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回乡祭祖,去寺庙烧香时问:朕需要跪吗?方丈妙答救下全寺

 四季视野 2023-08-03 发布于山西
朱元璋是古代历史中少有的“草根皇帝”之一,他幼年时因家庭极度贫寒,长期过着食不饱腹的凄惨生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谋生,期间受尽了地主的压迫。
后来,朱元璋的家乡濠州相继出现了旱灾、蝗灾,大灾之后又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瘟疫。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兄和母亲,在染病后因无钱医治先后离世。
最凄惨的是他和二哥朱重六,不仅拿不出买棺材的钱,就连一块给亲人下葬的土地都没有。邻居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了他们一块坟地,才让朱元璋的亲人入土为安。
朱元璋的窘境是元末时期,无数贫苦老百姓的一个缩影。他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前往位于凤阳的皇觉寺出家当和尚,说白了就是一名寺庙的苦力,期间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欺侮。
凤阳闹饥荒时,朱元璋不得不离开寺庙四处乞讨为生。在托钵流浪的三年中,给朱元璋的思想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为日后走上起义之路并登顶权力巅峰,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契机。
公元1352年,朱元璋因“私通义军”被迫还俗,投奔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自此走上了一条武装反元之路。
历经16载的南征北战,朱元璋从一个义军中的马前卒,一路凭借战功升为义军大帅、吴王,期间他广纳文武贤才,遵循“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建立了长达276年国祚的明朝。
这位放过牛、做过和尚、还要过饭的“乞丐皇帝”,一路历经千难万险、历尽各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坎坷,铸就了嫉恶如仇、泾渭分明的性格。
这个从草根阶层经过奋斗坐上皇位的“布衣天子”,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所以势必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但对老百姓却始终宽仁有加。
为此,民间有很多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时至现在依然经久不衰。朱元璋称帝之后,对家乡凤阳的乡亲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还曾创下了“三返凤阳”的佳话。
相传洪武十年,朱元璋一行人浩浩汤汤回到老家凤阳祭祖,在路过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时,朱元璋思绪万千,遂决定进入寺庙烧香拜佛。
方丈在得知皇帝陛下驾临寺庙时,立即率全寺僧人跪地迎接。当朱元璋大步流星走入寺庙时,正好看到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佛像,于是沉下脸来问方丈:“朕需要向佛祖跪拜吗?”
方丈与一种僧侣闻听此言,都被吓得冒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朱元璋是全天下的君主,他本人也是一个性格阴晴不定的人,一旦回答错误,全寺庙的僧人都将惹上杀身之祸。
按常理来讲,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根本不需要给佛像下跪。但如果直接这样说,似乎又是对佛祖不敬,但皇帝问话方丈又不敢不回答。
于是,方丈思索片刻之后对朱元璋说道:“皇上爱民如子,为了减轻天下老百姓的负担,制定了一系列的宽和政策,对农民更是轻徭薄赋,您就是天下臣民心目中的活佛。”
朱元璋听到这里阴沉的脸色已然有所缓和,只见方丈继续说道:“皇上您身为活佛,并不需要向佛祖的塑像下跪。”
朱元璋见方丈回答得如此巧妙,心中不觉对他产生了几许敬佩之意。于是,他对着佛像拜了三拜,又给佛祖上了一炷香,然后对着方丈说道:“方丈此言甚好,应该重赏!”
说完之后,朱元璋便率众离开了寺庙。而方丈也凭借机智过人的回答,获得了一大笔香火钱,后来他用这笔赏赐扩建了寺庙,这座古寺因为有了朱元璋的驾临,香火也越来越旺盛了。
一旦方丈的回答有半点闪失,那么以朱元璋的性格,势必会对寺庙大开杀戒,甚至还会一怒之下拆掉这座古寺。
朱元璋之所以会对这座寺庙的方丈发难,皆源于他少年时期在黄觉寺当小和尚时,寺院里的和尚都不拿他当人看,无论他每天干多少活、挨多少累,最终还是会成为众人的眼中钉。
在闹饥荒的时候,让年仅17岁的朱元璋外出游方化缘,说白了根本不管他的死活,这也让朱元璋对寺庙与和尚都产生了很大的怨气,更对自己曾经做过和尚讳莫如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