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店故事真不少

 梦回乡关 2023-08-03 发布于浙江

“眼看二十五六的人了,外面有多好?钱挣了多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趁早不如……”

那时,自己一心想跳出“林门”,父亲的劝言让我不再一意孤行。高中毕业后,山东天津东奔西走,打工的个中滋味品尝过。当我返回家乡,自己承包的十来亩玉米遭遇霜冻时,似乎变得走投无路。凭着先前上过厨师班培训,加之在县城羊肉馆做过零工,家有万贯,不如开个小店,于是脑海萌生了开店的念想。

(一)

九七年元旦刚过,与众不同的是,经实地考察,在没有更新店名,没有燃放鞭炮,没有声张待客,没有装修(简单粉刷),甚至连大哥都没有告知的情况下,盘下了老城镇街道文化广场对面的“子午岭刘师羊肉馆”。

性格倔强的我一旦锁定了某个目标,九头牛也拉不回,生怕告诉了会投反对票,当时父亲也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不是经商的那块料。

“刘师”的称呼虽未变,只是“老刘”换成了“小刘”。开了十几年羊肉馆的老刘师傅年逾七十,在镇上小有名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因身体原因才放手。思忖到一个外地人初来乍到,一旦更换了招牌,怕失去老顾客,重新开张吧,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也很难立足,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看也未必,不得已而求其次。

小店既小又很简陋,一间不足二十见方的平顶房作门面,四张桌子,二十来把铁凳,一组冰柜,一个吊式风扇,靠后是一间十五平方左右的厦子作厨房,厨房靠右留有一扇小门,是通向低矮且小的卧室,看上去很不起眼,却冬暖夏凉。

没想到,顾客饭后第一反应便问,我与老刘师啥辈分?是不是父子关系?一番解释后,给出“味道不错”的好评。表面上说是吃羊肉,其实是在品羊汤,一斤肉二三十元,一碗肉(三元五角)最多不过二两,还要看关系远近。不过,对乡下人来说,想吃饱又要吃好,最实惠的莫过于羊杂碎,既有心肝肺头肉,还有清血片,汇起来多半碗,两块烙馍再一泡,四元钱就能完全吃饱。


(二)

本地有“二月羊,扔出墙”的说法,许是这个季节的羊太瘦,膻味大的原因。年刚过,街道上各种生意都显得不景气,开酒店的、贩牛羊的、摆地摊的,与往日相比大打折扣,羊肉馆更是如此。

由于小店方位距老城中学百米来远,常有学生来喝羊汤,大都是一些住校生。一次偶尔闲聊中,与几个同学达成了由他们缴面粉我出力(蒸馒头、烩面、炒面等)的口头订餐协议,从中只收取少许加工费,羊汤自然白送。如此一来,他们成了我的常客,钱赚多赚少先不说,拉关系更重要。

起初生意由小妹帮忙,不到三个月出阁后,全部由我经营,在此期间,为我介绍对象的人多了,一月之后,经亲戚牵线与本镇同姓女子组建了家庭。至于谁主内、谁主外我们作了简单的分工,毕竟一家人,分工不分家。从事餐饮业往往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虽说辛苦,却不受约束,只要天天有收入,心里总感觉到充实。“小两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正如常来饭店吃酸汤面的二中学校李老师所说的一样。

用羊肉锅做面食之类膻味大,有人忌讳。店里便重新购置了锅、炒勺等灶具;同时在“刘师羊肉馆”招牌下的门帘上用红漆书写了“风味小吃餐馆”字样。

早餐除了卖羊肉包子、素包子、也有稀饭、油饼、麻花。为确保当日出锅的包子、油饼及时售完,每天早上去学校门口,或有集之日趁早上、下午端上一大托盘包子、油饼到菜市场、街道去卖成了我的“必修课”,不过一两圈下来也就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用商贩的蔬菜或瓜果兑换,菜也有了,食品也卖出去了,可谓一举两得。

炸麻花、油糕自己虽能凑活,只是样式不及别人花哨,拿不出手。聪慧好学的妻子,不足三天就从隔壁邻家小吃店里学会了新式搓麻花、炸油糕技术,且在店里销售特别快。由于饭馆地处文化广场对面,离商场不足百米远,妻子提议平时在店门口摆放些小孩喜欢吃的副食瓜果之类,我立马答应进货,利用有利地形,增加了额外收入。偶尔也邀一些熟人和亲戚朋友一起喝喝啤酒、适当炒上几个小菜聚聚,渐渐地店内生意有了好转。

经营好一个店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单卫生干净舒适,味好量足,价格合理,最最重要的是比服务,因为顾客是上帝。

“师傅有饭吗?来几碗羊肉面。”鸡汤刀削面我吃过,至于“羊肉面”开饭馆以来头次听过,就连在庆城羊肉馆时也未曾听到,何谈吃。当时未经多思,含糊其辞地用河南话结结巴巴回了句:“有——有。”

从嗓门大、后音重的问语中,我一口断定来的顾客百分之百是河南人,可能是从小与支边的河南人生活相处久了的缘故。也许有人怀疑祖籍陇南、出生在合水的我怎么突然一下说变就变了。其实为了适应环境,半个河南人也是河南人,到哪山要唱哪山歌吗。

“来来喝水……”随后递上烟。

“你也是河南人?”

“那是那是!”听我回答的很干脆,一个四十左右的高个子接上话茬:“一听就是河南口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生二熟,彼此彼此。

“油要旺,量要好,我们人可多,七八个呢,来这里谈个生意,做得好了,半月天气的饭都包在这儿。”

“中中!好不好,吃了就知道,保你满意!”我满口应承。通过一番交涉,所谓的“羊肉面”就是在肉量不减的情况下,适当加些面食(揪面片或刀削),每碗按5元标准下料,按照他们的要求我认真去做。对于生意人来说,诚信显得尤为重要。每天中午12点他们准时到店,羊肉面我也准备就绪,在时间上谁都不影响。有时,他们下午也来喝喝啤酒之类的,有说有笑,店内的氛围变得热闹起来。


(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年七月的一天,偶尔碰到两年前长庆石油一招羊肉馆的杨师傅骑着一辆军用三轮摩托车,携妻带女一家三口来小店光临,说是回老家看望老人专程路过。

“啥风把你也吹来了,做梦也没想到!”

“几年不见想了呀!还不是听老家那些人说,最近生意好吧?”

“瞎凑活,混个嘴,一天毛收入一两佰,怎能和师傅当年见个太阳收入壹仟多相比,还是油田上人有钱,吃肉论斤,二十八元一斤卖的挺快,这小地方喝碗羊腥汤还想让放几片肉,简直笑话,单位少,又没企业,卖给谁?”

“说也是。”

“塬上的大多数农民一年半月下不了几次馆子,除非把家里的鸡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卖了最多喝一碗羊汤,只有遇上过会唱大戏老年人才肯吃上一碗羊肉。”

“的确乡镇和县城不能比,县城房租、各种费用相对乡下要高出几倍,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缺点吗?”

“哈哈……”

“哈哈……”

几句家常之后,师傅要了他最爱吃的清炖排骨。不大工夫,三个人碗底朝天。

“味道挺不错,好好干,争取把店往大扩点。”

“感谢师傅夸口,有空常来,多提些宝贵意见!”

在长庆石油一招羊肉馆期间,因自己在烹饪这方面有基础,师傅对我十分看好也非常信任,一月之后,就把如何下料、煮肉、剔肉等诀窍全盘托交与我。

原因是十年前师傅和师姐双方父母都是同一个场的林业职工,与父亲都当过邻居;且师姐的父母在曹家寺原长庆石油农场时就从小看着我长大。特别是生活上给予了我极大关照,每天早餐不是小笼包,就是豆浆油条,每周六趁吃饭人少时便带我出外吃水饺、麻辣烫、火锅来调节改善我的伙食,如哪天生意实在忙不过来,就自个儿出外买好后直接带回店里,从没把我当外人看。

“收钱?”

“自家人,客气啥?我买单。”

哪料到,他们两个抢着要付费,被我一一谢绝。本想留下喝口小酒,听说家里有急事,下次再说吧!只好从命。临走时参观了我的小店和住处。

“徒弟可以呀,这小窝窝挺美的,论地形有地形,之前我就说开店准行,果不其然呀!”“一路走好,下次一定来哦!”

“一定一定,下次再来!”

说再见,自从送他们走后,二十多年也未再见。


(四)

那时开店不像现在各项杂费全免,不论大小门店所有证件必须齐全,一切费用按月足额缴纳,如工商费、税务费、卫生费等,一样少不了。连同房租费累计下来,每月开支不少于四百元。

最令人头疼的是,不是今天这个工商所来,明天那个卫生局,都得应酬。既然来检查定是想给你找事,因此得罪不起,茶足饭饱后,嘴一抹屁股一拍转身走人,和啥事没有一样。否则,饭店非让你休整几天不可。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生物本有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向大多数看齐,请“衙门”吃饭也是必不少可的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社会繁杂人情难料。生意上有时关系越近,事情往往越难办。有一次,遇见稍稍沾点妻子娘家亲戚的亲戚来店里买羊肉,张口要一斤,我有些迟疑,该不会是遇上大款?平时几乎没有称斤的,原价二十三元,优惠他二十元。谁知肉已上称只等付钱时,一句“没装钱,等几天再给”,说完想转身就走。

“慢点,亲戚毕竟是亲戚,没装钱就没装钱吧,只要有你这句话在。”说是几天就给,转眼几月过去,连个人影儿也见不着。直到半年过后某一天才来还钱,给就全给呗,兜里掏出十元钱说:“没有了。”哇!啥态度?心想城里人真个会砍价,这种拦腰砍价的做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小本生意又不是南方做衣服、卖家电利润有多大?连羊肉本钱都不够,还要倒赔。因当初打店时浑身只有四千元,除叁仟元转让费,仅剩壹仟元作了周转资金,手头比较紧张。“现在用钱紧张,实在不行再限你半个月给。”我的话音未落,他像是故意没听见似的,把钱往地上一扔,二话没说扬长而去,哎!啥事都让我遇上?自认倒霉!

都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可我这小店啥人也能遇上,醉汉除外。还有一次,遇上街道上四个看似社会混混的来店里吃饭,每人要了双份清汤羊肉,临走甩下一句:“不好意思,没装钱,下次再给!”

话说得挺好。可这种无赖拿他有啥办法?即便身上装着钱,嘴上也说没有?总之不想给,一副看你把老子怎么样的架势,纯属下三流,让人既可憎又可恶,钱虽不多,总觉心里不舒服。


(五)

许是与河南人有缘,第二年八月镇上过会的一天,店里突然来了七八个身披黄袍、灰袍和其他袍,头顶上有不等戒疤的和尚。胳膊带着佛珠,领头的长者身着橙黄色袈裟、眉毛和胡子全白,进门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生意兴隆?贫僧来自河南嵩山北少林寺,专程来弘扬少林气功,免费治病,行行善事!试试吧?”本身以前我就有偏头痛和腰痛。

“真不收钱吗?”我问道。

“出家人说话算话,信不信由你,试了就知道,我的大师兄慧能是正宗达摩祖师第二十三代弟子,几十年练就一身真功夫,曾上过央视综艺节目。”

反正不出钱,况且妻子回了娘家,脑子忽然像被施了魔法,怕啥?试就试,心里暗暗想着。

“能行”。

听到我发话,只见一个四十上下身装咖啡袍的中年人来到我面前:“坐在凳子上,背过身。”然后掀起我后背衣服开始运气,对准我的腰部穴位猛地发力,一声“吆”后,顿觉腰部一阵灼烫,像电流穿过麻麻的。

“有感觉吗?”

“有。”

“是不是觉得发烫?”

“是。”

“不骗人吧!这下感觉好一点了吗?”

“有点。”

我的如实回答正中他们的下怀。

“来,我给你再把一下脉。”长者一本正经地说。

一阵号脉之后,“对了,你的头痛由风寒湿热引起,气血不畅或肝气郁结导致;腰痛吗?是你精亏肾虚,需要进一步调理才行,来让这位大师兄继续发力”。

咋一听说得有些道理,“算了吧”!我不情愿地回了句。

“看你说的,得了病不治怎行?没听说过身体是本钱吗”?外地人全凭一张嘴吃饭,一般人说不过。

“行!”既然已经推了一回,再来就再来吧,我没加思索地应了句。

“治病治里不治表不行,治表不治里也不行。”长者边说边拿出一张黄色小方纸放在我面前,顶头印有“河南嵩山北少林邀请函”几个黑色大字,下文旨意是到北少林来参观,可以免40%的门票(每张100元)。乘我不备,迅速拿出一贴“祖传专治各种疼痛秘方”的膏药啪地贴在后脖颈椎处。

“别看它巴掌大,里面含有雪域高原产的灵芝、东北特产的鹿茸等十几味名贵中药材,寺院专用!有钱也买不到,药店里市面上没有!不用担心,再送两贴,钱不多总共100元,非常实惠!”

“不是不收钱?”我问道。

“对呀,气功治病不收钱,关键是膏药!还有到少林寺参观免40%的门票!”

长者果断的回复让我即刻呆若木鸡,方才意识到真的受骗了,怎么办?都是生意人,既要顾脸面也要顾门面,膏药已贴上,如何收场,算了吧!吃一堑长一智,崭新的一张大团结在“和尚”的软磨硬泡下就这样送了出去。

要知道那时的100元差不多能卖两袋面粉,足够我们两个月的生活,等于白白丢掉了一个后羊腿,我开始暗暗自责起来,恨自己当初为何这般荒唐?一时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平时,自己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脑子进水了?”如何向妻子交代,我变得一筹莫展,心想还是不说为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妻子回来第二天早上我穿背心时,无意间发现后背心上被膏药玷污的药迹,得知事由后,气不打一处来:“日子还过不过了?脑子让驴踢了!”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半月过去还挂在嘴上。

凡事都有两面性,生活真会捉弄人,往往好事有时会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虽说有病乱投医,不到一月天气,蹊跷的事发生了,几片膏药贴完之后,恍然感觉自己几年的偏头痛竟消失得无影无踪,腰痛病似乎也有所好转,至今让我百思不解。难道“气功和药物”发挥了应有作用,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前者,我得多多感激“和尚”,华夏中医果真名不虚传,如此一来,也算是因祸得福。


(六)

正当计划如何拓展饭店时,第三年腊月,老城镇街道贴出街面和商场统一规划新建二层楼的布告,临商场门面房限期一律拆除。倒霉呀倒霉!就连父亲给我们婚前买的两间砖木结构庵间房也在拆除范围之内。可惜商场地形了,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只好忍痛放弃。苦苦经营了三年的小店就这样在百般无奈中草草收场。短暂三年里,我收获了家庭,收获了辛酸,收获了友情,收获了历练,也收获了笑声和泪水。脚下的路还长,只要胸中有盏不灭的心灯,一切可从头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