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痕迹,不朽的记忆——记参观“816工程”

 一葉一如来 2023-08-03 发布于广东


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816地下核工程2002年解密后被开发成了参观景点,成为了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16工程”镌刻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家记忆,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和精神符号。

最近,女儿给我说,想要带小孩去参观“816工程”打卡。我说,很好,让小学生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很有意义。

Image

415日,我们一行七人,女儿,女婿,外孙子,茂亚,何玲。上午从大学城出发,中午入住涪陵维也纳酒店。

Image

下午3点半,我们来到打卡地“816工程”参观,排很长的队,太阳直晒,来到洞口,一阵阵凉风吹来,缓解了炎热。

坐上观光车,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的思绪也被带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年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面临战争的威胁,我国在13个省、市,开始“备战”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核工业是重中之重,816工程”就是其中一个。

816工程景区,地处重庆涪陵白涛乌江东岸金子山覆地,是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一一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遗址,代号“816工程”。

1966年开始建设,总投资7.46亿元,至1984年停建时,己完成85%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工程长约20多公里。

816工程主体工程的开挖和被覆由工程兵建筑第54师负责,洞内类似主导洞共有19条,7号主导洞全长约400米,为人员通行导洞,此洞口可以应对原子和常规武器攻击。

816工程”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三线建设,也是己知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它集神秘,神奇,神圣为一体,聚合了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等诸多元素,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它是“地下长城、洞体三峡、三线绝密”,“世界旅游资源中独一无二、展古烁金的历史遗迹”。

816工程”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三线记忆,其所包合的自强自立,生生不息所代表忠诚奉献,代代相传。

816工程”,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

Image

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Image

在共和国风雨的历程中,一大批三线建设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一大批三线建设者们,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奔赴到了大山深处,当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突破和自我转型。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