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榻老街“印象”

 黄之中 2023-08-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早在1000多年前,商榻是个小村落。宋元年间,为小集市,明初遂成集镇。崇祯年间,商榻初具规模,观音堂、三官堂、老街相继建成。集镇前圵中心,东起店前街,西至西鑫桥,东西延伸。镇上有作坊、客栈、肉庄、辗米、纱布厂。解放后,发展很快,有油店10家,药材店1家,杂货店4家,茶馆6家,南货店3家,豆腐店3家,肉店3家,什货店1家,酒店2家,烟纸店5家,面店2家,糖果店2家,饭店1 家,米行3家,布店3家,蒸粉店3 家,木器店4 家,碾米店2 家,烟铺店2 家,鱼行1 家。

清光绪年间,商榻镇上,程家纱庄,很有名气。当时,镇上两家糟坊,一家孙世昌、一家任泰昌,生产黄酒、烧酒、曾挂牌名:“苏州门外双塔店”,光绪年间,生意非常兴隆。六十年代,商榻古镇,原貌还在,跟江南其它古镇一样,白天老街,十分热闹。商榻老街,左右店铺,一雌一雄,呈“一线天”,鸳鸯建筑格调形式。大凡江南古镇,建筑不乏,秦砖汉瓦,粉墙黛瓦。长街门店,廊腰缦回。宋元明清,推崇兴建寺庙,十分盛行。讲究风水,小桥流水。早时候,商榻区域内,有二十多座庙宇。

早晨集镇,市河驳岸下,停泊过夜船上,炊烟袅袅,吆喝声声。各路商船,过淀山湖之余,一路顺便,来到商榻下榻。早时候码头上,赶集船只,五花八门,盛况空前。这些做小生意乡民,通常从四面八方,摇船过来,河道上,橹歌咿呀,桨声欸乃。若顺风顺水,扯起篷樯,倘若遇到逆风,只能摇船,甚至背纤。作为商业集镇,明清时期,商榻古镇,最为鼎盛,商人、商船、赶集驿站,下榻之地。像江浙皖地区,水上货船,往来频繁。浙江一带,民间做土特产小生意,摇着乌篷船,赶百里水路,一江春水,呼歌而行,来到异乡,集镇、村庄,上岸后,摇起担子,串村走户。有卖香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咸菜苋、计划经济时期,让人吃出了乡愁,吃出了无限的念想。

五八年,大跃进,公社成立,从大食堂、到大锅饭,当时乡村人,主要靠种田,做生意不多。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不影响出工,通常情况下,乡民们,一早抄起篮子,去赶集,排队买肉、顺便买几根油条、大饼。早晨挺热闹的,集镇市河,驳岸下,有张麦钓、张丝网渔船、也有放鹭鸶、划着双桨小舢板。像淀山湖里,捕捉的银鱼,雪白如银,银鱼煎蛋,味道鲜美,早时候,才二三角一斤,鳑鲏鱼、穿条鱼、更便宜。

原先商榻老街上,明清古建筑,古民居,也是比较丰富的。作为商业集镇,市河两岸,那些颇具影响力,老字号粮仓、豆腐坊、酒作坊、糟坊商铺,小百货店、茶馆、剪布店、肉店、粮油店、渔行、木业社、铁器店、裹筒匠店、手工编织店铺;老街店面、也有大饼、油条、阳春面、馄饨;后来,有了大礼堂,老邮政局、银行等。六十年代,集镇旁边,一条古老楠木平板桥,横跨老街,东西市河。七十年代初,还不通车,出门去上海、青浦、或朱家角、商榻轮船码头,一天两班客轮,沿着市河,出莲湖港,进入淀山湖。过了湖,从关王庙附近,进入九曲港,第一站轮船码头,就是朱家角,再到青浦。

早时候码头上,船只特别多,除了农船、渔船、也有传统绷筛扎筝、磨剪刀、烊菜刀、裹筒匠、换糖船。跑江湖货郎担,上岸后,挑起“换糖担”,一路吹着笛子,摇摇晃晃,串村走巷,努力地吆喝着。逢年过节,集镇上,村子里,热热闹闹,生意兴隆。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副换糖担,看起来虽小,扁平玻璃柜内,什么忆人片、针线宝呀、百雀灵、木梳、剪刀之类;还有敲糖、棒糖、粽子糖、山楂片、话梅、橄榄、纸酸饼,像敲糖之类,都是跑江湖人,自己亲手做的,那年月,聪明江湖人,出尽了风头。

商榻老街,早时候茶馆店里,生意红火。据长辈们回忆,泡一壶,上等红茶,才一角五分钱,茉莉花茶,绿茶,八分钱。商榻镇,位于淀山湖畔西岸,典型的鱼米之乡,吴根越角之地,商榻老街,曾经繁华过。改革开放后,新街崛起,老街退居边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乡村人,最大的消费,就是买房子、造房子,现在商榻码头上,大抵都是楼板、砖头、黄沙、石子、等船只,记忆中,那些做传统生意的船只,已经看不到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