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803教学手记——谁能告诉我:学完必修上之后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晋诺工作室 2023-08-03 发布于江苏
当很多人在审视目前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是在原有的认知框架内思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永远看不到原有认知视野外的风景。比如,关于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等,这些教学肯定存在着本身的缺点与不足,但一定有它们独到的价值与作用。囿于自己原认知的朋友看到的则是其不足,比如与单篇教学的冲突、课时编排不搭配、教材编排无法应用等问题,其结论是维持单篇教学;而开放的眼光是看到这些理念与原来的单篇教学不同之处在哪里,它拥有哪些优点可供借鉴,从单篇教学向大单元转化的具体路径是什么等等,这是一种建设者的眼光与思维;这就会不断开扩其学术视野。
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学完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语文素养水平?
有几人真的想过这个问题?
有几个人心里清楚这件事?
有几个人真的考证过学生学了一学期后究竟学会了什么?
我相信,单篇教学论者一定是一篇一篇地认真教学了课文,可是最后他也难以说清楚究竟教了什么。尤其是这段时间,高考命题里出现了与教材相关联的几个小知识,就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学评一体化了。客观地讲,当我们根本不知道一学期、一学年、三学年要让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何以谈教学评一体化。与课本几个小知识点关联一下的做法,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浅化与谬解,会把语文学习重解引向死学死记的歪道上去。
教学评一体的前提是:学什么非常清晰准确。
而要清晰准确地界定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必达成的学养,就必须使用大概念,不然就难以对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作概括提炼。
严格地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最终的学习结论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运用,因此,威金斯、麦克泰等人提出了“理解为先模式”的大单元设计理论。所谓理解为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
首先,明晰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其次,要清楚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检测学生达到了这一目标;
最后,依据上述两点分析寻找恰当的教学材料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步骤。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的,而我们从老祖宗那里继承来的是学习一篇文章,从文章里感悟,通过感悟来慢慢提升综合水平。显然,这叫熏陶,不具有作为一门课程的的学科意义,它缺乏课程的科学性,因而,它的效果是模糊而缓慢的,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不清楚究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当然,有人说了,课标上学习质量测评不是列的非常清晰吗?
是的,确实列出了质量标准,可是质量标准的表述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不具有操作性;二是层次之间的差别无法掌控。
比如,水平2中的“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与水平3中的“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
这样的表述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作用,而且水平2与水平3的层次甚至颠倒。
但是,这只是美中不足,整体上看,“质量描述”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大单元设计的诸多大概念。但现实教学中,根本没有人关注“质量描述”,大家都把目光盯在一篇一篇的文本上。
让我们来看高中语文必修上学习任务的梳理:
 
这些学习任务都是分列于各文本之后,并未构成富有逻辑关联的课程架构,可以说是学到哪是哪,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老师一课一课地讲,讲完课文,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老师心目中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目标,学生心中更是一片茫然,到学期末连学了哪些课文都记不起来了。
最后的考试按照高考试卷的结构命一套题,命题者更不明了这一册究竟要测评学生的哪些读写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难道不应该改变吗?
其实,课标完全可以清晰地列出各年级各学段要达成的素养目标,不要搞含混其辞的文学式语言表述。在教材还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下,老师们可以依据这些目标,以教材为蓝本自编教学单元,以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大概念内涵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读写之中去的目的。这才是目前一线教师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认识。
语文的进步应该体现为学完一册书后,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学习所得,并能从行为上呈现出语文素养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步,大概念、大单元、“理解为先”等教学理念都有重大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