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的时候,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主要依据是资历、职务和战功,按照这个标准,最终评选出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在这次授衔过程中,不少人主动让衔,比如徐帅、叶帅、许大将和徐立清将军等人。同时也有人认为自己的军衔授低了,为此还闹了一些意见。比如四野悍将钟伟,就曾扬言要把勋章挂到狗尾巴上去。 还有一些朋友认为解方和萧克的军衔也授低了。但说实话,这三个人的军衔都没有低授。钟伟虽然担任过四野的纵队司令,在东北战场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但他的资历太浅,解放战争以前长期担任政工干部,战功稍显不足。而且四野大军进军广西时,他在青树坪遭到了白崇禧的伏击,损失很大。因此综合衡量之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是比较恰当的。 解方被授少将同样也不低,大授衔时四大野战军的参谋长不是中将就是上将,解方担任过志愿军的参谋长但最终却被授予少将军衔,因此不少朋友认为他的军衔授低了。但授衔的标准不仅仅是曾经担任过的职务,资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而解方在资历上是比较欠缺的,他没有参加过红军,也没有经历过长征。 当年大授衔的时候,除了国军起义将领之外,凡是没有红军时期经历的将领,最高的军衔就是少将。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解方的军衔也没有低授。再说一下萧克,他红军时期担任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初期担任过120师的副师长,单看资历的话最少也是大将。 但他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的表现却一言难尽,在120师干了一年多的副师长之后,萧克迎来了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前往平西一带开创新局面。当时冀热察挺进军管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平西、平北和冀东,堪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但遗憾的是萧克在这里经营了三年多,不仅没能打开新局面,最后连生存都成了问题。1942年的时候,挺进军的番号被撤销,萧克来到晋察冀给聂荣臻当副手。解放战争爆发后,他曾担任过华北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很一般,不久后职务被杨得志取代,之后萧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办军校上,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才接替刘亚楼出任四野参谋长。因此综合衡量来看,萧克的军衔并没有低授。 这次大授衔时真正被低授了的是谭友林少将,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为此还亲自向他道了歉。谭友林是湖北江陵人,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艰难生活。13岁那年谭友林加入了红军队伍,由于勇敢善战,多次立功,19岁时他就担任了红二军团第5师的师政委。第5师是红二军团的头等主力,师长是贺老总手下头号猛将贺炳炎(55上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谭友林来到新四军工作,担任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当时该师的师长是著名的战将彭雪枫,另外两个旅长分别是刘震和腾海清,55年授衔时刘震是上将,滕海清为中将。抗战胜利后,谭友林跟随部队进入东北。在长期的征战中,他多次负伤,伤势最重的一次子弹在身体中停留了两年后才取出。 到东北后不久,谭友林旧伤复发,只能留在地方休养,伤势稍有好转,他就提出了上前线的请求。但上级鉴于他的身体状况,没有同意,安排他先在地方上剿匪,等伤势完全康复后再上前线。就这样谭友林在地方上边剿匪边养伤,两年后重返前线。虽然剿匪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和前线打仗相比,战功就不是那么突出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职务的晋升。 从1947年8月重返前线到解放战争末期,谭友林才由师政委提升为39副军长。当时39军的军长是刘震,政委是吴信泉,副政委是李雪三。55年大授衔的时候,刘震是上将,吴信泉和李雪三都是中将。解放战争胜利后,谭友林又跟随39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再立新功。 从朝鲜回国后,谭友林进入沈阳军区任职,担任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属于正军级。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谭友林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了三枚极为宝贵的一级勋章。得知这个结果后,谭友林当年在红二方面军的战友王震、萧克、李达、甘泗淇、贺炳炎(都是55上将)余秋里、王尚荣和杨秀山(55中将)联名给总政写信,要求授予谭友林中将军衔。 如果按照级别,谭友林正军级授少将并没有问题,但如果把资历、战功和职务综合在一起衡量的话,少将就有点偏低了。所以王震、萧克、李达和贺炳炎等人才会联名给总政写信,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对此十分重视,他亲自找到谭友林谈话,并对他说:“友林同志,你的军衔授低了。凭资历、职务,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我向你承认错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对此谭友林却看得很开,他说:“跟这些战友比啥?和我同期参加革命的许多战友为革命早就牺牲了,我现在儿女满堂,还当了将军,知足了!”。将军风骨,令人敬佩。2006年,谭友林将军病逝,享年91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