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霞:夜深人瘦菊花肥 ——读《浮生六记》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浮生六记》的名号,我是早已听说,真正的第一次翻阅还是这两日的事。
(一)
       其实早就想看,还记得高中时的一次模考,一个填空题,问《浮生六记》的作者是谁。看到这道题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好像记得特清楚,然而一再思索、再思索,就是记不起。从那一天起,心中深刻沈复——《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沈复。

       后又读到其中的一篇《闲情记趣·童趣》,开篇篇第一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简要、直切、非同凡响。
       后文又写了两件事,一是,“夏蚊成雷……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读到此处心内不觉又惊又喜,将蚊狂舞于烟雾看作鹤唳无端,多么新奇、神似,小沈复眼中的世界果然非同一般。
       二是,“……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一件事更为精妙,不仅是明察秋毫,一朵花里一世界,而且用词特别精确,让人不禁拍案叫好。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多威猛的形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铿锵,后发现不过是只癞蛤蟆,不禁哑然失笑。接着,回过神来,捉住,鞭数十,扔往别院,干脆利落。一个孩子的绝慧、爱憎跃然纸上。

       《童趣》堪称经典,其中的语句、画面,细细品味,别有生机盎然。

       由此,对该书的敬服之情又增一层。

       再后来,读到李白的“浮生若梦,人生几何?”对“浮生”二字所渗透的虚恍、沧桑多了一点觉悟。好奇向往之情更深。



(二)
      又过了一段时日,再看到这个书名,忽然特别想看,多等一刻都是煎熬,于是下单,收书在怀,一气呵成,半日览完。
      其实,掩卷回思,久久郁结在心的那个人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
       林语堂先生曾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多高的赞誉,然而一点都不为过。她的才情大可同苏轼之妻王弗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之嫌。
      “芸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既能成诵”,后“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她四岁丧父,家徒四壁,靠一手精妙的女红养活一家,供弟读书。她的才气完全来自于自学自悟,无论在今在古都难能可贵。
        陈芸嫁给沈复后,育有一儿一女,两人共同生活的二十三年里,捉襟见肘的日子遍地狼烟。比萧红《商市街》的日子更见潦倒。然而因为有芸的陪伴,有芸的慧心兰质,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里才有清雅闲淡、清暖温柔的味道可供追忆、品品。沈复淡泊宁静的文人情结才可一时舒展。


      自古以来,才情绝伦的才女和温柔贤淑恪守妇道的妻子是一个矛盾体,但在芸身上,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婚姻生活方面,对于姑婆,敬心服侍,受到误解,宁愿委曲求全,不愿辩解;沉复之弟娶妻,女方家催要珠花,芸将自己的首饰主动供出,毫无可惜之情。倒对于破书残画极为珍惜。寻常小菜,一经芸之手必能化腐朽为神奇,鲜美异常。平常的家居、服饰,她更用一双巧手一颗慧心,打点得极为雅致、得体。将穷日子过得富足,这是一门艺术。
       对于插花艺术、盆景的堆叠、房间的布置往往有令人叫绝的妙法,如插花时,仿效画中的草虫技法,让虫“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见者无不称绝”,还有,教人做“活花屏”等,甚妙。

       她也是一个幽默风趣极为活泼可爱之人。一次,王二姑(沈复的干妹妹)陪芸夫妻去扫墓游玩,“芸见地下小乱石有纹”,甚喜,王二姑提只麻袋欣然为芸捡到许多,芸且捡且喜而戏弄王二姑:“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 还有女扮男装陪沈复去逛庙会,雇馄饨挑子为丈夫及其好友的赏花会整菜温酒,及病重、避难到乡下华夫人家,邻妇孺子皆来围观,她仍能戏称自己乃“渔夫入桃源”。

       对于文学,虽说是自学成才,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诗独崇李白,因李诗“活泼,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赋觉相如为最”;觉《西厢》“不愧才子之名,然未勉形容尖薄”。

       芸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然,一生漂泊,居无定所,身染血疾十年,家困无力彻医,病死他乡,死时四十一岁。一双儿女,女做童养媳,儿子长到18岁,也英年早逝。空有才情贤惠,结局如此,不能不说悲惨。那个时代,类似于此、甚至更落魄的肯定大有人在。珍惜当世吧。

(三)
       再说下沈复,字三白,闲散文人,喜喝酒会友、游历。一生可算穷困潦倒,靠卖点字画、偶做幕僚维持生计。留有一本《浮生六记》在世,就像很多人所说,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就是语言至诚至情至性,毫无掩饰。就算说到自己跟随徐秀峰到粤东做生意时的嫖娼,依然如此。还为自己“惟喜儿一人”专情而自喜。每逛妓院“呼余声不绝,余亦左顾右盼自顾不暇,此虽挥霍万金而不能致也”,言语之中极为自满享受,后被喜儿追念,还自鸣得意为“半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花船薄倖名”。在我辈看来,家有贤妻,他还如此如此,真是有点恬不知耻的味道。然而,再想想,陈芸曾费尽心机为他寻觅美慧而有韵致的小妾,临死前还劝他续弦。他老婆都如此宽容豁达,我们就不必赘言了吧。

       本书受人推崇之处还在于,他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及打心眼的尊重、赞赏。在妻子死后,他还能将妻子的寻常小事满怀深情的追忆成文,实属可贵。这在正统文学中,可算绝无仅有,在当世,也不多见。
       对于有人说,三白一生落魄潦倒,因其不争、懦弱、逃避、自私导致妻死子离。虽九悔未已,亦不足同情。确实,别人眼中的他又都可从他的文中找到确证。我不想为他辩驳,只希望大家从中有所启迪。


       《浮生六记》是一篇自传。所记的就是三白一生中一些大大小小的杂琐事。这种写文的立意在当时也算独到。语言精简、通俗、直白、利落、有声有色,读来是种享受。作为画家、文人,他的审美品味,他对盆栽艺术的见解、他对游历景观的描述,大有可供享用之处。当然,他的叙述也有点繁琐的赘言,也有炫耀显摆之嫌,然而,人家说的清楚“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况且,人家还带着我们穿越到乾隆年间的江苏,跟着他们夫妻二人——又吃又玩又学又览又喜又悲,够了。还苛责什么呢?


(四)
《浮生六记》经典语句: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弃。
        ——陈芸爱吃豆腐乳,有此语。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陈芸刺绣之暇偶作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芸死后,沈复用此语排解相思之情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陈芸临死之语。她期盼衣暖饭饱,一家团圆,偶有闲暇闲资能享受生活的些微从容,能与夫白头,为其操劳,能看儿女婚娶。

       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芸死时,沈复的心境


       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仰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沈复与友游黄鹤楼所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