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洋战场-2.开战前日美两国国力对比(三)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8-02 发布于广东

日本人为什么会去挑战当时世界上的第一霸权大概有这么四个原因。

  • 日本海军思维的僵化和战略思维的短视。在《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这本书里,对日本海军当时的一些弊病介绍的很清楚。总结到一块就两个字“科举”。科举制度可以选出很优秀的官僚,但是选不出干事情的人才。海军学校里学习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战争,比别人好一点的在校成绩在将来的提拔方面会带来优势;军舰上的军官们首先考虑的是别出事情,因为日本军官多,军舰少,出了一次问题就一辈子翻不了身;出去作战,要是三支舰队的长官军衔和资历相同,那就按照毕业成绩排队,谁成绩好谁当司令。(进攻荷属东印度一仗)

  • 军国主义的盲动心理。日本海军在此之前,已经和中国和沙俄各打了一次海战,两次都是在劣势的情况下起死回生。日俄战争虽然俄国人的波罗的海舰队转了半个地球、太平洋舰队被封在港口里,日本也仅仅是险胜;甲午战争日本赢得并不轻松,清朝海军的巨舰大炮思路是对的,日本人虽然赢了这一仗,自己也很快把小船快炮改成了巨舰大炮。而且当时随着欧洲战场德国人的胜利,

  • 美国人的绥靖政策和退让。在珍珠港之前,日本人已经攻击了一次美国军舰。让我们中国人感到屈辱的是,这一次攻击发生在长江上,具体地点是南京附近,时间是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的头一天。美军炮艇“珀内”号内河炮艇载着美国驻华使馆的最后一批撤离人员和一些西方记者拉着美孚石油公司的三条驳船从南京开往重庆,刚开出就和英国炮艇“瓢虫”号一块被日本飞机轰炸,炸沉后又有日本汽艇用机枪扫射,“珀内”号舰长被炸伤,两名美国水手和一名意大利记者被机枪打死。事后美国人的做法居然是息事宁人,虽然当时船上的记者拍摄的影片连日本飞行员的脸都能看清楚,罗斯福却命令把照片删除,按照日军误炸处理。

  • 资源枯竭的原因。当时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几乎是全方位的制裁,日本的石油和钢铁来源已经枯竭,日本侵华战争中70%的石油,90%废钢,都来自美国。不打仗,光消耗,日本人也挺不住。

第五个原因,这个原因在以上四个原因之外,是个大家都说不出口的原因。美国人不希望日本依靠中国的资源成长成一个大国,否则太平洋上就会出现一个和他们分庭抗礼的国家,这是美国人绝对不能容忍的。昨天的日本,今天的中国,美国人的基本原则没发生任何变化,一定要打压太平洋的西岸。

当时日本的国力和美国人相比如何呢?先简单的看看军费支出,然后我们从钢铁和石油两个方面着手简单介绍一下。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钢产量是世界第一,占全世界总的钢产量的一半左右,

石油方面,但是中东的石油还有没被发现,美国是世界第一的产油国兼储油国。

图片

6 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分布

最大的那一块是美国,占了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中东的石油还没有被开发,所以很少;在上方正中间有一条很细以至于几乎看不到的线,那是日本的石油产量,紧挨着它的是德国的石油产量,光看这个图就知道日本人和德国人打赢二战的难度了。

石油的产量如此悲剧,那么人工合成石油呢?

图片

14太平洋战争期间石油产量(单位:万升)

请大家仔细看,在金字塔的最上边有一点点几乎看不到的尖端,那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自己的石油产量,中间有一小段很小的地方,那是日本自己的人工合成石油,这个产量相对于从东南亚运回的石油可以忽略不计。而事实上,拜美国潜水艇所赐,从东南亚运回的石油相对于日本的消耗,也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

15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计划和实际运回石油的数量(单位:万升)

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到了1944年日本从东南亚能够运回的石油已经比计划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而到了1945年,虽然战争打了八个月,实际上运回来的石油基本是0。到战争结束,日本的石油储备已近枯竭,要是按照美国人的作战计划1946年春登陆的话,日本人只能在原地呆着作战。

日本运回来得石油急剧衰减还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出来:

图片

17 战争期间日本海运量的变化

按照1942年的海运量为100%,到了945年,海运量就只有10%多一点了。为什么呢,看看日本船舶的吨位变化就知道了。

图片

21 战争期间日本船舶吨位的变化(万吨)

这是战争期间日本吨位的变化,只能用杯具来形容。当然战前他们可不是这么计划的,下面这张表是他们战前计划和战争中的实际情况的对比。

图片

22 战争期间日本方面的预期和实际生产及损失情况。可见损失远远超过预期而新增生产量很低。

对战争的预期和实际情况的差距能有这么大,中国有句成语可以很简单的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自不量力”。

图片

13 太平洋战争期间不同部分油料的消耗(单位:万升)

这张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石油的消耗,可以看到陆军的消耗是最低的,民用的消耗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是因为已经压缩到了没法再压缩的程度了,而海军的消耗到了944年有了一个明显的下降,原因是大批的军舰和飞机都已经在太平洋海底了,自然不用消耗油料。

图片

18 战争期间钢材的供应量及分配(单位:万吨)

这张表是战争期间日本钢材的分配,可见大部分钢材都分配给了军用,民用船舶没有钢材,也就没法造船。不能造船,美国的潜水艇还在帮忙,东南亚的石油就运不回来,石油运不回来军舰和飞机就只能歇菜,军舰和飞机歇菜,那就只能看着美国人在太平洋上猖狂。这么一个恶性循环,终于把日本送到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战后的日本曾经对参加二战的世界各国的能源占有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其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片

1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对各参战国之间能源分布的对比

这张图只能显示一个大致的相对比例,相对值并不精确,只能作为参考。不过当时美国比其他参战国的总和加起来还差不多倒是接近实际情况,最上方中间最小的那一部分是日本,紧靠着它的那一小块是德国。

这是国力的对比,军力上的对比就更没法看了。

图片

16 不同年份美军军力和日军军力对比,以日军军力为1,美军对日军的倍数如上。

日本差距最小的是飞机,1944年的时候是1:3.2,差距最大的是坦克,1943年美国坦克产量是日本的80多倍,造船量是十几倍,这仗实在没法打。

反映到战略物资上,就是这张表。

图片

19 1944年日美两国战略物资对比

用个啥词来形容这个比例呢“惨不忍睹”。

国力和军力的差距反映到了战场上,就是这个情况

图片

20 日美两国陆军武器装备对比

(美军为各种师平均值,日军为精锐师团)

好吧,除了人数上日军的精锐师团能够接近美军的师的平均值外,剩下的只能用可怜来形容。别忘了,太平洋上的美军,还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加上这些,日军的惨状就没法看了,而且,因为后期不济,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饿死的还要占一大部分。威克岛是美国跳岛战略被跳过去的一个岛,美军曾经拦截了一艘从威克岛往日本本土运伤员的医疗船,登船检查之后,美军军医认为一半人都不可能活着到达东京。

下面这张图是日本和他的两个主要交战国的飞机数量对比。缺1941年的苏联飞机产量和1945年的美国飞机产量。

图片

10 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三个国家之间的飞机产量对比

相对于这两个对手,日本的飞机产量也太惨了一点,而且因为铝的产量不足,日本飞机的质量更是差了好多。除了这些,飞行员的数量和质量和这两个国家都没法比,早期的优秀飞行员损失之后,后来的飞行员因为油料不足,训练水平低的要命。

既然日本人执意要打这么一场非输不可的战争,那么我们就简单的看一看这场战争的进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