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霞:卖灯笼小记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我早就想卖灯笼,在湖南的乡村。尤其临近元宵节的时候。

        一直都觉得,湖南乡村的元宵节,于孩子而言,简直太单调了。有什么好玩的呢?无非是吃了元宵就睡觉。日后他们回忆起来,不过是雁过无痕的寂寞和清冷。

        相比之下,我儿时的元宵节有趣好玩多了。除夕一过,亲戚走个七七八八,压岁钱收个八八九九,接着最有兴头的就是打灯笼盼元宵。我们村子南头有一家会做灯笼的。不知从年前还是年后的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家里里外外就堆满了成品、半成品的各式灯笼。有十二生肖的,有其它动物虫鱼的,无不活灵活现。先用高粱杆扎出动物的大致形状,再用各色的彩纸或糊或饰,于是,不经意间,尖利的刺猬出世了,威风凛凛的猛虎下山了,活泼可爱的兔子出笼了……

        那几天,天一擦黑,全村的孩子便从四面八方的各个门户里鱼贯出动,出家门,汇胡同,聚大街。南街北巷,远远近近,灯火呼应。大家聚在一块,不是攀比品评谁的好看,就是相互碰烧。风一起,小蜡烛的火苗一扑闪,自然烧坏的不在少数。有的男孩子提着灯笼像脱缰的野马,风一样,在人群里,穿来穿去,到处碰撞,手扎纸糊的灯笼,哪经得住这样的撞击,不是烧了就是散架了。烧坏的心有不甘,从兜里摸出一个捡来的炮仗,嗤啦点起,一个眼疾手快,“嘭”一声,炸开在别的孩子的灯笼里。烧坏灯笼的孩子抽抽噎噎哭着去告状,家长一面郑重安慰孩子,“别哭了,婶儿回来打他,三天不给他饭吃。”一面众人哄笑,“这孩子咋该弄赖哩,长大不定咋样儿……”

        十五的灯笼十六烧。灯笼烧尽,元宵过完,年味散尽,新年才算款步走来。

        为给我的孩子、其他更多孩子的童年留下点什么,年前,我从网上定了三十来个组装的灯笼。等等盼盼间,正月十三下午才到手。

        赶紧喊来益康益平能文,就着傍晚的暮色,对照说明书,心心念念地组装了几个。扒拉几口饭,拉着阿渡益康益平,打着灯笼就去村道上招摇。那晚的月色很好,然而,屋外的人并不多。加上,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真要搞点动静出来,我们反而有点缩手缩脚的顾忌,人多的地方,大家看了又看,脚步反而越撤越远。灯笼,勿自闪烁;我们的兴味渐至索然。原本决定招摇到永安桥,结果,半路,抄小路回家了。

        明天一定要到永安桥去卖,这样向孩子、向自己宣告。

        一大早,婆婆就一再断言,“乡村里谁要!送给我我都不要……”

        我偏就不信这个邪了。哪有孩子不好奇,不爱热闹的。

        吃过早饭,喊上益平益康赶紧收拾,该提的提,该装得装,还急急慌慌地写了一个小小的广告牌:“正月十五打灯笼。打灯笼,启智慧;添丁加口,除污秽。”

        招兵买马,浩浩荡荡出发。

        我给我的三个小兵许诺:灯笼呢,从网上买回来底价是八块一个,我们卖十块,谁卖出去一个,我给谁提成三块。三个小家伙喜不自胜。

        真的行在了路上,每个人都不禁噤若寒蝉。望见家有孩童的熟人,更是不敢答声,送也不是,卖也不好。于是,打着飞脚,闪着,躲着,避开了。

        内心的卑怯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肯定一个都卖不了。”几个小家伙一再泄气,相互打赌断言。

        “没关系,今儿上午我们的任务就是宣传,游行,让别人看见、知道这是灯笼;正月十五有打灯笼的习俗就好了。”我安慰他们,也安慰自己。

        其实,我和他们一样诚惶诚恐。我不善于交际,害怕人与人之间的交接。我知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将这次的叫卖行动进行到底。

        为解闷,边走,我边告诉他们灯笼背后的文化传统:

        古时候,元宵前后,新的一年开学,每个孩子都要提着一个灯笼请老师帮忙点灯,点灯即开光,也就是开启孩子的智慧,寓意学有所成。

        灯,谐音“丁”,添灯,添丁,传达着岁月静好,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另外呢?灯笼大多是红色的,又有火光,人言,小孩阳气弱,小鬼小怪常来缠身,所以,元宵节里打灯笼能驱邪祛病。不少地方还流行——外公舅舅要给新出生的外甥连送三年灯笼……

        一路上,也有不少人对我们打着的灯笼、武装的家伙什很感兴趣,甚至有三五老人上前,歪着头,对我们的广告牌细细品读,对灯笼也多加考究。问着:“这是孔明灯么?”“这是什么花灯呀?”他们认真的样子,很是可爱。

        到了目的地,我硬着头皮在路边找一处眼界宽敞的地界,故作镇静装模作样地又摆又摊,也照旧鼓起嗓子吆喝两声。

        孩子们呢?要么闷坐在凳子上,要么在一旁打闹。摊子边静悄悄的。

        这样沉默着,毕竟不行,于是,我又加码:谁吆喝得积极,给谁加钱。

        我又悄悄地传授他们一些秘诀:我们的灯笼是卖给小孩子的,只要看见小孩子,咱们就使劲吆喝,将他们吸引过来,不怕他们不买。

        三个孩子打起精神,零零碎碎地吆喝着。

        看见我们摆摊吆喝,周边的人也好奇着凑过来问东问西。东聊西答间,倒忘了什么是羞怯。

        有人买了一个,我的三个小兵欣喜若狂,挣着抢着去夺钱。生意渐渐有了,孩子们的胆量也渐渐大了,有负责专门吆喝的,有帮忙组装的,有帮忙收钱的。

        上午回去的路上,想着竟然卖掉了五个,大家都士气大增。一看见潜在的客户,都放慢脚步,变着花样,大声放肆吆喝。

        下午再去,卖掉五个;晚上再去,又五个。

        益平不禁感慨道:“妈妈,卖灯笼真好,又能写日记,又能赚钱,还能认识不少人。”

        确实,这何尝不是我有此行动的一个初衷呢?

        生活百态,良多趣味,尽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里。

        一见到小朋友,我们就停下来搭讪,不管他愿不愿意,就考他、告诉他与灯笼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遇见一对七八岁的双胞胎小朋友。临走前,我又指着灯笼回头问他:“告诉阿姨这是什么呀?”

        “是光。”再问,依旧如是答。

        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记住啦,是灯笼,元宵节打灯笼。一定要记住啦。”

        有一家杂货店的店主,没事干的时候,就围着我们的小摊转了又转,问了又问。周旁的几个摩的师傅怂恿他道,“给你崽买一个打打喽。”

        “我们不打这个。我们全家人都不打这玩意。”他斩钉截铁地笑道。

        然而,他的六七岁的儿子,一会过来看看,一会过来翻翻,一会过来问问,“阿姨,你做一个给我看看呗。”“阿姨,这张纸送我呗。”“阿姨,这个给我玩一下呗。”我一一满足他的请求。然而,最终,他还是缠着他的爸爸要来了十块钱,买了一盏,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一个奶奶请我去她家——帮她孙女组装一盏新灯笼。

        都是些三毛两毛的玩意儿。”奶奶走来走去地嘟囔,言辞里不无鄙夷。给钱时,也是很不屑地把钱随手甩到桌子上,虽然明明我就在她手边。

        我当做没听见也不去在意。和小女孩一起做,耐心告诉她灯笼的相关知识。临走,又送了她一个小礼物。奶奶见孙女开心,又有礼物相赠,脸上终于有了笑意。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想买盒灯笼,自己回去组装。

        他的妈妈不同意,坚持要买一盏组装好的,并一再跟我解释:“你不知道,要开学啦,还有好多作业都要补,组装浪费时间。玩两下丢开就算了。”

母子俩一时争执不下。

        我急了:“你真不是一个好妈妈,休息的时候组装,又锻炼了儿子的动手能力,又得到了休息。这样岂不更好么?”

        母亲总算让了步。

        走过一家门前,被一个年轻的宝妈叫住,说是买一盏灯笼送儿子过节玩。我们说话间,他四五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的走廊下极其投入地打着游戏。对我们的谈话声、叫卖声,完全充耳不闻。

        直至宝妈买下灯笼,喊了又喊,他才抬起头,过来问妈妈什么事。

        晚上,又在永安桥溜达一圈,正准备回去,凉风一起,大雨忽至。我们仓皇躲进人家的屋檐下。雨势稍减,风速冒雨疾行,回来,衣服尽湿。

        换好衣服,吹干头发,益平问我:“妈妈,我们今天是不是亏大了?”

        “怎么会亏呢?做生意的,哪个不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想想这一天的快乐和收获,你还觉得亏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