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可以从读书中学习点什么? 66/156

 任公子成事派 2023-08-02 发布于河南

对于书,大概会有这样三种态度:

一种从来不读书,除了被迫阅读以外从不主动读书;一种会在被动阅读之外,会主动寻找喜欢的读物阅读;另外一种则是沉溺其中,处于不能自拔的状态。

我们可以从读书中学点儿什么?

一、获取信息

这种信息是指我们所未知的所有内容,它包括不认识的字、未学过的词、初次见的新句式、新的方法等,但凡能够提供新认知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信息。某种意义上讲,阅读就是为了获取这一部分信息。我们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无非是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信息,是靠我们自身探索所得,非常有限;间接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认知面。

当我们的信息积累的足够多,信息和信息之间就产生了紧密的关联。这种紧密关联的信息,就形成了知识体系。一篇主题的文章是一个小知识体系,一本书则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多的知识体系紧密关联到一起,就构成了专业知识领域。我们每个人的竞争力强弱,就取决于每个人知识体系的多少。

知识体系越多的人,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同样的问题下他们速度会更快;在同样的时间下,他们解决的问题会更多。所以,他们会被人称赞为专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二、学习方法

读书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的过程。在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从不同的媒介中获取良好的解决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借助于读书呢?如果仔细对比两者的差异,你会发现在读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是一个系统的成体系的方法论。而我们所运用的互联网手段,则是零星的碎片化的知识。当然,系统化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对零星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成体系的知识最大的优势是让你从原理上深刻认知碎片化知识所呈现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和所以然。不少人会拿着某本书的只言片语奉为圭臬,甚至一些人会对某一两句鸡汤的话具有谜一样的疯狂执着,但从整体来讲,确是讲不通的或者有条件限制的。这就是碎片化知识和系统知识的区别。

一本书是一个主题系统,它既包含理论的部分,又有可操作的部分;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过去,又有未来。因此,书中所讲的系统,是可以让我们从理论的体系中思考出新方法的途径。

三、学习观点

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特别是从多个维度,多方面入手去看一个问题。一个人越是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他越是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思路决定出路。

四、洞察逻辑

事物所呈现的表象是我们所说的知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观点,从观点出发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方法,而所有这些之间的关系则是逻辑。你会迷惑于为什么处于初、高中时期的学生习惯于大声背诵,而不步入工作阶段的人却很少背诵也能记住内容,那是因为他们切换了记忆轨道,开始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和推演知识产生的原因。因此,他们无需死记硬背就能有一个强有力扎根的记忆抓手。

掌握了这一层,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只需要很少的信息量就能推演出很庞大的体系,甚至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谋篇布局就是它的逻辑;一本书的框架结构,行笔线索就是它的逻辑。如果讲一个模式,这个模式的整体架构就是它的逻辑。

我们学习逻辑,是为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快速掌握已知的模型,让我们能够迅速适应它;而我们如果学会了构建逻辑的逻辑,我则会在复杂的变化中构建起无数个为我们服务的运行逻辑。可以这样说,文章背后是文章构建的逻辑,流程背后是流程组成的逻辑,模式背后是模式组成的逻辑。

欢迎交个朋友

个人微信号|共同成长 一起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