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行6 内蒙古博物院

 yanping420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内蒙古博物院和乌兰恰特大剧院

  每到一个地方,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每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过去和现在,在她的博物馆中有最集中的展现。2016年9月,我和先生曾去了西藏博物馆,2018年8月,我们去过新疆博物馆。今年8月24日,我们在呼和浩特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

  这一天是星期六,呼和浩特市区,风和日丽,瓦蓝的天空中飘洒着片片白云。博物院开馆时间为上午9点,我们从所住赛罕区酒店打车,路上交通顺畅,20多分钟后,来到位于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的内蒙古博物院前。一下车,我们就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撼。高台阶上,两边分立的现代化建筑和两侧大坡度的绿地;台阶之下的广场中间矗立着一个大鼎。整个场面气势磅礴,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极具视觉冲击力。

  参观内蒙古博物馆无需购票,只需要验实身份证。给参观者一张如同名片大小的白纸片,印有本人姓名、身份证首尾号码和参观序号。验票时工作人员每每收走,我试着问了一句,我可以留下作纪念吗?小伙子微笑默许,我赶紧收好两张“内蒙古博物院参观票”。票面左边有二维码,让我对内蒙古博物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来内蒙古博物院的参观者真不少,有老有少,有外阜的,有本地的。据博物院统计的数字,自2008年建院以来,日观众量最大达到13000余人次,年观众量达到204万余人次。

  据博物院的资料,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7年新馆建成后,原内蒙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也随之搬迁,2008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文物陈列展览是内蒙古博物院的主要职能。馆内12个陈列展览,构成了内蒙古博物院陈列展览的基本架构。其中 “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天骄蒙古”、“草原丰碑”六大基本陈列是重点,着重反映蒙古高原从“混沌初开”到草原文明起源、发展、升华的历史进程。另外还设有“北疆桦歌”、“高原壮阔”、“飞天神舟”、“石破天惊”等专题展览。同时,内蒙古博物院还设有“智慧文物”展厅,用数字化的展示手段,系统的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文物古迹与亮点的文物。(但是那天临时闭馆,我们没能观看。)

  内蒙古博物院以收藏古生物化石、契丹历史文物、蒙古族文物为具特色,院内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0件套。

  我在前几篇的内蒙行中多涉及呼和浩特的历史,此篇的主题是博物馆,更是离不开历史。不同的是,这次是走进内蒙古博物院现代化的场馆中,去了解中国北方的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去欣赏蒙古族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走进博物院大厅,楼上下共有4层。一层未设展厅,二层、三层、四层各有4、5个展厅,但并未全部开放。我俩用了4个多小时,依次参观了“远古世界”、 “文明曙光”、 “边关岁月”、“大辽契丹”、“天骄蒙古”、“高原壮阔”、“飞天神舟”等展厅,跟着蒙古族的历史脚步,探寻这一伟大民族曾经的辉煌和发展的进程。

  值得特别写一句的是,2017年,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辽代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8年,内蒙古博物院《天骄蒙古》蒙古族历史文化陈列,又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大奖。 

▲图1.呼和浩特东二环路,沿此路向北,去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北面尽头可见大青山。

▲图2.东二环路向西,转向新华大街。这是呼和浩特最繁华的大街之一。路口右侧就是内蒙古博物院。

▲图3.博物院广场左侧“内蒙古博物院”大石块。

▲图4.内蒙古博物院(左侧)和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是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纪念建筑,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建筑。这一组建筑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

▲图5. 2007年为庆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的“民族团结宝鼎”。(不让写出题写鼎名的人名,否则可能被删除或屏蔽。)

▲图6.参观博物院领票处。

▲图7.博物院楼内的走廊通道。

▲图8-12.“远古世界”展厅。这里是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现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变迁。尤其突出的是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有早白垩纪的禽龙类、戈壁原巴克龙、鹦鹉嘴龙、额勒斯台阿拉善龙的化石;有晚白垩纪的姜氏巴克龙、亚洲古似鸟龙点化石;还有在内蒙古二连盐池、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和阿拉善左旗查汗敖包相继发现的恐龙蛋和蛋窝化石。

▲图13-21.“文明曙光”展厅。这里陈列内容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早期考古学文化三大板块。内蒙古地区的史前文化被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展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遗址、乌兰沐沦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哈克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朱开沟文化、西岔文化。其中,距今五六千年的新时器时代的红山玉文化极为醒目。

▲图22-27.“边关岁月”展厅。这里是东周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陈列。从春秋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千余年间,在这片土地上,既有中原王朝设置 的郡县、长城障塞,又有北方游牧民族跃马扬鞭、逐水草而迁徙的遗痕。“边关岁月”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自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

▲图28-35. “大辽契丹”展厅。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发端于现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隋唐时期势力强盛,五代时期建立了强大的辽帝国。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宝机正式称帝,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辽圣祖时期,改国号为“大辽”。终辽一代,“契丹”和“大辽”两个国号并用。  契丹建国后,共历九帝,立国二百余年,先后灭亡后唐、后晋,吞并燕云,与北宋签订“檀渊之盟”,达到鼎盛。公元1125年,大辽国为金朝所灭,契丹遗族被分别遣散与大漠南北,部分部族成为金朝的属部遗民,并逐渐融入到女真、蒙古等其他民族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关专家学者利用现代DNA技术检测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拥有最近的遗传关系。因此,史学家认定达斡尔族为契丹人后裔。“大辽契丹”展厅是辽代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分为“契丹肇兴”、“因俗而治”、“开放交融”、“崇释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谜”六个部分,展出170多件套文物。   

▲图36-49.“天骄蒙古”展厅。这里是蒙古族历史文化陈列,展示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以时间为序,分为“熔铁出山民族初兴”、“逐鹿群雄汗国崛起”、“大元盛世多元共融”、“明清蒙古绵续繁衍”、“游牧风韵天人合一”五个部分。公元七世纪以前,蒙古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约九世纪西迁至不儿罕山一带,不断繁衍壮大。十三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了激烈纷争中的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缔造了蒙古民族共同体。成吉思汗通过编组千户,扩建护卫军,设置断事官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的统治体制。他和他的继承者又陆续南征西讨,使汗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其孙忽必烈则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元王朝,四海归一,边疆稳定,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蒙古族仍然生活在蒙古高原,他们将传承千载的游牧文化发展得日臻完善和成熟,而享有“天骄蒙古”之誉。

▲图50-54.“高原壮阔”展厅。这里是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有多姿多彩的内蒙古当代生态环境的画面,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分有“草原晨曲”、“大漠韵律”、“和谐发展”部分。

▲图55-61.“飞天神舟”展厅。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中国的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基地有四个,分别是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卫星发射基地,而中国的飞船回收地却只有内蒙古一个。

▲图62.内蒙古博物院外观。

▲图63.与博物院比邻的乌兰恰特大剧院外观。

▲图64.博物院和大剧院的正北,面对的是内蒙古科技馆。

▲图65.博物院和大剧院广场东南面,在东二环路口的是内蒙古美术馆。

  内蒙古博物院周围的建筑群,集中展现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明、文化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品位和高度。青城呼和浩特值得一来。

(写于2019年11月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