先生原配在重庆嘉陵江畔生的儿子叫常嘉陵,之后原配私奔逃跑,与第二任妻子李承仙结合,生有常嘉煌,意思当然就是在敦煌出生。

263窟降魔变,这两幅挨着的降魔变是一幅画,一个是原状临摹,就是客观记录现状,包括变色、破损还有后世的“到此一游”都会画上;

一个是复原临摹,就是加入有依据的想象创作,恢复原来面貌,也就是主观临摹,不同的人恢复的色彩效果不一样。

这里有魔王波旬的儿子劝阻父亲的形象,也是降魔变的常见标志。

↑ 胸口、脚心都有图案,有人说这是如来心印,复原临摹还是会丢失很多

(文创)

263窟说法图:尊像画的典型,对称式构图,佛陀居中央,两侧为弟子或菩萨听法,上有飞天。

仔细看画中还有两个童子头像,梳着我们后来西夏、辽少数民族梳的髡发,其实早已有之。
这幅说法图是数字喷绘的,和前面的临摹画还有不同,临摹作品还有文物及艺术价值,段文杰的临摹画是可以上拍卖的。

↑ 263窟的伎乐菩萨,原始佛教是反对歌舞的,佛经中明确说看表演是恶行,原因很简单,凡是婆罗门提倡的我们就要反对,婆罗门就是搞唱歌跳舞的,比如著名的亚洲舞王湿婆神。但沙门思潮时期各宗教间互相影响,佛手印应该就是来自婆罗门更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的简化版,只动手、不动身体。

在323窟中戒律画中有表现“拒听好声音”。

251窟 展牌写金刚力士

力士:就是夜叉,也称药叉,来源应该跟原始的自然精灵崇拜有关系,后期有执金刚的力士就称金刚力士。

北朝石窟壁画常见整体布局:在四壁的中层画佛像和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故事画,构成壁画的主题;下层画供养人和药叉行列;墙壁上方画天宫伎乐;壁面中部的空隙处则布满小千佛;洞窟顶部画装饰性图案和平棊藻井。它们的底色多采用赭红色。

(254窟北壁下方力士带)

西魏
西魏这里做了一个复制的432窟中心塔柱:

借着这个展牌说一下莫高窟的编号:

最早给莫高窟编号的是斯坦因,学术界三大标准编号分别是伯希和编号(英文代号P)、张大千编号(英文代号C)、敦煌研究所编号(英文代号A)。一般所谈论的、今天展览中所见的,是敦煌研究所所编,按照Z字形分层往复,这是沿用的张氏编号方法,只不过查的更细,南区编了493号,因为中间有新发现的洞窟,所以并不是完全那么规整。

中心塔柱窟:

是早期洞窟的典型窟型,它源于印度的“支提式”石窟,中心塔柱供僧徒绕塔礼拜,顺时针绕塔。从建筑力学角度也起到支撑石窟的作用,龙门石窟没有中心塔柱,石质好,不需要承托。

↑ 前面北魏254窟也为中心塔柱窟

↑ 432窟龛眉有莲花化生童子

龛梁是龙首形,仿佛龛梁是两只龙身交缠,龙立于龛柱之上,龛柱绕莲花。
褒衣博带:“褒衣博带”原是对中原华夏民族一种传统儒服的称谓,“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是石窟造像中国化的表现。

↑ 龛沿为装饰图案,下部为供养人,龛座部分明显是后世重绘。

中心柱的另外三面龛:

均为上下两层,有影塑菩萨,部分已毁。

影塑:影塑是彩塑制作的一种方法,它需要用泥土、细砂和麦秸做材料,用泥范翻制,表面经过处理,然后敷彩。通常背面粘贴在墙面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较高的浮雕,主要用以衬托主尊造像圆塑。本展二层有影塑实物展出。


这三面龛梁为卷草形,龛柱束帛,仿木建筑。

中心塔柱窟前为人字坡,常读为“披”,应该是上一代老先生的口音问题。人字披上一般绘制如下图案:

(西魏431窟 )

模仿木构建筑,这是椽子,上面绘制的M形纹饰叫金釭纹,模仿连接木头的金属构件,有出土实物。
(博物馆中的金釭)
金釭纹:木构件连接还不用卯榫的时候用金属连接,有相关出土文物。
椽子之间叫望板,这里绘制的是天人持莲花。

(洞窟装饰位置效果示意)

↓ 这个288窟的说法图,根据形状就是绘制在人字坡下方两壁位置:

这幅249窟的说法图,也是西魏洞窟的典型壁画。

佛立姿站立莲花之上,上有华盖,飘下节状流苏,两侧为协侍菩萨,上有四身飞天,两身西域式飞天,赤裸上身,正面向观众,两身中原式飞天,衣带飘飘。释迦牟尼指间有蹼,是佛祖三十二相之一,从营造角度实际是石雕的手指容易断裂,增加手指之间的联系受力。

288窟白衣佛

白衣佛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中共有五尊白衣佛,乃佛教艺术中罕见的形象。因为袈裟就是不正色,不能用纯色,先确认壁画原始就画的是白色,为什么会出现白衣佛,有说这是佛影,有说这是末法时代弥勒的象征。
(北魏254窟中心塔柱后面西壁墙上正中也有白衣佛)

西魏部分还有一个复制洞窟,大名品285窟,由于展陈空间限制,在二楼展出。

北周

290窟有莫高窟最大篇幅的佛传故事画,达87幅之多,就是画在人字坡位置:

太子擅长摔跤,力大无穷可举起大象

射箭能连穿七鼓

故宫犍陀罗展上的摔跤和举象

白马逾城:

具体可以看下知乎上的一篇文章:

296窟有五百强盗成佛

以一当五,军队剿匪,骑马的正规军与五百强盗激战

当然是被剿灭,受佛渡化皈依

后面有更知名的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

301窟睒子本生

我第一次通过临摹壁画把这个本生故事看清楚了,

睒子带着父母在山林间修行,黑衣为父、红衣为母,睒子带着器皿采摘果实,供养父母。

画面右侧是国王出行狩猎,跟九色鹿一样,也是两侧分别展开双方情节,向中心式构图。

↑ 就把披着兽皮的睒子当成猎物给射死了

↑ 父母抱着儿子哭泣,国王表态供养二老,这时候天神来复活睒子
佛教徒出家就是断绝原有社会关系,这还要带着父母出家,睒子本生故事是典型的佛教中国化、和儒家孝道结合的喜好。

(故宫犍陀罗展上的睒子本生)


428窟是北周最重要的一个窟
也有降魔图

儿子劝父亲的场景:

也有舍身饲虎图,

这一幅比起254窟少了一些悲悯,甚至比较卡通。

虎逐兔、虎逐鹿才是狩猎,三王子是在演习,射的是靶子。

饲虎图就比较血腥

最后成为尸骨

而254窟艺术化处理为完整身躯(见上文)。
最后一个画面不是舍身饲虎故事

北朝壁画里的山水是山比水多,山多呈三角形,装饰性明显,还能起到故事画情节分割的作用。
(原始壁画)
428窟的法界人中像:

法界人中像:“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将佛教所谓的三界六道画在卢舍那佛身中(三界不是天地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青州造像里也有法界人中像的圆雕,最著名的法界人中像就是美国弗里尔美术馆C位的那一尊石雕。

(莫高窟446窟的法界人中像)

小字脸:肉色中混合的铅白、铅丹,根据混合的多少不同,有的由红色变成灰色,有的直接变成了黑色,壁画现在的样子大部分是灰色的肌肤,粗黑的轮廓。起初在白色眼球上描绘的两只眼睛和鼻梁,经过岁月的磨损,线条遗迹的消失,两只眼睛和鼻梁在脸上显得更加突出,就像是用白色书写的汉字“小”字,因此称之为小字脸。

这个单元有几尊立像:

北魏248窟:

还有一尊盛唐的胡跪供养菩萨:

我们总结一下,敦煌北朝洞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流行中心柱窟形,包括随之产生的人字坡、平棊装饰;二是建筑和装饰上具有浓厚的外来风格,前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颜色以土红色为主,风格比较粗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力士,比如荷花有的就是一个圆圈。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