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同谪黄州的张梦得拿出珍藏的郭忠恕画作《楼居仙图》请苏轼欣赏。 郭忠恕(恕先)是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以楼观图闻名于世。尽管无法得见苏轼所赞画作,但从存世的郭忠恕作品中,亦可见其作品中楼观之细腻生动。

 苏轼在为此画题赞时,还专门为画家写了一篇翔实的生平小传,文笔生动。经由文字所能感受到的,是五代末至北宋初期一位才华横溢、却始终与世俗背道而驰的艺术家的风采。甚至在某些片段上,郭忠恕就像一位活在宋代的李太白,成为永远骄傲的仕途绝缘体。根据苏轼的记述,郭忠恕是洛阳人,七岁就参加了童子举考试。五代后汉时期,郭在湘阴公门下为官,和同事发生争执后,辞官而去。到了五代后周,郭被召为博士。赵宋代周之后,郭又和监察御史符昭文产生矛盾,被贬出京,之后一直官运不畅,他索性放弃仕途,在陕西、河南一带游荡。更有意思的是,郭在一路上遇到的人,无论贵贱,都以猫称之。游荡的路上,如果遇到美丽的风景,郭就会停留十几天,有时连续好几天不吃饭也没事。这个人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酷暑时他不会出汗,严寒中凿冰洗澡。(遇佳山水,辄留旬日。或绝粒不食,盛夏暴日中,无汗,大寒凿冰而浴。)郭的个性鲜明到了有些乖戾的程度。遇到有人求画,他会很生气地离开,可如果是遇到他想画的东西,就会主动创作。陕西有一个附庸风雅的财主请郭作画,每天以美酒相待,又拿出一匹白绢,希望郭以娟成画。公号:无犀之谈宋代一匹布大约长13米,若要成画,不知需耗费多少功夫。说来真是好笑,郭在白绢的一侧画了一名小童,手执风筝车线,然后将这车线穿越整条白绢长卷,再在绢布的另一侧画了一只风筝。财主勃然大怒,好家伙,您这儿拿我开涮呢!立刻绝交!郭也不在乎,走出豪宅,来到市井,与贩夫走卒饮酒做乐,好不热闹,喝到兴起,大呼:和我能玩儿到一块儿的,就是你们这些朋友!(时与役夫小民入市肆饮食,曰:“吾所与游,皆子类也。”)太宗即位后,亦闻郭之盛名,再次将其召入宫阙,在内侍省艺术部(押班)一个叫窦神兴的宦官领导下工作。有一天,不知哪根筋出岔了,郭把自己的胡子全剃光了。此后,郭纵情于酒肆楼台之间,而且满口议论朝政,毫无顾忌,终于激怒了皇帝,将他发配登州。 始至今已两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