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行1 古都大同--书写在历史上的三代京华

 yanping420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山西省大同市的古城城楼之一。

  八月下旬一天,我们从呼和浩特出发,乘火车一路向东南行驶,经集宁,过丰镇。山地、丘陵开始由西、北、东向中南部呈阶梯状递降。大自然的神斧在阴山山脉以南、太行山脉以北,燕山山脉以西,吕梁山脉以东、凿出一大片开阔地,地理上称之为盆地。这片盆地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前沿。2300年前,在这片盆地的中心诞生了一座城市,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她有着不同的称谓,她今天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大同。

  不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地理位置让大同并没有像她名字那样崇尚和睦,富于理想,恰恰相反,而是成为了汉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群雄逐鹿的古战场。在这里,交战的双方既享受过胜利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苦果。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战国时期的赵国李牧,击败匈奴十万人马,威震塞外;汉朝李广、卫青、霍去病多次率兵和匈奴激战,大获全胜;唐朝薛仁贵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大破辽兵,凯旋而归。

  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惊人的相似之戏。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统领32万大军与匈奴对打,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于平城(大同)白登山达7昼夜。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向匈奴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史称“白登之围”。

  800年后的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北巡,被数十万突厥骑兵包围在雁门达一个月有余。无奈之下,隋炀帝派人向突厥可汗始毕之妻义成公主(隋与突厥和亲公主)求救。公主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始毕才撒军而去。史称“雁门之战”。

  时光年轮又旋转了800圈后的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25万大军出征漠西蒙古瓦剌,行至大同得报瓦剌已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明军即偃旗息鼓从大同仓皇退遁,可惜英宗身边没有陈平,也没有义成公主,只有宠信的专权宦官王振,他擅自更改撤退路线,终于酿成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被瓦剌骑兵追到并围歼,明军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几乎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在硝烟散去之后,并未给大同带来稳定和繁荣。而真正让大同进入黄金时代的是北魏王朝,统治这个王朝的民族,是来自遥远的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族拓跋部(相对其在匈奴东部而言,中原王朝曾称其为东胡)。1700年前,在黄河以北的地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和汉族大打出手,最终拓跋鲜卑技高一筹,后来居上,荡平群雄,统一了北方。同时吸纳了各民族的残兵败将,融合成了一个大集体共同生活。北魏王朝自公元386年建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至公元534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共149年。其中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大同)到公元494年再迁都洛阳,北魏王朝在平城(大同)定都长达近百年。这一时期是鲜卑族和北魏,同时也是大同最为骄傲和最为辉煌的时期。

  与大同结缘并使其成为北方一线城市的还有东胡、鲜卑族宇文部的后裔契丹人,以及来自东北白山黑水之间肃慎、靺鞨族的后裔女真人。这两个游牧民族先后分别建立了辽和金,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北宋和南宋分庭抗礼。出于相同的理由,进可攻取中原乐土,退可据守塞外草原,他们相继并一致选则了大同作为陪都。辽国的陪都西京大同存在了80年(公元1044年—1123年),金国的陪都西京大同存在的时间更长达103年(公元1123年—1226年)。在这180多年里,大同始终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延续着北魏带给她的繁华和兴盛。

  明清时期,大同的地位更侧重为军事重镇,尤其是明代,她是沿北部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为了阻挡契丹族旁支室韦的后裔蒙古人的侵犯,明朝军队在先人建起的那道饱经风霜的长城上不断添砖加瓦,增高加厚,试图让其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基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考虑,2010年9月,一个非官方的全国学术组织--中国古都学会将大同定为中国第九大古都。虽然这个说法并不被官方认可,但至少是对大同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毋庸置疑。

  大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的的煤矿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曾一度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这也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人们一提起大同,自然就会联想起煤矿。

  当我们从呼和浩特来到大同,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完全与我想像中不一样的城市。蓝天白云下,宽畅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修复一新的古城墙高高耸立。绿树成荫的道路,古典雅致的街灯,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古城魏都。

▲图1.大同火车站。

▲图2.3.4.大同市内主要街道之一,魏都大道。

▲图5-9.大同古城外看复建的古城墙。大同古城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按《大同府志》记载,现在的大同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就是在历代(汉、魏、唐、辽、金、元)旧城遗存上增筑而成。古城墙修复后,其本体长度7153米,略呈方形,城墙内面积约3.5平方公里。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

▲图10.大同古城永泰门。大同古城有四门,南为永泰门,北称武定门,东曰和阳门,西名清远门,四门之外均有瓮城。修复的大同古城,包括古城墙、护城河、城内文物建筑、古民居及传统街巷。

▲图11.12.古城永泰门内,从这里可以登上城墙,一览古城全貌。从古城的四个城门均可以登上城墙绕行。

▲图13.这里是永泰门内街。古城里有四条大街,分别对应古城四大城门,永泰门对永泰街,武定门对武定街,和阳门对和阳街,清远门对清远街。

▲图14.古城外护城河的桥上。修复后的古城墙上,除了建有城楼,还有月楼、箭楼、望楼等,非常壮观。

▲图15.古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称作“四牌楼”,建筑为木结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四牌楼曾是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但于1954年被拆除。2012年复建的四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

▲图16.17.古城内的鼓楼。古城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东西南北分别有太平楼、钟楼、鼓楼和魁星楼,与四门对望。

▲图18.鼓楼一侧街边的商铺。

▲图19.20.21.位于鼓楼西街的纯阳宫和石牌坊。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创建。WenGe期间,纯阳宫被毁。1999年后逐步修复,历时五年。

▲图22.纯阳宫正对面的建筑,没有标识,看似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有年轻人在此拍摄婚纱照。

▲图23.24.在鼓楼西街中端,回看鼓楼和纯阳宫一侧。

▲图25.在鼓楼西街中端,继续往西行。鼓楼街上很多店铺还在修建之中。

▲图26.鼓楼西街末端,这家古色古香的饭庄正在营业。

▲图27.古城内步行商业街。

▲图28.余晖下的大同市区(局部)。

(写于2019年12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