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了诸葛亮后,刘禅杀了2个人夺权,却也为亡国埋下伏笔

 四季视野 2023-08-03 发布于山西

公元263年,成都的百姓们惶惶不可度日。

就在不久前,魏国率大军来袭。姜维前往剑阁抵挡钟会。却没想到,另一个魏国大将邓艾却冒险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

随着后续兵力赶到,此时邓艾的军营绵延数十里,杀气冲天。

就在成都百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城门开了。为首一个肥胖的男人,用绳子绑着自己,身后还有辆车拉着一副棺材,缓缓向邓艾军营走去。

军营门口,邓艾高坐马上,颌下长须无风自动,意气风发。以寒门出身,兢兢业业数十年,终得这灭国之功。

因为,成都城走出的那个男人,正是蜀汉之主刘禅。

“亡国之君刘禅,特来向将军请降。一应卷册、财物、皆已清点妥当。还望将军约束士卒,勿要伤及百姓。”

随着刘禅的这句话,由刘备、诸葛亮心血浇筑的蜀汉,就此灭亡。

扶不起的阿斗,就此成为刘禅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那么这位被认为是庸人的刘后主,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又为什么会在还有希望保住基业的机会时,非要选择投降呢?

乱世降生,历经危难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说服诸葛亮出山相助。

就在两人相谈甚欢,感情渐深,为以后的宏图霸业谋划时。刘备的妾室甘夫人,生下了一名男婴。

刘备为其取名刘禅,小名阿斗。看着胖乎乎的儿子,老来得子的刘备自然很开心。

此时的诸葛亮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孩子,会在日后让自己付出更多心血。

刘禅一岁多点的时候,曹操来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什么叫乱世。

建安十三年秋,刘备不敌曹操,带着手下文武和新野城的百姓,往江陵跟刘琦会合。行至长坂坡的时候,曹操麾下精锐骑兵追了上来。一通厮杀后,刘备逃掉,却把甘夫人和刘禅给留在了乱军之中。

还好赵云死命保护,让刘禅活了下来。

到了他五岁的时候,刘备已经跟东吴联手,在赤壁打败了曹操。随后占据荆州、长沙四郡,正在跟刘璋争益州。

刘禅不知道父亲正在鏖战的地方,会是以后自己的天下。他只知道,父亲走后,后妈孙尚香,常来哄他,说江东有多好玩,没见过面的外婆舅舅们多想念他。

刘禅跟着孙尚香上了船,又被赵云和张飞截了下来。

长坂坡的时候,刘禅还小。但这次,是亲眼看到了什么叫血肉横飞,什么叫乱世杀戮。

他应该是不太喜欢的,因为回到荆州后,还是那副没存在感的状态。仿佛只等着刘备给他打完天下,自己享受就行了。

他十二岁的时候,刘备拿下汉中、益州全境,晋为汉中王,事业基本稳定。

终于有时间,教育刘禅这个儿子了。

立为太子,悉心调教

公元221年,北边的魏国,曹丕即位称帝,再无汉室天子。

刘备这个以匡扶汉室当作品牌口号的汉中王,如果不称帝的话,无疑是低曹丕一头。所以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也即位称帝,改元章武。

刘禅,毫无悬念的成了太子。

当上太子后的刘禅,可没有之前那么清闲。刘备不仅让诸葛亮亲手抄写诸如《六韬》、《韩非子》这样的名家著作给他学。还专门在成都外的山上,划出了一片猎场,让人叫他骑射。

《寰宇记》有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处,刘主禅学射于此。”

很明显,刘备的目标,是让儿子文武双全。

刘禅是很听话的,让学就学。至于能不能学会另说,不管怎样,态度上是没问题的。

所以大家会发现,刘备从来没有过要换太子的念头。

把儿子的事情安顿好后,刘备就得去为关羽、张飞报仇了。

公元222年春天,刘备水路并进,进军东吴。没打几个月,到了秋天,就被陆逊的一把火烧掉了雄心壮志,也烧掉了蜀汉不少家底。

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在病榻上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刘禅怎么办?

白帝托孤,阿斗继位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是刘备托孤的名场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

但背后的意思,却众说纷纭。

关键就在“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刘备的意思是,如果阿斗不成器,诸葛亮就可以自己当皇帝。

原因,是上一句话提到了曹丕。曹丕是皇帝,你诸葛亮的才能是他的十倍,肯定也能当皇帝。

还有一部分史家认为,“君可自取”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有选取处置方式的资格。简单来说,就是给了诸葛亮废立之权。

阿斗不成器,你可以换别人。除了刘禅,我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呢。

无论哪个意思,都很吓人。所以诸葛亮只能吓得一身冷汗,哭着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的本意没那么复杂,就是把我担心的事情,换种说法告诉你。

猇亭战败,战死了不少文武。咱们刘家集团在益州,又是外来人口,不能让他们的人当老大。那就剩下你、魏延、赵云这些老人了。

除了你,别人谁也镇不住。但你太能镇得住,又怕你取而代之。

所以,你说怎么办吧?

诸葛亮说了,刘备很满意。但口头上这么说,实际的动作也要有。

于是,益州派的核心人物,李严成了蜀汉的二号人物。名为诸葛亮的副手,实际上是为了制衡诸葛亮。

刘禅继位,成了皇帝。

但他的命运,从白帝城开始,好似就被定了下来。

祭在阿斗,政在诸葛

刘禅当上皇帝后,依然很听话。他封诸葛亮为武乡候,益州牧、开府治事。

开府,就是可以合法建立一个小朝廷,在丞相府干活。

益州牧,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地方的负责人。但蜀汉的地盘就是益州,诸葛亮成了实际控制人。

相权、治权、军权都给了出去,可见刘禅有多听话。

无论如何,在诸葛亮的身前身后,刘禅都是对得起他的。

对得起的原因,是因为刘禅虽然平庸,但一点都不傻。

他知道自己能坐稳天下,靠的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班底。而这个班底到了他当皇帝,只有诸葛亮这个核心人物能团结起来,压制益州派。

一旦自己表露处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不仅荆州派会寒心,益州派也会搞事情。

而压制益州派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战争最重要的资源,是粮草和人。益州的豪绅大户,也是这两种资源最多的。以北伐、军事管制的名义,招兵筹粮,谁敢说个不字?

在诸葛亮时期,益州本地的士绅,是一直被削弱的。诸葛亮全靠刘禅的坚定支持和自身的清廉,老百姓的支持,才能稳住局面。

从这方面看,刘禅是相当能拎清的。

更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诸葛亮死后,刘禅杀的几个人。

武侯去世,一杀李邈

公元234年,诸葛亮壮志未酬,病逝于渭滨。

得知消息的刘禅,伤心之余, 也清楚的知道,相父身上那个保持荆州派为主、益州派为辅格局的责任,要轮到自己亲自上了。

怎么干呢?

刘禅做的第一件事,是巩固诸葛亮的地位,安荆州派之心。

诸葛亮在蜀汉是个权臣,平时造谣的人可不少。很多人都认为刘禅心里肯定不爽的,现在人死了,是不是该清算了,都在那里蠢蠢欲动。

益州派跃跃欲试,荆州派则是有些慌,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翻脸。

对于大权旁落多年,动不动还要挨训,刘禅心里对诸葛亮肯定会有意见。但还是那句话,人不傻。

所以,当诸葛亮的遗体到成都时,刘禅带着文武大臣,出城20里迎接。哭的感天动地,闻着无不侧目。

随后罢朝三天,令全国缟素,为诸葛亮举哀。

益州派觉得刘禅是演的,继续试探。派出了一个人,叫李邈。

这哥们原先是刘璋的手下,还骂过刘备一顿,得诸葛亮求情才幸免。

就在刘禅刚主持完诸葛亮的丧礼仪式,回到宫里的时候。就收到了李邈的上书:“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我经常为主上担忧。现在他死了,主上安全了,仗也不用打了,没必要为他伤心。”

刘禅怒了,让李邈去下面亲自对诸葛亮说。

李邈,是刘禅开始收权,杀的第一个人,益州派。

第二个叫杨仪,却是个荆州派。

阿斗收权,二杀杨仪

前面说过,荆州派是蜀汉集团的核心,刘禅为什么要自毁长城呢?

很简单,不管什么派,想骑到自己头上的,都是反派。

杨仪这个人呢,最早是刘表的手下。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功曹的职位。

这份工作,他干的不错。关羽就觉得哥哥那比较缺人,让杨仪过去帮忙。到了益州后,刘备考察了一下,就把人给留下来了。

到诸葛亮时代,已经算是荆州派里面拔尖的人物。诸葛亮每次出去打仗,都是杨仪在统筹粮草、安排后方工作,干的很出色。

当时诸葛亮文倚重杨仪,武则靠魏延。可这二位,偏偏谁也看不惯谁。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勉强压制,不至于耽误正事。

但他一死,两人的矛盾就无法调和了。

杨仪和魏延,各自作为荆州派的文武之首,都想成为像诸葛亮那样的首领。

殊不知,诸葛亮除了看错马谡外,对他俩看得还是相当准的。一边跟杨仪、费纬、姜维等人说:“大军撤回,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你们就自己走。”

一边又让人带密奏给刘禅,说杨仪性情狭隘,不足以担当大任,丞相先让蒋琬干,再让费纬干,就是不能给杨仪干。

魏延果然不愿意断后,话说的还很嚣张。

《三国志》有载:“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一句话,丞相没了,我最大,杨仪算个啥。

杨仪也没招,只好带着大军自己回益州。魏延当然也不傻,你们回去了,我自己带人留下算个什么事。于是仗着手下骑兵多,跑到杨仪他们前面,把栈道什么的都给烧了。

这下,谁都不好回去了。

接下来就是告状,都上奏说对方谋反。魏延的人缘比杨仪差了很多,出师表里的蒋琬和其它人,都说肯定是魏延造反,杨仪不可能干这事。

得了刘禅的消息,杨仪心里就有数了。他派王平跟魏延的先锋对阵,先是一通嘴炮:“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这么干?”

嘴炮一出,魏延的兵马就投降了。带着儿子们跑的路上,被马岱给砍了。

杨仪开心了,觉得自己会是诸葛亮第二。结果等他回到成都才发现,被蒋琬摘了桃子,自己之得了个中军师的虚职。

郁闷之余,到处跟人喝酒埋怨。费纬来安慰的时候,还说:“当初丞相去世,我若是跟着魏延走,要好过今日。”

这话说出来的结果,就是被刘禅贬为平民,流放百里。到了流放地,还不死心,直接上书骂人,气的刘禅又把他抓进牢里。

自知在劫难逃的杨仪在狱中自尽,换得妻儿老小安居活命。

自此,荆州派文武之首皆灭。刘禅大权独揽,隐患却也伴随而生。

后主无人,蜀汉终亡

刘禅的英明,在诸葛亮出师表上写的人用完后,宣告结束。

诸葛亮推荐了三个人,费纬、蒋琬、董允。这三位在职的时候,刘禅总能根据他们的意见,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一副守成之主的模样。

可当这三位不在后,诸葛亮留下的人只剩一个姜维。不仅不在出师表里,还在蜀中没什么根基。除了打仗,其它的事根本无法参与。

于是,刘禅手下的人变成了宦官和益州派。

宦官误事,益州派则误国。

宦官误事很好理解,能力有限,没有理想。只在乎自己的位置,自然容易误事。

益州派误国,原因是这个国,不是他们想要的。

想一下,从刘备入蜀,就开始压制益州派。从之前的一家独大,变成官员第二梯队。背后代表的,是大量的利益被侵占。

诸葛亮时代,更是以法治国,本地士绅大族特权被削弱,还要承担北伐的责任。

这样的蜀汉,他们是不想要的。

反观魏国呢,曹丕上位后,为了稳固地位。采取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所有的官员都来自世家大族,待遇权力要啥有啥。

蜀汉的世家,会不流口水?

他们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能否保证。

当荆州派无人可用,益州派上位之后。他们的选择,刘禅是无法改变的。

毕竟,刘禅虽然不傻,但的确是个平庸君主。而平庸的皇帝,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手下管事的人厉害,他也显得厉害,反之亦然。

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管事的人叫谯周,地道的益州派。

刘禅召集大臣开会,商量怎么办,有两个选择方向作参考。

  1. 投奔东吴。

  2. 往南边,云南孟获那边去。

谯周开口了:“首先,不能去东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皇帝往另外一个皇帝那里去,还能再当上天子的。而且吴国又不是魏国的对手,如果以后吴国被灭了,难不成再投降一次?”

“至于往南,不是不行,但咱们准备的太晚了。现在往那边跑,手下的人肯定会起二心,搞不好没跑到就被人杀掉,献给魏国换赏赐了。”

不去东吴说的有道理,但不能往南跑的原因,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平头老百姓哪管你这个,没胆子也没能力杀皇帝。有这个能力和想法的,只会是益州本地的士绅们。

刘禅听出来了,也衡量了一会。

打,忠心的姜维领兵在外。想要依靠成都坚守待援,要靠世家大族出人出粮,他们不愿意。

跑,东吴去不了。去云南,这些世家大族还是不愿意。

“降?”刘禅试探性的说出了这个字。

说对了,谯周满意的笑了,益州派的官员们满意的笑了。只有刘禅的儿子想要拼死力战,却被刘禅喝退,最终在太庙杀了妻儿后自尽。

刘禅无能为力,他能做的,只是保全自己。

到了洛阳的刘禅,被封安乐公,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典故。

也正因如此,他成了为数不多亡国后,还能寿终正寝的君主。

写在最后

刘禅如果生在盛世,应该会是个安生的守成之君,有小过却无大错那种。因为相比较来说,在他执政的41年时间里,蜀汉政权相对平稳,不像魏吴那样动荡不断。

最终投降,看起来没出息,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皇位这个东西,必须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才能坐得住。

选择投降保全自身,又免去蜀中百姓战乱之苦,也算是最优的选择了。

他不是昏君,只是一个被时代浪潮,卷上浪头的人罢了。

或许从始至终,他最想过的生活,就是安乐公那样的。否则一直处于监控之下,但凡有些异动或者言论,都会提前领盒饭。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陈寿 编

《三国志·后主传》 陈寿 编

《三国志·先主传》 陈寿 编

《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寿 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