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泰 | 策略:​A股进化论——全面注册制后的生态再审视

 天承办公室 2023-08-02 发布于江苏

全面注册制后的首季度(23Q2),A股在供给/需求/交易端三大维度呈现六大边际变化。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活跃资本市场”,或从供给/需求/交易三维度协同发力,资本市场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

供给端: A股新旧资产加速更迭;AI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硬科技化进程加速;民企含量(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下同)略波动,近期或迎政策关切。

需求端: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加速,主题型ETF或为核心驱动力,公募降费+机构化程度加深的长期趋势下指数化投资或迎发展良机。

交易端:沪深300年化波动率接近成熟市场,A股换手率回落;IPO首发表现进一步市场化。


核心观点

全面注册制后首季度A股生态呈六大变化,方针定调下或从三维度发力

全面注册制后的首季度(23Q2),A股在供给/需求/交易端三大维度呈现六大边际变化。供给端:A股新旧资产加速更迭;AI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硬科技化进程加速;民企含量(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下同)略波动,近期或迎政策关切。需求端: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加速,主题型ETF或为核心驱动力,公募降费+机构化程度加深的长期趋势下指数化投资或迎发展良机。交易端:沪深300年化波动率接近成熟市场,A股换手率回落;IPO首发表现进一步市场化。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活跃资本市场”,或从供给/需求/交易三维度协同发力,资本市场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

政策透视:“活跃资本市场”或从供给/需求/交易三维度协同发力

十八大以来仅4次政治局会议提及“资本市场”,其中19、20年强调制度建设,22年侧重“保障平稳运行”,23年7月首提“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或从供给/需求/交易三维度协同发力。供给端:引导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贯彻《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需求端: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落实改革措施——规范私募发展、启动公募费率改革、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释放汇率预期管理强信号,以稳定外资信心,引入中长线资金,推动A股机构化/国际化/长线化进程。交易端:完善短线交易监管制度,维护资本市场交易秩序。

供给端:注册制时代全面来临,AI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

23Q2 A股供给端呈现三大边际变化。①巩固全球第二大权益市场地位:23.04首批主板注册制10支新股上市标志A股全面进入注册制时代,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数量稳步提升;②AI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近期AI催化不断,大模型加速迭代/算力需求旺盛,驱动硬科技市值占比突破35%,新经济含量近七成。7.6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AI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新经济/硬科技含量有望进一步提升。③“中特估”叠加Q2经济修复动能放缓背景下,民营经济含量小幅回落,7.14中央发文明确“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求端: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幅度较大,主题型ETF或为核心驱动力

截至23Q2,中国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达19.4%,提升至美国约2010年水平(Q1:18.5%/08年水平)。主题型ETF或为核心驱动力,“中特估”背景下首批央国企ETF发行,AI演绎下多家头部公募密集申报算力基础设施主题ETF,存量方面TMT类ETF份额/净值增长均居前。向后看,7.8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机构管理费率逐步走低或为长期趋势;随机构化程度加深,主动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或逐渐提升,叠加23年以来A股资金面偏存量博弈,主动公募小幅跑输沪深300指数,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基金或凭借其低成本/高流动性迎发展良机。

交易端:23Q2波动率进一步接近成熟市场、换手率回落、IPO市场化推进

A股交易端与供需端的“进化”同步发生。①波动率及换手率双双回落:20年以来沪深300年化波动率逐渐看齐成熟市场指数,截至23Q2沪深300与发达市场指数的相对波动率大幅回落至4%(Q1:11%);换手率回落至276%(Q1:301%),或与Q2海外流动性预期反复/经济修复预期转弱有关。②IPO市场化再推进,23Q1 主板注册制开闸以来A股IPO区间破发率增加至19%,23Q2进一步上升至26%,或表征打新策略更加注重资产质量而非高中签率;首发表现更加接近正态分布,Q2 A股首日涨跌幅频次高峰出现在-10-0%区间组别,环比Q1进一步向成熟市场形态靠拢。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改革进度低于预期,全球风险偏好大幅回落。


正文

供给端,23Q2呈现三大边际变化

第一,新旧资产更迭加速

23Q2全面注册制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

23Q2,内陆股市继续巩固全球第二大一体化权益市场地位,内陆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A+B持续增长,A流通市值环比小幅回落2023年4月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上市,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注册制试点阶段过渡到注册制实行阶段,主板注册制的全面落地或意味着权益资产供给有望进一步加速。横向比较,截至23Q2,A+B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股;环比Q1(68.6亿元),23Q2 A股流通市值小幅回落至67.7亿元,或主因Q2经济修复内生动能减弱,股市量能回落。

图片

图片

23Q2流量法下中国非金融企业直融比重提升至10%

2005年至今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总体提升,逐步缩小与银行主导融资型发达经济体的差距直融比例的高低,尤其是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经济体风险共担意愿如何、创新驱动环境如何的核心指标之一党的报告二十大作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部署,为优化融资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3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服务质效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完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融资服务机制。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于23年7月22日举办的科创金融大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健全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融占比或成为“活跃资本市场”从供给端发力的重要举措。

以流量法计,环比Q18.5%23Q中国直融比例提升至10.0%2005-2016年,中国直融占比提升速度较快从不足5%提升至近30%2017年,宏观政策强化金融防风险,去杠杆、控风险、强监管的背景下,直融比例一度回落至7%;2018年至今,直融比例基本在17%一线震荡,23Q1下降至8.5%,Q2小幅回升至10.0%。

图片

存量法22Q4中国直接融资比例小幅上行36.9%,相较于过往A股阶段底部附近的直融比重抬升明显学界通常以(债券价值+股票市值)/(债券价值+股票市值+债权价值)估算存量直接融资比重,由于存量法受股票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我们对比A股处于阶段底部时,直接融资比重的变化情况。14Q2、18Q4、22Q3三轮A股跌至阶段底部时,中国存量直接融资比重分别为28.3%、32.0%、36.6%,底部逐步上抬,22Q4上升至36.9%。与银行主导融资的德日对比,当前中国存量直接融资比重与2012年左右的德国相当,约为当前日本的70%左右(日本在50%~60%之间波动);与资本市场主导融资的美国对比,当前中国存量直接融资比重仅为美国的一半(美国在70%上下波动)。

图片

资产证券化率是衡量资本市场容量及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广义资产证券化率相当于2010年左右的美国、2015年左右的日本。以(A股+香港中资股合计市值)/名义GDP衡量中国广义资产证券化率,当前约为88%,高于德国(47%),显著低于日本(128%)、美国(158%),与2010年前后的美国、2015年前后的日本相当。资产证券化率受到股市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我们同样对比14Q2、18Q4、22Q3三轮市场阶段底部,中国广义资产证券化率分别为68%、72%、79%,仍有明显的上升空间。

图片

2019年以来,资产优胜劣汰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落脚点之一,2020年底退市新规发布后,A股退市率逐步升高,但距离美股、港股等成熟市场仍有距离。19年、20年、21年、23年,注册制分别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主板逐级推进;与注册制相搭配,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对上市公司维持上市存续状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原有的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的基础上,增加规范类强制退市,且强化了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的上市存续标准、取消了原有的退市过渡状态(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缩短了退市整理期。

在更严格的退市新规下, A股退市率稳步上升,以新规发布日2020年12月31日为分界,新规前(18Q1-20Q4)年化退市率为0.4%,新规后(21Q1至23Q2)区间年化退市率提升至1.0%。但与美股、中国香港等更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退市率水平或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18年至今美股年化退市率为8.3%,港股年化退市率为2.5%。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AI浪潮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

环比Q1,23Q2新经济占比稳步提升,硬科技市值占比突破35%

环比Q123Q2 A股新经济硬科技市值占比进一步提升,AI赋能新经济/硬科技发展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环比Q1,23Q2 A股新经济(消费+TMT+高端制造)占比由63.3%上升至63.8%,硬科技(高端制造+部分TMT+部分医药)由34.4%上升至35.2%。23Q2 “AI+”催化不断,大模型加速迭代、算力需求旺盛成为A股新经济化/硬科技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催化因素。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AI与先进制造业融合,AI有望进一步赋能A股新经济及硬科技发展。此外,人形机器人迭代、多模态大模型成果显著,今年的IROS已将具象智能作为重要主题,高端制造或迎增量需求。

图片

图片

2022A股海外收入占比创新高,核心拉动由低附加值品种向中高附加值品种切换。据WTO,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从2019年的13.2%上升至2022年的16.4%,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我们从上市公司财报中看到,出口品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也在上移。22年年报显示,A股海外收入占比首度突破10%,为历史新高,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后的海外收入占比为17.2%,也为历史新高。2005年至今,A股海外收入占比出现过三轮较快的增长区间,核心拉动品种从低附加值品种向中高附加值品种切换:①2005~2007,核心拉动为重工业(机械设备、建筑装饰),②2013~2017,核心拉动为小件可选消费(电子中的消费电子和面板、家电),③2021年至今,核心拉动为大件可选消费(电力设备、汽车)。

图片

横向比较来看,A股海外收入占比相较于发达经济体仍有显著的提升空间。上市公司通常代表一个经济体中规模较大的企业群体,因此,上市公司层面的海外收入占比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应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位置,与经济体的人均GDP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若按照美国路径,人均GDP上升至2.5万美元,A股非金融石化的海外收入占比需要从现在的17%提升至23%左右若参照西欧路径,或需要提升至30%左右。

图片

工程师红利开始向核心资产映射

A股硬科技含量的提升,本质是工程师红利在上市公司层面的映射——2019年中国研发强度首次超过欧盟,当前沪深300研发强度相当于美日德2010年前后的水平

图片

图片

尽管宏观及A股核心资产研发强度有显著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口质量红利、工程师红利尚没有充分释放,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仍然距离G7为代表的强发达经济体有相当空间,对应当下的要素改革——从土地及资本、人口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增长模式——仍然任重道远。截至2021年末,中国劳动力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只有19%,美国、G7经济体均值分别为50%、44%,在全球有较大规模的经济体中,中国劳动力受高等教育水平与巴西、南非相当,略高于印度、印尼。

图片

图片

第三,环比Q1,23Q2民营经济含量小幅回落

环比Q123QA民营企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小幅回落至45.5%“中特估”叠加经济修复动能放缓背景下,23Q2国央企自由流通市值占比提升,民企市值占比则相对回落。2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肯定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需求端,23Q2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

A股机构化程度趋势上行,23Q2主题ETF驱动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加速

23Q1,机构投资者持股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已过50%

美联储口径下,2000年之后美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60%~70%之间波动养老金和公募基金的长足发展是美股机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的经济部门分类体系下,部分国内的对冲基金、私人信托也算在家庭部门中,实际的个人投资者直接持股比重区间,大概率要低于30%~40%

图片

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23Q1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已过50%,相当于美股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2015年起,A股机构化进程加快:①2015~2016:私募产品发行加速,从业人员规模也快速扩张,“公奔私”现象频现,主动私募管理规模的扩张带来机构化的第一波浪潮;②2017~2018:16年底深港通开通、17年A股“入摩”+“入富”,外资通过陆股通系统性增配A股,成为机构化的核心推动力;②2019-2020:公募重仓资产连续两年大幅跑赢宽基指数,叠加理财收益率下行,居民资金借道基金入市,公募成为机构化的核心推动力;③2021年至今,外资净流入放缓,公募发行份额减速,但量化私募迎来快速发展期,推动机构持股占比进一步小幅上行。截至1Q23,以自由流通市值计,个人投资者直接持有A股49%的市值,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为51%,其中公募最高(15%),私募(13%)、外资(9%)、险资(6%)次之。

图片

23Q2,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接近至40%,与韩国、中国台湾股市接近

伴随着A股机构持股比例的上行,A机构交易占比也在稳步提升2008~2015年,A股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变动不大,基本在10%-20%区间内波动,个人投资者贡献的股票交易额占比高达80%-90%;2016年之后,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明显趋势上升,当前接近40%,与韩国、中国台湾股市基本相当。近一两年来,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上升速度加快,或也与机构高换手的量化投资产品规模扩张相关。

图片

环比Q1,23Q2 A股指数化投资占比提升加速,主题性ETF市场升温或为核心驱动力

环比Q123Q2中国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加速且大幅提升至美国2010年左右水平(23Q118.5%2008年水平23Q219.4%主题型ETF市场升温或为Q2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提升的核心驱动力。“中特估”主线催化下,多只央企主题ETF密集上报发行,5.13年内首只央企主题ETF——华泰柏瑞中证央企红利ETF启动“比例配售”,5.15首批3只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开启认购。“AI+”驱动算力需求旺盛,二季度多家头部公募密集申报算力基础设施主题ETF;存量方面,中证机器人ETF、中证大数据产业ETF、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等TMT主题类ETF份额/净值增长均居前。

向后看随机构化程度的加深,主动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或逐渐提升,叠加23年以来权益资产的资金面环境偏存量博弈,主动公募小幅跑输沪深300指数,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基金的高指数相关性优势或凸显。2023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即日起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多家基金公司相继宣布下调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机构管理费用率逐步走低或成长期趋势,叠加海外成熟市场的指数化发展经验(2022年年底美国指数化投资比重为48%),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型基金凭借其低成本/高透明度及高流动性或迎来黄金发展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3Q2 ,A股外资成交占比提升

环比Q123Q2 A股外资成交占比进一步提升。2016年底深港通开通后,外资逐步入市A股,持股及交易占比趋势上升。持股方面,以自由流通市值计,16Q4~23Q1,外资占比由3.2%增长至9.0%,当前国际化相当于1995年前后的日本股市、2002年前后的美股及中国台湾股市;交易方面,环比Q1的11%,23Q2外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12%,当前国际化水平相当于2002年前后的韩国及中国台湾股市。

参考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外资持股占比的“稳态”水平(15%-30%),A股的外资持股比例仍有相当的上行空间。2015年后美股外资持股占比大致稳定在15%上下(近一两年有一定上行趋势,是否进入“稳态”尚不确定),2014年后日本外资持股占比大致稳定在30%上下,2008年后中国台湾外资持股占比大致稳定在25%上下。目前来看,中国金融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仍然是被低配状态,外资向中国资产增配进程预计尚未结束。

图片

图片

环比Q123QA股与美股的相关性边际走弱,或源于中美政策周期的错位A股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也体现在与全球主要指数的相关性上,中期内,A股与美股相关性逐级上抬,23Q2边际走弱。以滚动3年月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衡量跨市场相关性,2007年以前,A股与美股走势关联度不高,相关性长期在0附近;2007~2013,A股与美股相关性中枢上升至40%左右,呈弱相关状态;2017~2021,A股与美股相关性上升至60%左右,呈中等或较强的相关性,这一阶段也基本与深港通开通、A股“入摩”+“入富”、外资趋势性增配A股的区间一致。2022年以来,A股与美股相关性边际走弱,23Q2进一步回落至18.5%(Q1:22.3%),或源于中美政策周期的错位。

23Q2港股与A股的相关性环比持平仍为港股与全球主要市场中的最高相关性组合A股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也为港股生态带来了明显变化,尤其是2016年深港通开通后。同样以滚动3年月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衡量跨市场相关性,2016年起,港股与A股相关性超越与欧洲、日本股市的相关性,2020年起,超越与美股的相关性,2022年中之后,超越与新兴市场(除中国)的相关性。23Q港股vs A股滚动3年月收益率相关系数维持70%附近,为港股与全球主要市场中的最高相关性组合。

图片

图片

资金长线化起步

发达市场中,外资、养老金、险资是典型的长线机构资金。总市值口径下,截至23Q1,美股市场上,这三类资金的持股占比分别为18%、10%、2%,典型长线资金合计持股占比为30%;A股市场上,外资、养老金(A股目前养老金类投资者主要为第一支柱——社保)、险资的持股占比分别为9.0%、1.7%、5.5%,典型长线资金合计持股占比为16%。与美股对比,A股资金长线化水平的“缺口”主要来自于外资和养老金。其中,A股国际化进程已卓有成效,外资持股比重在趋势上升通道,养老金的入市,还处在较早阶段。从居民资产负债表角度,也能得出类似结论,养老金机构的负债端——居民保险类资产,在中国居民资产中的配置比重过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投资者已充分意识到中国居民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不足,并由此推演公募及私募基金的长期发展空间。事实上,除了基金配置之外,中国居民保险类资产的配置缺口似乎更大,对应养老金产品的长期发展空间同样(甚至更加)可观。

去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税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证监会同步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进程正式启动。根据前述文件规定,个人养老金账户一年的缴纳上限为12000元,据统计局,2022年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约1.4亿人,若全部申购且按照顶额缴纳,对应1.7万亿养老金资金年流入,若其中20%直接或间接投向A股市场(参照美国,根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21年末,美国养老金资产规模合计约39.4万亿美元,养老金持股规模为6.1万亿美元,直接或间接权益投资比重约20%),对应3400亿元的A股市场年度净流入量。以北向资金作为对照,2014年底沪港通开通至今,北向资金年均净流入约2200亿元。近期证监会正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以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权益投资实际比重,进一步贯彻落实“活跃资本市场”的部署,A股长线化有望加速。

交易端,23Q2波动率/换手率双回落,IPO市场化再推进

23Q2波动率/换手率边际回落

环比Q1,23Q2 沪深300与发达市场指数的相对波动率大幅回落

环比Q123Q2沪深300与发达市场指数的相对波动率大幅回落A波动率基本与发达市场指数看齐2004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波动率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而A股波动率处于长期下行通道,23Q2沪深300与发达市场指数的相对波动率进一步回落,自23.03的11.0%大幅回落至23.06的4%。

图片

图片

23QA股换手率显著回落276.15%Q1301.49%Q2经济修复预期转弱/海外流动性预期反复有关中长期来看,与A股机构化程度逐步加深不相符的是:15年以来A股长期换手率水平并未出现明显趋势性下行,过去5年A股换手率均值为259%,是美股124%的两倍、日股101%的2.5倍、中国港股56%的4.5倍,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A股机构投资者规模提升幅度最大的部分来自于私募基金,其次为公募基金,①近年来,部分主动公募及私募基金换手率提升,②非主动类的公募、私募基金中,量化产品的比重近年来快速上升。

环比Q1,23Q2大盘股折价度小幅扩张

A股大盘股相对中盘股、中盘股相对小盘股长期大幅折价,23Q2折价度环比有所扩张以PETTM剔负表征估值,2005年至今,沪深300较中证500平均折价53%,中证500相比中证1000平均折价25%;2018年至今,大盘股折价程度有明显改善,沪深300较中证500平均折价度收敛到37%。23Q2大盘股折价程度环比有所扩张,沪深300较中证500折价度小幅上升至42%(Q1:40%),中证500相比中证1000折价度上升至23%(Q1:18%)。

对比境外,大盘股的大幅折价并非是成熟市场“常态”,或反映当前A股“壳价值”仍存以PETTM剔负表征估值,2000年以来,标普500估值中枢与标普600基本持平,美股大小盘股基本“平价”,且23Q2大盘股估值表现大幅溢价(溢价度73%;2011年以来,MSCI中国大盘的估值较MSCI中国小盘平均高38%,中国香港大盘股相对小盘股甚至有一定估值溢价,且23Q2溢价度提升至40%。诚然,中国香港市场小盘股流动性不足有其市场自身的特殊性,但美股与A股面临的资金面条件类似,其大盘股并未大幅折价,或反映当前A股小盘股的高估值中依然隐含部分“壳价值”;随着投资者结构的“三化”(机构化、国际化、长线化)和全面注册制的施行,这一局面或许会有所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23Q2 IPO市场化再推进,首发表现分布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

23Q1沪深主板注册制开闸以来,AIPO破发率趋势上升,打新策略更加注重资产质量23Q1以来A股IPO区间破发率增加至19%,23Q2进一步升至26%,或表征打新策略更加注重资产质量而非高中签率,打新中签不再意味着“躺赢”。23Q2 A股IPO首发表现接近成熟市场,2018年至今,美股破发率为29%,中国港股则为37%。

随注册制全面落地23QA股首发表现分布进一步成熟市场形态靠拢,更加接近正态而非偏态分布18年以来,A股首发股价表现分布呈现出较明显的“负偏态”,首日涨跌幅频次高峰出现在40%-50%区间组别(绝大多数IPO首日涨幅锁定在45%左右的涨停板)。随注册制逐步推进,23倍IPO市盈率限制逐步取消,A股首发表现更加市场化:23Q2 A股首日涨跌幅频次高峰出现在-10-0%区间组别,环比23Q1进一步向成熟市场形态靠拢(美股、中国港股首日涨跌幅频次高峰均出现在0-10%区间组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风险提示

1)资本市场改革进度低于预期:若资本市场改革进展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无法及时落地或收效甚微,A股生态变迁的趋势或受到影响;

2)全球风险偏好大幅回落:若全球风险偏好大幅回落,资金避险需求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或将趋缓。

相关研报

研报:《A股进化论:全面注册制后的生态再审视》2023年8月1日

王以 S0570520060001 | BMQ3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