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码未来:“数智”时代(二)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03 发布于上海

人与机器共享智慧共赴未来

1950年,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开篇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是'机器可以思考吗?’”几年后,人工智能这个词在一次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的60多年里,在逻辑求解、模拟决策、围棋竞技、无人驾驶等领域,人类不断见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度。

应该承认,“人工”这一限定词明确反映了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之初的人类视角。机器只是代替人类能自己完成,但又不必或不便自己完成的工作。人类往往对机器完成任务的潜在规则与实现路径了如指掌,似乎机器的人工智能天然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可控子集。

然而,图灵研究的“机器思考”并不该局限于此,机器是否真的能拥有“智慧”应该才是他最关心的。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术语技术委员会目前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正在开展“系统、智慧和数字”视角下的“智慧”定义共识协商。目前对“智慧”的特征达成的共识是“具有对信息进行解释,对变化进行识别和自适应,改进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特征也正是传统人工智能所欠缺的。

机器系统“智慧”的判定指标其实与人类智慧的特征相差无几。人能顺畅地加工处理环境信息,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同时还能结合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做出各种预测,以指导当前的行动,展现出高等生物的特性。无论是人还是机器,只要能拥有某些必备的核心特点,原则上都会被认为拥有“智慧”,也就是图灵所说的会“思考”。

“智慧”可能为人与机器共有,而并非人类独有。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单从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来看,机器的效率可以轻松超过人类。如果它还能将加工好的信息处理好,准确流畅地输出并交互,通过交互进行自我调适,就很容易超越人类个体。如果机器对信息的处理超过了人类个体,甚至是超过了小规模人群的总体认知,那么其“智慧”就足够凸显了。

那么如果“智慧”不再依附于人类而存在,机器会替代人类吗?如果会替代,那会是多大程度上的替代呢?人们常常以何种职业会因机器能胜任而消失,来作为衡量人工智能影响力的显性指标。可以肯定的是,技术逻辑简单稳定、容易高强度习得的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逐步替代而消失。这部分让渡给机器系统的工作,人类只需要确保技术伦理的正当性和信息交互的准确性等就已足够。

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机共存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可预见的“数智”时代,未来的人机共存会进一步走向“人机共享智慧”。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不应被定义为相互替代,而是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赴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智”时代所谈论的“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机器的人工智能,而是人和机器所共有“智慧”的存量与增量。

(作者:张晖,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