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养生必先养心

 股与道十三篇 2023-08-03 发布于上海

    养心就是清除心中的怨、恨、恼、怒、烦,回宁静自然状态。心通气通经络自然通畅,精气神十足,人也就健康长寿。

   养生之道,乃是修心之道,因而使心达到或是出于何种状态,是养生之道的关键,《道德经》阐明心的理想状态是“至虚极,守静笃。”虚是形容心境本来是空明的状态,静是形容心灵不受外物扰动的状态,都是指心灵的自然状态。

    养生重在寡欲,放下心中的私利与妄见,虚其心,把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由后天习性而形成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等,统统回归到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的本性。

   下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黄帝内经》曰“心为君主之官”,心宁则体健,犹如国有明君,百姓安居乐业,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心神不安,性情急躁,为生病之主因。心为君主之官,主宰五脏六腑。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气足精充神旺,气足精充神旺者,身体抵抗力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百病自除。

  养生不需要繁琐的理论,名贵的药物,先进的西药,复杂的修练。关键在于心,能否遵循养生之道。道家主张性命双修,身心二者是互通的。心解脉开,脉开心解,也就是身心双修。道理明悟了、完全通达了,心的境界达到了……也就是想开了,身体经脉也自然就通了、开了。养心不仅延年益寿,而且能让病人重回健康。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高明的医生强调养生,未病先治;普通的医生卖药治病。医术再高明,也不如让人不生病高明。治未病就是养心祛病,最关键是养心,情未发而治之。

  “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形”“外”是指身,所谓“内”是指心,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人有精、气、神三宝,其中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而“神”在三宝中最重要,可以主宰精和气,因而养生必先养心。

      21世纪将是个“生命科学”的世纪,当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人却越来越迷茫,反而各种疾病也随即而来,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灾难,人类会反思真正追求是什么?精神富足将会越来越被人类重视,一个“养心”的生命科学时代来临。如何养心?要做到四点。

1、修心养性

     儒释道文化中心都是注重于修心养性。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描写人们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是无数人向往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直指人的心灵的乐园。陶渊明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山野,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他认为的生命全部意义。陶渊明还有一首著名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是说,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什么样的变化,只要心静下来,不要过喜也不要恐惧,不要计较得失,该舍去便舍去,就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万事万物都不住心,陶渊明在修心养性方面成为国人的一个典范。

2、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要消除不良情绪首先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康长寿。心静下来了,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一片美好的景象,能保持每天快乐的人都是养心高手。

3、养心重在养神。

   心主神明,养神就是要心气平和,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心静神凝,神疑气定。

4、养心必养德。

   生活太多诱惑,能让人起心动念的,无不是名利得失,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养心须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养德才不会迷失,养德是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

    养心要保持心性平和,俗话说心在志为喜,因此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其实情绪就像水一样,人就像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情绪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因此,治病要治心,恶劣的情绪、忧郁的精神,对人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厉害。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好的心态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养心就是修心,放下欲望和情绪的干扰。养生是一种状态,神静心宁的状态;养生是一种习惯,防患未然的习惯;养生是一种生活,得失不惊的生活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