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谁都可以当奴才

 新用户36578gXR 2023-08-03 发布于四川

01
在中国历史上,大臣们与皇帝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皇权的至高无上,当然需要臣下们的服从,刘邦刚当皇帝时候,大臣们在下面用刀砍柱子,刘邦很是不满,后规定了一系列的规矩,规定君主礼仪,才让让刘邦觉得当皇帝确实是爽爆了。
后世封建王朝的君主们,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以维系自己的统治。
但没有一个王朝会像清朝一样极端。
我们在看清朝宫廷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里面的大臣自称“奴才”,这实际上是有待商榷的。清朝不每个大臣都可以自称奴才的,只有那些旗人,才可以自称“奴才,一般大臣是想称奴才都不行的,也就是常说欲称奴才而不得
《亦佳庐小品·官场称谓》里面记载:有清故事,汉臣奏事称臣,满臣则称奴才惟与汉臣会衔,始亦称臣非以满臣为卑,盖视若家奴,亲之之意;汉臣则较疏也。
这句话说的大概意思是,满洲的臣子称奴才,汉臣则称臣。满洲称奴,是将其当成自家的奴才,关系更亲密,汉臣则相对疏远一些。

02
奴才这个词,在历史上原本不是卑躬屈膝和顺从的意思,“奴”与“驽”原本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无能的意思。在西晋时候,刘渊骂成都王司马颖曰:“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颖不听我的建议,导致部队溃败,真是个蠢货!
李自成在洛阳俘虏福王之后,说:“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李自成这里当然骂福王是个蠢货,”就是一个意思。
但到了清朝,这就不一样了。旗人往往把自己当皇帝的家奴,所以大多自称自己为奴才,这是一种表达亲密关系的称谓。
鲁迅《坟·灯下漫笔》中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真是对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但皇帝们对“奴才”这个称谓的使用却是有要求的。
乾隆六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旗人张广泗上书的时候,自称为“臣”,乾隆对于一个称谓上的误差是极为重视,就下旨说:张广泗所请之事为私事,应该自称奴才,不应该称臣。乾隆的意见是,公事都称臣,私事的时候就称奴才。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乾隆帝再次重申了“奴才”与“臣”只是满洲旧例,与地位高低和身份尊卑无关。
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不过书臣觉字面冠冕耳,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且为君者,岂系臣下之称臣称奴才为荣辱乎。今天保马人龙之折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斥,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否或因为献媚,否或窃为后言,不可不防其渐。即如各部院衙门题奏折本,虽至微之笔帖式,无不称臣,又何用强为区别于其闲耶。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折公事,均著一体称臣。以昭画一,著为令。

乾隆为什么要长篇大论的讲这么大一堆呢?因为当时很多大臣,为了表示和皇帝关系很近,为了溜须拍马,所以在上书中,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都统统自称为奴才,这一点是乾隆所不愿意的,所以不得不多次对“奴才”的使用范围进行规定。

03
奴才的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谕:
君臣为千古定名,我朝满汉文武诸臣,有称臣称奴才之分。因系旧习相沿,以致名称各异。恭读高宗纯皇帝谕旨,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著一体称臣等因钦此。
称谓上的奴才到此寿终正寝!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